林花麗,周志敏,田 霜,羅先哲
(中山火炬開發(fā)區(qū)醫(yī)院普外科,廣東 中山 528437)
痔瘡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肛腸疾病類型,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但尤以中老年人群常見,近些年來發(fā)病人群低齡化趨勢十分明顯[1]。內痔是痔瘡中的常見類型,發(fā)病后患者寢食難安,所以予以及早治療成為當務之急[2]。手術為內痔患者首選治療手段,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會對患者胃腸功能帶來一定影響,使其術后住院時間延長,所以提高內痔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康復效果成為當務之急[3]。呼吸運動療法是通過控制性呼吸技術來實現(xiàn)改善患者呼吸做功、提高運動耐力、促進康復的目的。目前尚未有呼吸運動療法應用于內痔術后患者護理中的報道,故本次研究圍繞呼吸運動療法對內痔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效果的影響展開深入分析,內容如下。
在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行手術治療的內痔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shù)余數(shù)分組法分為對照組(60例)與觀察組(60例)。對照組中男52例、女8例;年齡38歲~59歲,平均年齡(48.85±2.35)歲;病程時間6個月~2.5年,平均病程時間(1.20±0.25)年。觀察組中男55例、女5例;年齡40歲~62歲,平均年齡(48.91±2.33)歲;病程時間5個月~2.5年,平均病程時間(1.25±0.20)年。納入標準:(1)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內痔者;(2)年齡18歲(含)以上、70歲以下者;(3)認知功能良好,能夠配合臨床護理者。排除標準:(1)外痔、混合痔者;(2)合并糖尿病或者是傳染性疾病者;(3)正在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兩組內痔術后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術后護理,術后取平臥位2 h~6 h,隨后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叮囑患者避免局部受壓。詢問患者有無疼痛以及疼痛的具體部位、性質、程度,對于疼痛難忍者予以止痛藥物鎮(zhèn)痛處理[4]。鼓勵患者將自身感覺向護理人員傾訴,術后24 h~48 h實施坐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 min~20 min。排氣后按照少食多餐原則進食流質食物,排便后恢復至半流質食物直至全食[5]。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呼吸運動療法,呼吸療法如下:(1)縮唇呼氣法。叮囑患者取舒適放松體位,閉上雙眼之后吸氣自然發(fā)生,呼氣時收縮嘴唇,增加呼氣時阻力。(2)凈化呼氣法。與縮唇呼氣法體位相同,吸氣自然發(fā)生,呼氣時收縮唇齒,相對松弛的將嘴唇壓在牙齒上,通過牙齒縫隙將肺內氣體呼出。(3)增強精力呼吸功。取舒適體位,最大程度上放松身體,自然吸氣,雙臂由體側向上,于頭頂上方雙手合十,呼氣時收縮聲門以及喉頭,將肺內氣體經(jīng)由口中呼出,發(fā)出“哈”的聲音。(4)通氣肌訓練。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仰臥位,屈曲雙膝后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鼻子緩慢的、徹底的呼氣并雙手抱膝壓腹,胸部在自然吸氣時稍稍放松雙臂,呼氣時向腹胸收緊雙腿。運動療法包括:(1)旋腹運動。身體呈仰臥姿勢,雙腿自然伸直,雙手不斷做旋轉運動,首先進行逆時針轉動,再改為順時針轉動,每個旋轉轉動20次~30次。(2)提肛運動。全身放松后用力夾緊臀部以及大腿,吸氣并舔上腭,將肛門盡量向上提,維持5 s左右再慢慢呼氣,上下午各做15次~30次。(3)舉骨盆運動。仰臥于病床上,將膝蓋不斷屈起,盡量讓腳跟靠近臀部,骨盆處于舉起姿勢,同時提收肛門,堅持5 s左右后放下骨盆,身體保持平直,每天30次。
兩組均接受為7 d護理。
選去胃腸功能恢復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胃腸激素為觀察指標。胃腸功能恢復效果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并發(fā)癥包括發(fā)熱、腹脹、便秘。胃腸激素包括胃動素、血管活性腸肽、胃泌素,于護理前、護理72 h后采血測定,儀器設備為西化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M240172放射免疫分析儀。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以獨立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效果比較(±s,h)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效果比較(±s,h)
組別 腸鳴音恢復時間 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觀察組(n=60) 12.50±1.50 27.25±2.25 38.20±3.25對照組(n=60) 16.00±1.00 32.00±2.00 51.35±3.40 t 5.887 9.484 12.321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0%,與對照組13.33%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護理前兩組胃腸激素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與各組護理前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胃腸激素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胃腸激素比較(±s,pg/ml)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胃腸激素比較(±s,pg/ml)
組別 胃動素 t P 血管活性腸肽 t P 胃泌素 t P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60) 188.85±15.45333.89±20.41 59.897 0.000 125.87±20.33220.88±18.4251.4700.00044.88±5.32 154.88±15.22 53.230 0.000對照組(n=60) 189.02±16.10312.45±20.59 44.328 0.000 126.04±20.57197.85±18.5534.8810.00044.92±5.45 138.91±15.49 45.489 0.000 t 0.342 8.857 - - 0.333 25.742 - - 0.189 18.987 - -P 0.579 0.000 - - 0.601 0.000 - - 0.742 0.000 - -
內痔手術實施前需要行常規(guī)胃腸道準備,術后由于手術應激反應的存在又會導致胃腸道功能處于抑制狀態(tài),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夠恢復[6]。在此過程中內痔患者容易并發(fā)多種并發(fā)癥,進一步延長其住院時間,所以提高胃腸功能恢復效果成為當務之急[7]。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加用呼吸運動療法的觀察組護理后胃腸激素(胃動素、血管活性腸肽、胃泌素)明顯高于采取常規(guī)術后護理的對照組。隨著胃腸激素數(shù)值的升高,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由此結果表明呼吸運動療法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內痔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之所以得出該論斷,原因在于呼吸運動療法除了注重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機體肺活量以及攝氧能力外,還注意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在呼吸和運動間患者能夠保持心無旁騖,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個動作,大幅降低了手術應激反應給機體帶來的不適感,避免患者術后不必要的使用鎮(zhèn)痛藥物[8]。各項器官功能在呼吸運動過程中能夠獲取足夠的血氧供給,便于生理功能的恢復,由此在常規(guī)術后護理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護理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臨床中尚未有此方面的研究報道,故本次研究所得結果仍需今后臨床試驗予以證實。
綜上所述,呼吸運動療法能夠進一步提高內痔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在今后護理工作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