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先凱,王為民,方素姜,吳金華
1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西九江 332000);2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 (江西贛州 341000)
尿道下裂多由胚胎期外生殖器發(fā)育異常所致,可導致 患兒排尿及生殖功能障礙,影響患兒身心健康[1]。目前,手術為矯正尿道下裂的重要途徑,其中以Duckett 術、改良Snodgrass 術為主;前者作為治療尿道下裂患兒的經(jīng)典術式,手術成功率較高,但對術者手術技巧要求較高;后者操作簡便且成功率高,近年來在尿道下裂患兒治療中逐漸推廣,在尿道板寬度較小患兒中同樣適用[2-3]。本研究旨在觀察尿道下裂患兒接受改良Snodgrass 術治療的療效及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兒84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2例。試驗組年齡2~14歲,平均(6.91±0.76)歲;疾病分型,Ⅰ、Ⅱ、Ⅲ型分別為6例、15例、21例。對照組年齡2~16歲,平均(6.94±0.81)歲;疾病分型,Ⅰ、Ⅱ、Ⅲ型分別為6例、16例、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依據(jù)典型臨床表現(xiàn)結合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2)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3)可耐受改良Snodgrass 術、Duckett 術治療。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的患兒;(2)患有精神疾病,無法積極配合臨床診治的患兒。
對照組接受Duckett 術治療:于冠狀溝5 mm 部位取環(huán)形切口,若尿道板、纖維索帶發(fā)育不良則實施切除處理;脫套陰莖皮至根部,矯直陰莖,切取、游離背側帶蒂包皮內(nèi)板,帶蒂包皮內(nèi)板通過F6~F10硅膠管(東莞市裕天硅橡膠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包繞,并將其縫合成管狀;向陰莖腹側旋轉新尿道,原尿道口近端吻合,從原尿道處開口做龜頭,經(jīng)隧道穿出新尿道遠端,間斷縫合遠端與陰莖頭皮膚。
試驗組接受改良Snodgrass 術治療:牽引陰莖頭,沿尿道板兩側取平行切口,尿道板寬度保留8 mm,切口遠端延伸至龜頭尿道溝頂端,近端呈“U”形;距冠狀溝5 mm 處環(huán)形切開包皮,松解尿道板兩側纖維索帶,脫套陰莖皮膚至根部,矯直陰莖;尿道板正中縱行切開至陰莖白膜,充分張開龜頭兩翼,通過F6~F10硅膠管包繞,連續(xù)內(nèi)翻縫合兩側緣,使新尿道形成;使用網(wǎng)眼紗布和美皮貼包繞陰莖,并以彈力繃帶適當加壓包扎。
(1)手術成功率:可站立排尿,陰莖外觀無異常,畸形得以矯正,新尿道開口修復至陰莖頭正位,即可判定為手術成功。(2)圍手術期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下床時間。(3)預后:術后隨訪6個月,統(tǒng)計陰莖扭轉、尿瘺、尿道狹窄發(fā)生情況。
試驗組手術時間、下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 下床時間(h)對照組 42 51.37±3.95 115.06±19.73 25.71±4.50試驗組 42 28.76±3.41 89.82±13.36 16.49±3.28 t 28.080 6.865 10.730 P 0.000 0.000 0.000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成功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尿道下裂是常見先天性發(fā)育異常,患兒無法站立排尿,且嚴重影響成年后性功能及生育能力,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生命質量。目前,尿道下裂患兒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可促使陰莖伸直,糾正尿道異位開口。尿道下裂手術較多,需依據(jù)患兒陰莖畸形程度、尿道下裂分型等選取適宜手術方法。
Snodgrass 術首次應用于1994年,術中向兩側游離、擴張,利于將尿道板加寬,形成尿道。尿道板上結締組織、肌肉與軀體廣泛連接,神經(jīng)及血管豐富,尿道板組織為尿道黏膜,可發(fā)揮固定尿道作用,將其作為新尿道前臂,將加快血液循環(huán),減少相關并發(fā)癥;而加寬、游離尿道板時的精準操作可減少不必要的牽拉,促使陰莖外觀修復。但經(jīng)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該術中新尿道通過帶蒂包皮覆蓋,提高了對包皮量的要求,而改良Snodgrass 術在包皮量不足及首次手術失敗患兒中尤為適用,能夠減輕對包皮的破壞,對包皮量需求較小[4]。改良Snodgrass 術降低了對手術次數(shù)、年齡的要求,適用范圍廣,保留完整尿道板并以其為蒂,將陰莖皮膚卷管掀起,新尿道形成。楊亞運等[5]研究指出,與Snodgrass 術相比,改良Snodgrass 術操作簡便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可作為尿道下裂修復中安全有效的術式進行推廣。Duckett 術中分離供應血管蒂,并將其向腹側轉移,促使尿道形成,但該術式不易于掌握,操作復雜,需對血管蒂血管進行保護,以保障形成后尿道管血供良好;同時,術中需減輕對尿道海綿體損傷,以降低尿瘺等發(fā)生風險[6]。本研究中,兩組手術成功率相近,但試驗組并發(fā)癥較少、術中出血量較低、手術時間和下床時間較短,由此可見,采用改良Snodgrass 術和Duckett 術治療尿道下裂患兒的療效相當,但與后者相比,前者損傷小且并發(fā)癥少,將縮短手術耗時,促使患兒術后早期下床活動。
綜上所述,尿道下裂患兒行改良Snodgrass 術治療手術成功率較高、并發(fā)癥少,且手術損傷較小,利于患兒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