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 劉莎莎 喻閩鳳 解換弟 單進軍 李紅 王文亮
支氣管哮喘是醫(yī)學界公認的四大頑癥之一,小兒的發(fā)病率較高,屬于常見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本病的發(fā)病與體質(zhì)、環(huán)境、遺傳等密切相關,患兒遇特殊刺激,如過敏原、炎癥、理化因素等,可急性發(fā)作,表現(xiàn)為急促的喘息、咳嗽、咳痰等癥狀,肺部聽診有典型的哮鳴音,對患兒的危害較大[1]。病理研究顯示,本病由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T 淋巴細胞等多種細胞因子共同參與引發(fā)的氣道炎癥,急性發(fā)作時各類細胞因子大量分泌、氣道呈高反應性[2]。目前,西醫(yī)對哮喘發(fā)作期的治療仍以激素、支氣管擴張劑為主,能達到有效的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舒張氣道平滑肌等作用,但長期應用激素會給小兒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存在較高的耐藥性和復發(fā)率。中醫(yī)認為,本病以痰飲伏肺為基本病機,外感邪氣而觸發(fā),導致痰飲與外邪壅滯于氣道,肺失宣降而發(fā)。小青龍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外寒內(nèi)飲證的名方,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的功效,切中本病病機特點[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支氣管哮喘患兒應用小青龍湯治療的癥狀改善情況,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兒科治療的9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2~10 歲,平均年齡(5.8±2.1)歲;病程3 個月~5年,平均病程(2.7±1.0)年;輕度哮喘21例、中度哮喘20例、重度哮喘7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2~9 歲,平均年齡(5.5±1.9)歲;病程3 個月~4年,平均病程(2.4±0.9)年;輕度哮喘23例、中度哮喘19例、重度哮喘6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哮喘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4]中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年齡2~10 歲;入院時均有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癥狀,表現(xiàn)為喘息、氣促、呼氣時間延長等;肺部聽診可聞及哮鳴音和粗濕啰音,胸部X 線片可見肺紋理紊亂、增粗等;中醫(yī)辨證屬于外寒內(nèi)飲證。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嚴重軀體疾病、支氣管擴張、先天氣道發(fā)育不良、藥物過敏等。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根據(jù)血常規(guī)、胸片等檢查結果明確是否有細菌、病毒感染,給予針對性的抗菌或抗病毒治療,使用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英國),批準文號H20090240],25 μg/次,2 次/d;口服孟魯司特鈉咀嚼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分裝,國藥準字J20130053),1 片/d[5],睡前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小青龍湯治療,組方:麻黃3 g、桂枝5 g、細辛3 g、五味子8 g、干姜5 g、半夏5 g、白芍8 g、炙甘草6 g。隨證加減:風寒重者加防風8 g;陽虛內(nèi)寒者加蒼耳子5 g、牛蒡子5 g;痰多粘膩者加金銀花5 g、魚腥草5 g、桔梗8 g;口渴煩躁者加生石膏8 g[6];1 劑/d,早晚各服用50 ml。7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WBC、EOS、CD4+CD25+T細胞、肺功能指標。治療前后采用中醫(yī)證候積分評估證候變化,包括咳痰、咳嗽、喘息、肺部哮鳴音等,每項0~3 分,得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治療前后檢測WBC、EOS、CD4+CD25+T 細胞水平,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WBC、EOS,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25+T 細胞;治療前后測定肺功能,包括FEV1%、PEF%。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4]中的療效標準判定療效。臨床控制: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或最大呼氣流量(PEF)增加≥35%,或FEV1/PEF≥預計值的80%,PEF 晝夜波動率<20%;顯效: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FEV1 或PEF 增加25%~34%,或FEV1/PEF達預計值的60%~79%,PEF 晝夜波動率<20%,但仍需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及支氣管擴張劑;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減輕,FEV1 或PEF 增加15%~24%,仍需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及支氣管擴張劑;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FEV1 或PEF 增加<15%,甚至病情加重??傆行?(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5.8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咳痰、咳嗽、喘息、肺部哮鳴音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咳痰、咳嗽、喘息、肺部哮鳴音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WBC、EOS 及CD4+CD25+T 細胞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WBC、EOS 及CD4+CD25+T 細胞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WBC、EOS 及CD4+CD25+T 細胞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FEV1%、PEF%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FEV1%、PEF%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BC、EOS 及CD4+CD25+ T 細胞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BC、EOS 及CD4+CD25+ T 細胞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支氣管哮喘表現(xiàn)為氣道高反應和氣道變應性兩個特點,一般由EOS、肥大細胞、WBC 等在氣道內(nèi)大量分泌,引起氣道慢性炎癥反應及高反應性。西醫(yī)主張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經(jīng)霧化吸入或噴入氣道,但長期使用不良反應較多,不利于小兒的健康成長,而停藥后又容易復發(fā),整體療效不能令人滿意。
中醫(yī)認為,本病屬“哮病”范疇,先天稟賦不足為發(fā)病之本,腎虛不納、寒濕內(nèi)生、痰飲伏肺為主要病機,當感受外邪,痰濕與外邪壅滯于肺,導致肺氣失宣而發(fā)病。小兒肺臟嬌嫩,容易受外邪侵襲,使津液、水液輸布失常,聚濕成痰,阻滯于肺,也是導致哮病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原因。
小青龍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用于“傷寒表不解,心下水氣”的外寒內(nèi)飲證。本方以辛溫、發(fā)散為主,溫散結合,重在溫肺化飲、宣暢肺氣,使寒解,水飲去,恢復肺氣宣暢、升降有權,使諸證自除。方中麻黃、桂枝解表散寒、溫肺平喘;半夏降逆止嘔;干姜溫脾化寒濕;細辛溫肺散寒化飲;五味子酸以斂肺;白芍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補中焦、調(diào)和藥性。全方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有效溫肺化飲,去除寒痰,使肺氣順暢,氣機通暢,從根本上解除了病機,消除證候,抑制復發(fā)。
綜上所述,支氣管哮喘患兒應用小青龍湯治療的效果確切,對癥狀改善徹底,有效抑制了變態(tài)炎性反應,調(diào)整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