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山西省右玉縣醫(yī)療集團人民醫(yī)院,山西 朔州037200)
慢性腦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ciency,CCCI)是臨床常見疾病,一般由動脈硬化、狹窄所致,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危險因素,臨床表現(xiàn)為焦慮、肢體麻木、乏力、失眠、耳鳴、頭沉、頭暈、頭痛等,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極易發(fā)展為腦梗死、癡呆、認知功能障礙等,給患者工作、生活等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1-3]。中醫(yī)治療CCCI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和悠久的歷史,其中銀杏葉提取物的藥用價值得到臨床認可。本研究探究銀杏葉提取物治療CCCI的臨床療效及對腦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右玉縣醫(yī)療集團人民醫(yī)院收治的CCCI患者102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1例。對照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33~77歲,平均(55.59±3.42)歲;病程4~14年,平均(9.08±2.61)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19~26 kg/m2,平均(23.19±1.51)kg/m2。觀察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32~78歲,平均(55.62±3.46)歲;病程3~15年,平均(9.06±2.64)年;BMI 20~26 kg/m2,平均(23.16±1.54)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nèi)介入診療指南2015》中CCCI的診斷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頭暈、肢體麻木、吐字不清、肢體不靈活、頭痛等癥狀[4];年齡18周歲以上;生命體征穩(wěn)定、精神正常;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哺乳期、妊娠期女性;有酒精史及藥物濫用史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者;合并免疫、內(nèi)分泌、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存在認知、精神及心理障礙者;合并重大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者;本研究開展前進行活血等對癥治療者。
2.1 對照組 采用丹參酮治療。取丹參酮ⅡA磺酸鈉注射液(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558,2 m L∶10 mg)20 m L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150 m 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xù)用藥4周。
2.2 觀察組 采用銀杏葉提取物治療。取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臺灣濟生化學制藥廠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C20140019,5 m L∶17.5 mg)10 mL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1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xù)用藥4周。
3.1 觀察指標 ①腦動脈血流速度: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南京貝登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型號:DC-N2S)檢測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血流速度。②血栓前狀態(tài)(PTS)標志物水平:治療前后抽取5 m L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管內(nèi)皮素-1(ET-1)水平。③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治療期間面部潮紅、惡心嘔吐及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頭痛、眩暈等癥狀消失;有效:頭痛、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頭痛、眩暈等癥狀變化不明顯??傆行蕿轱@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jié)果
(1)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A、RVA、BA血流速度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m L/min,±s)
表1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m L/min,±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LVA RVA BA觀察組 51 治療前 24.62±2.16 25.11±1.11 24.28±1.64治療后 37.82±3.62△▲ 33.62±2.85△▲ 33.62±3.52△▲對照組 51 治療前 24.66±2.18 25.14±1.13 24.31±1.62治療后 29.62±2.18△ 28.26±1.84△ 28.62±2.41△
(2)PTS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TS標志物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TS標志物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NO、t-PA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ET-1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栓前狀態(tài)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前后血栓前狀態(tài)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NO(μmol/L) t-PA(ng/mL) ET-1(pg/m L)觀察組 51 治療前 36.25±2.62 18.16±1.04 138.62±6.62治療后 55.62±4.85△▲ 22.62±1.98△▲ 96.25±2.66△▲對照組 51 治療前 36.29±2.59 18.19±1.02 139.01±6.59治療后 41.26±2.94△ 20.06±1.11△ 128.26±4.16△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面部潮紅1例,惡心嘔吐1例,腹痛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88%;對照組面部潮紅1例,惡心嘔吐2例,腹痛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8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jié)構(gòu)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CCCI發(fā)生率明顯升高。CCCI發(fā)病機制復雜,現(xiàn)代醫(yī)學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腦部血液成分、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腦血管壁病變關系密切,腦動脈硬化、心臟搏出量減少、腦部微血栓形成、高血脂、高血壓及頸椎退行性病變等均是CCCI的危險因素[5-7]。西醫(yī)以保護腦細胞、改善腦供血、擴張血管等對癥治療為主,但治療效果一般,且長期應用毒副作用較大,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積極性。CCCI患者由于腦組織缺氧、缺血,同時存在氧化應激、免疫炎性損傷等,導致腦組織釋放大量的氧自由基,加重腦部神經(jīng)元受損[8-9]。研究顯示,CCCI患者發(fā)生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生率更高。
CCCI歸于中醫(yī)“眩暈”“頭痛”等范疇,該病的發(fā)生與腎、脾、肝三臟有關,屬本虛標實之證,虛證多以陰、陽、氣、血虧虛為主,實邪常涉及瘀、痰、火、風夾雜,與竅絡阻塞、經(jīng)脈阻滯有關[10]。老年人臟腑功能下降,氣血虛弱,導致瘀阻脈道,髓海失充,血不上行,發(fā)為眩暈。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4周后,觀察組腦動脈血流指標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銀杏葉提取物治療CCCI療效穩(wěn)定。銀杏又稱“公孫”“白果”,《本草綱目》記載銀杏具有“縮小便、定哮喘、益肺氣”的功效,銀杏葉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益氣醒腦之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銀杏葉提取物中包含銀杏內(nèi)脂、銀杏黃酮、內(nèi)脂類物質(zhì),具有抗癡呆、抗衰老、抗氧化、促進微循環(huán)等作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同時可調(diào)節(jié)血管張力及彈性,有效防止血小板黏附,促進CCCI患者頭痛、眩暈等癥狀短期內(nèi)消退[11]。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時間較短、樣本量較小,對結(jié)果的一般性、普遍性有所影響,因此仍需要進一步擴大臨床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為評估銀杏葉提取物在CCCI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采用銀杏葉提取物治療CCCI患者,可有效改善頭痛、眩暈等癥狀,增加腦動脈血流速度,且不良反應較少,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