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美,孫 紅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淄博255300)
腦卒中是臨床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的疾病之一。便秘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蘇永靜等[1]排除腦卒中發(fā)生前已出現便秘的患者,發(fā)現腦卒中后便秘的發(fā)病率為51.6%,與國外調查數據基本一致。張思超[2]調查發(fā)現,臨床40.00%~65.38%的腦卒中急性患者伴有便秘癥狀,尤其在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2周內較為多見。便秘不但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少數腦卒中患者還可能因大便時憋氣或全身用力導致腦出血或復發(fā)出血等,是腦血管疾病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臨床多采用番瀉葉代茶飲治療便秘,但張彤等[3]認為,該法治標不治本,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低。因此探討防治腦腦卒中后便秘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顯示,采用中藥熨敷神闕治療便秘療效顯著[4]。本研究以中醫(yī)經絡理論為指導,在常規(guī)腦卒中治療和便秘防治措施基礎上給予自制通便膏神闕穴位貼敷治療腦卒中后便秘,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淄博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收治的72例腦卒中后便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6例,女10例;年齡42~90歲,平均(68.4±2.4)歲;腦出血15例,腦梗死21例;病程1~9周,平均(2.7±0.2)周。治療組男25例,女11例;年齡41~89歲,平均(66.3±3.1)歲;腦出血13例,腦梗死23例;病程1~8周,平均(2.6±0.3)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診斷標準[5];腦卒中病程3個月內,發(fā)病前無便秘;腦卒中病情穩(wěn)定,并同意參加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 伴有腸道器質性疾病者;伴有大出血、骨折、臍部周圍濕疹等不宜采用敷臍療法者;過敏體質者;近1周內有服用通便藥物史者;智力低下或有精神癥狀不能配合和不愿接受本治療方案者。
2.1 基礎治療 給予常規(guī)腦卒中治療和便秘防治措施。早期給予對癥支持治療,穩(wěn)定期采用針灸、各種康復治療等。病情穩(wěn)定后,早期給予便秘預防知識宣教,調整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素、維生素的攝入,每日飲水量≥2 500 m L,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忌煙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加強心理疏導;早期適當運動。所有患者均由責任護士指導、督促用藥,每日早晚至少詢問2次,記錄大便情況。
2.2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基礎上遵醫(yī)囑口服番瀉葉代茶飲。方法:取番瀉葉5 g,用開水400 mL沖泡。每次口服200 mL,早晚各1次(冬天隔熱水加溫后服用)。連用3 d。
2.3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基礎上遵醫(yī)囑給予自制通便膏神闕穴位貼敷。自制通便膏制法:生大黃10 g,枳實10 g,當歸10 g,紅花10 g,冰片6 g,采用20%甘露醇(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481)將以上中藥顆粒劑調成膏狀,制成大小為1.5 cm×1.5 cm、厚度約0.3 cm的膏餅。用溫水清潔臍部皮膚,將中藥膏貼敷于神闕(冬天將膏餅隔溫水適當加溫后貼敷),用敷貼固定,注意臍部保暖,順時針輕輕按壓腹部以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助力藥效發(fā)揮。于每日9:00和16:00貼敷,4 h后取下敷貼,用溫水清潔皮膚,觀察皮膚有無過敏現象。穴位貼敷過程中,責任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若出現皮膚泛紅、瘙癢等癥狀,可縮短貼敷時間;若皮膚發(fā)生紅腫等過敏現象則立即停止貼敷。連用3 d。
3.1 觀察指標 采用便秘患者生存質量量表(PAC-QOL)和Bristol糞便性狀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便秘癥狀。PAC-QOL量表包含28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照由輕到重分別計為1~4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低。Bristol糞便性狀量表評定時,按照大便的性質和形狀畫出對照圖,將大便分為7型,便于老年患者對比、確定糞便的性狀。責任護士于治療后第2日開始觀察便秘癥狀,每日記錄排便情況,包括大便的性狀、次數、伴隨癥狀及不良反應。由調查者發(fā)放調查問卷,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由研究對象單獨逐項填寫。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72份,收回有效問卷7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5]。痊愈:2 d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排便時通暢,伴隨癥狀消失;顯效:2 d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排便欠暢,伴隨癥狀緩解;有效:3 d內排便,便質先干后軟,排便欠暢伴隨癥狀緩解;無效:癥狀無改善??傆行蕿槿省@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AC-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AC-QOL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后便秘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卒中后便秘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6 106.78±22.45 53.25±18.13△▲對照組 36 106.22±21.93 81.53±23.87△
(2)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卒中后便秘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腹痛2例,腹脹4例,腹瀉10例;治療組無不良反應。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1 腦卒中后便秘的病因病機 飲食入胃,經脾胃運化、吸收其精華之后,所剩糟粕由大腸傳導而出成為大便。若胃腸功能正常,則大便暢通;若胃腸受病、燥熱為結、氣滯不行、氣虛傳遞無力、血虛腸道干澀、陰寒凝滯,皆能導致便秘[6]。腦卒中以氣虛為本,因年老津虧,脾腎俱虛,腸道失潤;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多靜少動,且心情郁悶不暢,氣機郁滯引起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使大便秘結;為減輕顱內高壓,使用脫水藥物更傷津液;因病或年齡不能進食或進食減少、食物結構改變等,導致腸蠕動減弱,使糞便在腸內積滯。故腦卒中后便秘多因素體氣虛不能推動大便而出,大便在大腸日久則干燥難解。若長期誤入攻下,傷及脾則氣更虛,氣虛則水濕停滯郁而生熱,濕熱內生,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上下不通,虛實夾雜而難治,便秘更重。
4.2 中藥臍療法 中藥臍療法在《金匱要略》中即有記載,是中醫(yī)藥特色外治療法之一。神闕是任脈要穴,通過任、督、沖、帶四脈而統(tǒng)屬全身經絡,是五臟六腑之本,經絡之總樞,經氣之江海。臍部表皮角質層較薄,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滲透性較強。中藥臍療法在神闕功能基礎上,聯(lián)合藥物的藥理作用,既有穴位的局部刺激作用,又有藥物的全身傳輸作用?;谏耜I的特殊性,藥物分子迅速彌散入血至全身,促進大腸蠕動,對腦卒中后便秘有較好效果。研究顯示,穴位貼敷治療急性腦卒中患者便秘可取得良好效果[7]。
4.3 中藥番瀉葉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優(yōu)缺點 韋薇等[8]研究顯示,每日服用2 g番瀉葉治療老年性便秘,具有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小、經濟實惠等優(yōu)點。但番瀉葉對水溫、水量及服藥時間等要求較為嚴格;而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活動受限、記憶力減退、視力模糊等,精準服用番瀉葉較為困難。鄒會英[9]研究顯示,番瀉葉不良反應涉及多個系統(tǒng),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故年老體弱者應禁用或慎用。
4.4 自制通便膏神闕貼敷對腦卒中后便秘的影響通便膏選用高純度、易吸收、便于調和的顆粒制劑制成,使用時用甘露醇調成糊狀,外敷于臍部。方中大黃泄熱通便,蕩滌腸胃;枳實寬腸下氣,消除脹滿;當歸補血和血,潤燥滑腸;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調節(jié)心臟、內分泌;冰片清熱解毒消腫,開竅醒神。以甘露醇為引,有使腸道脫水、促進排便之效。諸藥合用,緊抓功能不足、津枯血燥之根本,共達補益后天之本、清肝潤腸、益氣通便之效。外敷可避免消化道不良反應,作用緩和,有利于患者持續(xù)應用,不會給家屬帶來后續(xù)照顧難度,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