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芝
摘 要:謠言治理需要全社會的協(xié)作,參與謠言治理是檔案工作應盡的義務,檔案在謠言治理中既能夠發(fā)揮辟謠作用,也能夠發(fā)揮防謠作用。檔案對謠言治理的作用是辟謠平臺、新聞媒體等無法替代的。通過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借助大數據建立和利用檔案,可以使檔案為抵御“謠言復活”提供資料支持,為修復“擬態(tài)環(huán)境”,從而消除謠言生存的認識基礎和知識基礎提供專業(yè)的支持。
關鍵詞:檔案;謠言復活;擬態(tài)環(huán)境;信息化
謠言治理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工作,謠言的存在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力,形成對事物扭曲而虛假的認識,誤導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誘導人們做出錯誤行為,擾亂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謠言治理的行為主體主要是行政部門、法治系統(tǒng)、網絡辟謠平臺、各類媒體和個人,檔案系統(tǒng)與謠言治理似乎還有較遠的距離。但是謠言治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社會各方齊心協(xié)力,相互合作才能收到成效,檔案系統(tǒng)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那么檔案在謠言治理中是否有發(fā)揮作用的空間,有沒有可能參與其中呢?本文認為檔案在抵制謠言復活、修復“擬態(tài)環(huán)境”以防御謠言侵蝕等方面都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且其作用是辟謠平臺、新聞媒體等尚不具備的,是對其他謠言治理主體和方式的有效協(xié)助和補充。
一、檔案與“謠言復活”治理
當下存在著一種謠言復活現象,尤其以政治、歷史謠言復活率最高。原因是辟謠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會經常出現缺位,謠言常在,辟謠信息不常在。從空間角度看,在網絡背景下謠言可以迅速傳送到各種網絡空間,而辟謠信息出現的場所則比較集中,不可能到達謠言存在的每一個角落。從時間角度看,辟謠信息的發(fā)布一般是一次性的,而謠言的制造者和傳謠者,都會在更多的時間點上重拾謠言。換一個時間和地點,就意味著可能更換了一批受眾,就新受眾而言,辟謠信息是缺位的,因此也就沒有相應的防御能力,謠言由此得以成功復活,再次產生負面?zhèn)鞑バЧ?/p>
抵御謠言復活關鍵在于準確搜索,及時發(fā)現,并及時恢復辟謠信息,檔案可以為此提供資料支持。依托檔案可以使搜索更精準,發(fā)現更及時,辟謠信息的恢復更方便。檔案在這方面具有辟謠平臺、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網絡新聞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出現在辟謠平臺、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網絡新聞媒體上的謠言和辟謠信息是碎片化的,不便于查閱,檢索和利用。以辟謠平臺為例,其信息產生方式是跟蹤謠言,發(fā)現謠言,然后針對謠言發(fā)布辟謠信息。其信息存儲方式是按辟謠信息發(fā)布的時間順序,逐條逐篇日積月累,而不是按不同辟謠信息的內在聯系加工整合,進行存儲。它提供了一個海量的數據庫,但仍然具有碎片化性質,要從中選擇某一信息還需要經過較煩瑣的搜索。其中的某一條辟謠信息可能出于避免復述和擴散謠言的目的,對謠言內容語焉不詳,要查找謠言詳情需進一步檢索;一篇辟謠文章可能闡述不夠全面,要整合相關文章需進一步搜索。專門的辟謠檔案卻可以將碎片化信息加以整合,按照明確的線索呈現出某一條謠言出現和傳播的軌跡,表明謠言的由來和出處,以及不同作者、不同媒體的歷次辟謠,全方位地整合與呈現謠言與辟謠的事實全貌。以此類辟謠檔案為基礎,可以更便捷地發(fā)現復活的謠言,察覺其本來面目、最早出處、如何改頭換面、曾經遭到哪些批駁與澄清,從而避開煩瑣的檢索,全面及時地提供充足的辟謠信息。
其次,散見于各種媒體的辟謠信息還具有綜合性。例如以新聞形式出現的,其中會綜合著謠言和辟謠之外的其他新聞內容。以回憶文章形式出現的,其記敘和闡述也不限于針對謠言。這些不直接針對謠言的其他內容,會對發(fā)現復活謠言以及提供簡明確定的辟謠信息產生干擾作用。建立專門的辟謠檔案則可以避免這種干擾,使謠言信息和辟謠信息得到更突出的呈現,更便于利用。
二、檔案與修復“擬態(tài)環(huán)境”
謠言治理包括辟謠和防謠,防謠的關鍵在于一方面要建立不信謠、不傳謠的嚴謹態(tài)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對謠言的辨識力。對謠言的辨識力與思想認識水平和知識水平有關,這里所說的知識水平不是指知識的淵博性,而是指知識結構的正確性。信謠與傳謠者不一定居心不良,一部分信謠、傳謠者實際上是不實信息的欺騙對象。例如一些政治、歷史謠言的信謠、傳謠者,他們所接受的知識存在種種破綻和偏差,形成錯誤的認識基礎,導致他們對政治、歷史的認識也出現種種不當和失誤。謠言恰恰迎合了他們的思想認識,同時還滿足了他們的獵奇心和窺視欲,于是被欣然接受。
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學者沃爾特·李普曼在《輿論學》一書中闡述了“擬態(tài)環(huán)境”這一概念,他認為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huán)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著經驗性的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這樣,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huán)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應[1]。既然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擬態(tài)環(huán)境,那么這種擬態(tài)環(huán)境就不是客觀真相本身,有的距離真相很近,有的距離真相較遠。離真相越近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越適合產生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和正確的判斷力,越能夠對未經證實的言論提供可靠的驗證,越不適合謠言生存。因為謠言的基本特征是“未經證實”?!爸{言是一種以公開或私下渠道傳播的、公眾感興趣的、沒有事實根據的虛假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帶有欺詐、誹謗或攻擊性的負向輿論。簡言之,它是一種無根之言。”[2]越是符合客觀真相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越是對謠言有證偽能力。反之,離真相越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越缺乏證偽能力,有利于謠言生存。
在所謂“后真相時代”,擬態(tài)環(huán)境的這種性質得到了強化?!昂笳嫦唷敝傅氖沁@樣一種情形,即訴諸情感和個人的信念要比客觀事實對公眾的輿論作用更大。“后真相時代”則是指在這個時代,真相沒有被質疑,也沒有被篡改,只是變得次要了。人們不再尋求真相本身,只相信自己的感覺,只愿意去聽去看自己想聽想看的東西。謊話、流言、緋聞在網絡上廣泛地流傳,呈現出真相的樣子44?!昂笳嫦鄷r代”的這種特點使帶有娛樂大眾性質的信息廣泛傳播,爆料、炒作比比皆是,由此建立起來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也更加遠離真相,失去對謠言的證偽作用。
檔案建設可以幫助人們修復擬態(tài)環(huán)境,其手段就是檔案專業(yè)的基本工作手段,將相關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建成檔案,科學有序地呈現事物原貌。當某一信息孤立存在的時候,它反映的僅是事物的一個側面,一個局部,容易被片面化解讀,用檔案手段使眾多信息關聯在一起,則構成一個多方位、多維度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更接近事物固有的真相。這樣的檔案使某一軼事、趣聞、典故、政治言論、歷史事件等與所處的政治、歷史、經濟、文化、地理背景聯系起來,與具有內在關系的其他事物聯系起來,讓查閱者能夠更全面、科學地了解和認識曾經發(fā)生的一切,本來屬于“爆料”可能被曲解的信息因此得以避免被誤讀,這就是對擬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這樣建立起來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是良性的,對謠言有抵御力,可以產生防謠效果。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一些容易被曲解的爆料、趣聞式信息發(fā)表出來以后,會有一些親歷者、見證人或研究者對其作出必要的補充和解釋,這種補充和解釋如果不加以保存,將會很快被遺忘,被湮沒,只留下片面性的爆料、趣聞誤導大眾。針對這種情形,檔案義不容辭地負有保存資料的職責。
三、檔案信息化促進謠言治理
“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我國的檔案信息化建設初具規(guī)模,初步建成以局域網、政務網、因特網為平臺,以檔案信息管理系統(tǒng)為支撐,以檔案目錄中心、基礎數據庫、檔案利用平臺、檔案網站信息發(fā)布為基礎的檔案信息化體系?!笆濉币?guī)劃期間,《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中也要求各檔案部門、檔案網站等主體加快提升電子檔案管理水平,制定了相關政策支持檔案信息資源整合的發(fā)展[4],檔案信息化建設是檔案參與謠言治理的有效途徑。
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為辟謠防謠檔案的建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大數據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規(guī)的數據庫工具獲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5]。大數據具有超強的信息整合能力,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便于圍繞某一條謠言或某一碎片化言論收集豐富的相關資料,快速高效地建立起具有辟謠防謠作用的檔案。辟謠防謠檔案的建立需要像《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要求的那樣,“實現檔案資源多樣化”,“實現應歸盡歸、應收盡收;檔案資源更加齊全完整、豐富多元”,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開發(fā)利用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也為辟謠防謠檔案的利用提供了便利。傳統(tǒng)檔案通過檔案館閱覽室借閱、檔案復制本、館內現場人員咨詢服務等方式服務大眾,具有被動性強、服務面小、服務效率低等弱勢。大數據時代,謠言和易于產生誤導作用的片面性信息可以通過網絡搜索被及時發(fā)現,而辟謠防謠檔案則能夠為信息搜索和分析識別提供資料支持,并方便及時地與謠言和片面性信息產生連接,主動發(fā)揮作用。辟謠防謠電子檔案可以在更開闊的空間里實現傳播,大大提高傳播效率。在大數據背景下,檔案參與謠言治理前景開闊,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郭赫男.傳播視野中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2]姜勝洪.網絡謠言的形成、傳導與輿情引導機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2(6):13.
[3]倪敏.對后真相時代媒體責任的思考[J].視聽界,2019(6):92-94.
[4]趙彥昌,段雪茹.大數據環(huán)境下檔案信息資源整合的SWOT分析[J].北京檔案,2016(11):9-11.
[5]苗慧芳.零距離未來[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