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瑞
摘 要:枯山水庭園被稱為日本庭園景觀的杰作,它不引流亦不用水,只是通過石頭和白砂等一些簡單要素來表現(xiàn)自然山水。世界聞名的京都龍安寺石庭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而一般認為盛行于室町時代的禪宗思想對枯山水庭園的造園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從龍安寺石庭的布局方式、審美理念以及石和砂的表現(xiàn)方式角度來分析禪宗對枯山水庭園的影響。通過本文的分析,希望可以增進讀者對禪宗文化和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了解。
關鍵詞:枯山水庭園;禪宗;龍安寺石庭;自然觀;審美觀念
枯山水庭園產生于日本室町時代,是一種不引流、不用水而只通過石和砂來表現(xiàn)山水景觀的造園方式。龍安寺石庭建于室町時代末期,是日本最負盛名的枯山水庭園。13世紀,禪宗作為佛教流派之一從中國傳到日本。禪宗文化強調,遠離世俗,用心去感受大自然。這一思想影響了同時期的日本文學、藝術、宗教等,也對庭園的造園理念和方式產生深遠影響,枯山水庭園這一極具特色的庭園樣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國內外研究者做過禪宗對枯山水庭園影響的研究。日本禪宗文化研究者鈴木大拙曾在著作《禪與藝術》中從禪與詩歌、禪與建筑、禪與園林等多個視角論述了禪宗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在禪與園林部分中,他借用歐美人的視角高度評價了日本庭園藝術,介紹了禪宗思想影響下的造園理念并分析了日本庭園吸引外國觀賞者的原因;在徐曉燕的文章中,從日本這一國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方面分析了枯山水庭園產生的原因,論述了枯山水庭園所表達的精神內涵;酈文俊在其研究中介紹了禪宗的基本思想和枯山水庭園的發(fā)展歷史,從藝術理念、景觀表達方式等建筑理念出發(fā)分析了禪宗對枯山水庭園的影響。以上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研究主題,為之后的研究者拓寬思路,提供了借鑒點。但筆者認為關于禪宗對枯山水庭園的影響,還可從庭園的布局方法、審美思想角度分析,并且應對主要景觀要素石和砂做重點研究。本文將以京都龍安寺石庭為例,從禪宗對庭園的造園方式、審美思想、石和砂的表現(xiàn)方式的影響方面來具體分析禪宗對枯山水庭園的影響。
一、禪宗對枯山水庭園造園方式的影響
從庭園的布局方法來看,龍安寺石庭是一個長約22米,寬10米的庭院,庭園中沒有樹或草叢來裝飾。只是通過在庭中地面鋪上白砂,利用石頭的排列方式和少許苔蘚的點綴表現(xiàn)海洋、島嶼、森林等景觀來展現(xiàn)一幅極其抽象的山水畫卷。
禪宗極力提倡“尊重自然”的理念。龍安寺石庭內,通過擺放石頭和用白砂制造出的波紋來表現(xiàn)山水等自然景觀,這一抽象的表現(xiàn)方式傳達出了日本人對自然本身的追求,這正是受禪宗“尊重自然”觀念的影響所產生的結果。另外,游客從石庭一側的回廊看去,除了石群和白砂以外看到的便是巨大的“空白”,這個空白與禪宗思想中的“空”相呼應。正是這種巨大的“空白”產生了特別的視覺感受,使游客感受到了巨大的美感,近距離地觀察到了大自然的原生姿態(tài)。“無”作為禪宗的基本思想,是指人們放下欲望和束縛后心中的清凈狀態(tài)。因此禪宗藝術用無形表現(xiàn)有形、用無聲表現(xiàn)有聲、用簡單而不完整的形式來表現(xiàn)事物。龍安寺石庭作為枯山水庭園的典型代表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禪宗思想:不要單純以外觀來觀察和判斷事物,而要用純凈的心和想象力去感受事物本來的美。游客在觀賞龍安寺石庭時,想象力和自我感悟的能力是必需的。通過簡單的景觀要素來觀察其中所蘊含的世間萬物,在冥想和打坐的意境中暫時忘掉現(xiàn)實世界的煩惱和羈絆,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最原本的樣子。這正是禪宗思想中“無即是有”和“悟”的體現(xiàn)。
二、禪宗對枯山水庭園審美思想的影響
龍安寺石庭充分地體現(xiàn)了禪宗審美理念中的凝固美、枯淡美以及缺憾美。
(一)凝固之美
龍安寺石庭的凝固美主要從兩方面來體現(xiàn)。首先是堆積起來的石組表現(xiàn)出的凝固美。巖石只有在大自然長時間的侵蝕下才會被破壞,并且是不易被肉眼所察覺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石頭具有永恒的美;其次是利用白砂表現(xiàn)水的方式。這是因為白砂本身是靜止不動的事物,而用它來表現(xiàn)水則能使觀賞者感受到“動”的感覺,它是一種動與靜的結合。然而白砂表現(xiàn)的水雖然給人流動的感覺,但白砂本身是靜止、凝固的,這種視覺美本身也是一種凝固的造型美。這里所說的凝固美所傳達的審美意識和禪宗思想中“無論何時都不動搖”的觀念相吻合。
(二)枯淡之美
枯淡之美是枯山水景觀的一個感情特性。龍安寺石庭的枯淡之美通過石和砂的使用得以很好體現(xiàn)。首先,枯山水庭園只是具有山水形式,卻并沒有山水所特有的生命活力。從這點來看可以說枯山水庭園傳達出了沒有生命活力的悲傷。另外,作為造園要素的石和砂具有冰冷粗獷的特點,給人一種冰冷而無溫度之感。人們在觀賞石庭時也會感嘆:石砂雖永恒卻并沒有生命和情感,毫無溫度。
枯淡美的審美意識是日本傳統(tǒng)觀念和禪宗審美意識的結合體,深受這種審美意識影響的日本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自然地呈現(xiàn)出悲傷的特點,到處充滿著宿命感的無奈。龍安寺石庭便是這種審美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三)缺憾之美
缺憾美也是日本禪宗思想中的重要審美意識,殘缺即是美。龍安寺石庭內石頭的總數(shù)是15塊。而在東方國家中“15”正是象征完整和完美的數(shù)字。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庭內觀賞者無論從龍安寺石庭內的哪個角度看都只能看到14塊石頭,有一塊是始終看不到的。這樣一來龍安寺石庭便成了“不完整”的庭園,這和禪宗中的殘缺美審美觀念相吻合。對此,鈴木大拙也有論述:觀賞者無論如何也觀賞不到龍安寺石庭的第15塊巖石,這也暗示著人做不到從一個角度就能夠把握事情的真相[1]。如此看來,龍安寺石庭充分體現(xiàn)了禪宗缺憾美的審美意識。
三、禪宗對枯山水庭園石和砂表現(xiàn)方式的影響
對于枯山水庭園來說,石和砂是最基本的要素。龍安寺石庭內,不用一草一木而是在空地上鋪白砂,用15塊石頭組合而成的石群來表現(xiàn)山水之景。正是石和砂的巧妙的組合方式表現(xiàn)出了龍安寺石庭獨特的美。下面筆者將從石和砂兩方面來分析禪宗對枯山水庭園的影響。
(一)石的表現(xiàn)方式
在日本,石頭是具有宗教意義的。日本原始的神道教“萬物有靈”之說認為,自然事物都有其神靈所托所棲,是人類應該崇拜的對象。日本人見到山上的巖石,會將其視為神明之手從而產生敬畏之情。禪宗思想影響日本庭園文化后,根據(jù)禪宗“佛性存于一切萬有之中”的觀念,園林中的石便成了佛的法身,石景也成了佛性的表現(xiàn),從而具有神圣性。另外,在《作庭記》當中有這樣的記述“凡造山水必立石”。以上兩個原因使石頭成為枯山水庭園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甚至可以說是庭園中最重要的
存在。
就龍安寺石庭來說,可以從石頭材料、擺放方式和意義來分析研究主題。首先是石頭的材料,龍安寺石庭十分重視石頭本身的簡單和質樸性,不加雕琢和修飾,利用巖石固有的顏色、形狀和特色來表現(xiàn)石庭的自然美。其次,關于石頭的擺列方式和組合方法為15塊大小各異的巖石被分成5個石群分放在五個不同地點,每組分別為5塊,2塊,3塊,2塊,3塊。這5組石頭起承轉合、疏密有致、互相呼應。石群與石群之間也并非緊挨著而是留有巨大的空白,一眼看上去給人廣闊之感。這正體現(xiàn)了禪宗所提倡的用簡單要素來體現(xiàn)廣大世界之說。接下來是石頭擺放方式所表現(xiàn)出的意義。龍安寺石庭由15塊巖石構成,數(shù)字15對于日本人來說是十分吉利的數(shù)字。而且石庭由東向西,石頭個數(shù)呈現(xiàn)五二、三二、三的數(shù)量變化。五加二等于七,三加二等于五,還有三,這三個數(shù)字也是奇數(shù)字,對日本人來說意義積極。以上的這種抽象化的構成,深深受到了禪宗思想的影響。
(二)白砂的表現(xiàn)方式
枯山水庭園大多選用白砂來表現(xiàn)水是因為白砂表面光滑細膩,砂面易被人工處理成水波紋的圖形來象征江河湖海。龍安寺石庭的白砂十分細膩,直徑大概10毫米。白砂和其他種類的砂相比,石英的含量更高,在和石頭組合以后可以凸顯石塊的形狀和曲線,使其變得更加鮮明立體。不僅如此,白砂還可以起到防塵的效果。
龍安寺石庭使用白砂也是受禪宗影響的結果。明亮澄澈的白砂通常被認為可以營造出明凈的環(huán)境和氛圍,為神靈創(chuàng)造出神圣的空間[2];另一方面,白砂表現(xiàn)出的河川海洋也是日本人的大海情結的一個體現(xiàn)。用砂表現(xiàn)的砂紋漩渦象征的正是禪宗世界中的“大宇宙”“絕對的真理”和“悟境”,表達了無論從前的道路如何曲折崎嶇,最終所有的一切都會匯合到大海中的道理。這不僅體現(xiàn)了禪宗的教義,而且也暗示日本枯山水庭園將大海作為萬事萬物最終生命和精神歸宿的情結,表達了日本人對海洋的熱愛。庭內雖沒有真實可見的水,但是白砂所營造出的景象可使人們感受到水的真實,廣闊而清潔的環(huán)境營造出一種到處洋溢禪宗氛圍的空間意境。觀賞者站在石庭中可以感受到坐禪讀經的氛圍,心也自然變得平靜下來了。
對枯山水庭園來說,石和砂是宛如生命般的存在。造園者在禪宗思想的指導下利用這兩種基本要素來表現(xiàn)庭園巧妙的構成方式和純粹的自然之美。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龍安寺石庭為代表的枯山水庭園確實深受禪宗文化影響。這不僅體現(xiàn)在造園理念和方式上,而且從庭園的布局手法、審美思想以及石和砂的表現(xiàn)方式上也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日本枯山水庭園是在禪宗思想影響下建造的供人們觀賞、休息、思考的庭園。身處日本枯山水庭園,可以感受日本傳統(tǒng)園林中靜思人生,參悟禪道的意境,體驗日本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2]周正芳媛.論日本枯山水[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3]茶烏龍.知日之枯山水特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張十慶.作庭記譯著與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