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占了很大的比例。下面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整合主題——擇讀悟情——立德樹人”的教學策略在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陶冶學生情操修養(yǎng),培育學生文化底蘊方面的作用。
一、整合主題,以需求為切入點進行有效教學
教師需要以課本為依托,緊跟潮流,對古詩文做需求上的劃分,不斷調整教學思維。我對課文進行篩選歸類,整合了三大主題。
其一,如何面對人生逆境。學生常為考試失敗帶來的沮喪和焦慮所困擾,渴求心靈的解脫和壓力的釋放。而課本中官場失意抒懷之作非常多,如《歸去來兮辭》《赤壁賦》等。這類作品的教學重點是品析景境情,難點是探討人生觀。
其二,學會尊重,懂得感恩?,F在大多數學生處于叛逆期,師生關系緊張、家長和孩子常有矛盾沖突。在教師期望師生關系融洽、父母期望孩子更加懂事的境況下,《勸學》《師說》和《陳情表》等篇目便成為溝通的載體。教學重點是明人生道理,難點是懂溝通方法。
其三,家國情懷是使命擔當。立足于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要求,以《登高》《書憤》等多篇愛國詩人的作品為切入點,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走進詩人情感世界的深處,難點是讓學生聯系現實談自己的做法。
二、擇讀悟情,以共鳴為交流點進行動態(tài)教學
古詩文是緣情而作,其中流露的情感易引起共鳴。我以“讀”為基本手段,圍繞“情”這個線索,讓學生反復品讀、大膽朗讀、解析猜讀,在讀中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獲得獨特感悟。
“如何面對人生逆境”主題的詩文,特點是融情于景,所以側重于讓學生反復品讀,感受意境美。如學習《蜀道難》,就由學生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句子讀,讀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學生選擇“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說應該讀出“驚險害怕”。我便讓學生誦讀此句,體會“驚怕”之感。然后賞析此句中的語言和技巧。面對“家國情懷是使命擔當”主題下的詩文,我調整了講課順序,不再先介紹背景和作者,而是讓學生結合注釋去讀,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體會此句應讀出什么感情。等大家“讀”和“析”差不多時,我再把詩文內容與作者的身世背景進行對比,最后適時總結。
三、立德樹人,以光環(huán)為影響點進行延伸教學
教師要“立”起古人的“德”,才能“樹”成學生的“人”。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德之首位,必屬具有“舍己愛國”之大情懷的人。陸游、辛棄疾渴求捐軀報國,抗金復國是其詩貫穿始終的主題?!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放c《書憤》之比較閱讀便成為突破口。課前,學生分兩大組,圍繞“俠骨柔情”的主題查詢資料。課上,我負責介紹為文風格和寫作手法,師生共同分析詩詞內容。然后,學生結合兩位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心路歷程,針對主題把查到的資料分享出來并談感受:“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是陸游的深情,“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辛棄疾的相思;“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是陸游的天真,“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是辛棄疾的可愛。當學生感受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溫度時,才更能受觸動,牢牢烙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另外,還可以開展其他主題對比,如:蘇軾勤政愛民,曠達灑脫,達到“愛民”和“愛己”兩者兼顧的境界;李白自由奔放、不慕權貴,體現了個人修養(yǎng)的成就……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把握時代主題,敢于突破舊有的教學模式,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智慧、思維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