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恬
從“新課標”各學段目標與內容的篇幅來看,關于閱讀的部分,內容最多。閱讀在語文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下面將閱讀部分可與《文心》相聯(lián)系的學段目標與內容概括為以下四個教學點。
一、態(tài)度
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拿出端正的態(tài)度,才有成功的可能。“新課標”第一學段的第一個閱讀目標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yǎng)成愛護圖書的習慣”。《文心》中的第一篇《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其實對于態(tài)度的問題已經有了很巧妙的對策。一年級的學生和七年級的學生在面對難以理解的文本時一樣是缺乏興趣的,這時就需要師長的及時引導,將文本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閱讀的興趣才能有動手翻閱書籍的欲望,也才有保護愛護圖書的需求。
二、朗讀
關于朗讀,“新課標”第二、三、四學段都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在很多中小學生的意識中,對于朗讀的積極性并不高,甚至年級越高的學生越不愿意主動在課堂上去“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且“讀”了這么多年,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朗讀的技巧、領悟朗讀的意義。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十分系統(tǒng)地對于朗讀作出專門的講解和訓練;二是學生對于朗讀的重視程度不夠?!段男摹分袊睦蠋熗跸壬f:“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都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功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一個人的通與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聽他讀文字的腔調,就可知道。”由此可見朗讀對于語文學習有多重要。
三、詞句
“新課標”中每個學段都對詞句注明了目標與內容,層次體現為“了解—理解—推想—體味和推敲”。《文心》中振華同學對于詞類的收集和比較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譬如說,見到‘學習一詞,同時就想到‘練習‘研究‘探究‘考究‘用功等詞來……”“我把這些一串一串的詞在胸中自己細加比較,同一串的里面,哪個范圍最廣?哪個范圍最狹?……”“胸中詞類貧乏,張冠李戴,把不適切的詞來用,等于把一件不合身段的自由布長袍單夾棉通用,喜吊都是它,怪難看的?!睋Q種說法就是要理解語匯的運用是分場合分語境的,使用時要各得其所,才親切有味。這就要求學生要廣泛地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文的學習。
四、文章
我認為“新課標”中對于四個學段的目標,要求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有一個“先讀進去,再讀出來”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學生無疑是主體。當然,教師對于學生閱讀活動的參與具有指導意義。《文心》中的《文章病院》一篇中,朱志青同學和其他幾位同學對《中學生雜志》中的“文章病院”一欄進行了閱讀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告訴了王先生,王先生抓住時機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這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質疑,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此同時,也讓學生對寫文章有了更多的認識。教師應當給這樣的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閱讀的趣味,萌生表達的欲望,這就是“先讀進去,再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