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黃 凱 劉 宏 徐楚婷 郭巧英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筆者采用西醫(yī)抗生素結合中醫(yī)加味解毒活血湯治療四肢骨折術后切口急性感染,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四肢骨折行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后發(fā)生急性切口感染的患者共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4~57歲,平均年齡39.76歲;手術時間55~130分鐘,平均89.32分鐘;病程術后3~8天,平均4.98天。觀察組患者年齡27~53歲,平均年齡40.12歲;手術時間40~145分鐘,平均88.86分鐘;病程術后2~10天,平均5.18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中醫(yī)診斷標準:術后邪毒侵襲內(nèi)陷,臨證多見發(fā)熱惡寒,或高熱寒戰(zhàn),切口周圍及肢體紅腫,疼痛拒按,觸之發(fā)熱,膿瘍未成之時局部硬結,膿瘍已成則可見溢膿流液,同時多伴全身癥狀如心煩不寧,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便秘,舌紅、苔黃而干,脈洪大或滑數(shù)。
2.1 對照組:予以靜滴足量的敏感抗生素治療,同時對切口處進行充分引流,每日換藥處理。連續(xù)治療7天。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抗生素治療基礎上,內(nèi)服加味解毒活血湯,方藥組成:柴胡、生地各15g,赤芍、連翹、葛根、當歸、桃仁、紅花各12g,枳殼、甘草各6g。同時根據(jù)臨床進行加減變化。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連續(xù)服用7劑。
3.1 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白細胞(WBC)、紅細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進行檢測和比較。治愈: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各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完全恢復正常;好轉:患者體溫明顯下降,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結果好轉;未愈:患者體溫居高不下,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改善,甚至惡化。
3.2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PCT(μg/L)2.62±0.71 0.56±0.68 2.86±0.85 0.27±0.43*例數(shù)23 2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WBC(109/L)17.61±3.45 9.17±2.87 18.85±3.51 6.46±1.77*CRP(mg/L)69.23±7.21 14.72±5.63 71.15±8.19 9.58±1.34*ESR(mm/H)45.31±11.21 30.76±12.54 44.78±13.16 22.14±12.77*
中醫(yī)學無四肢骨折術后切口急性感染的病名,但根據(jù)其癥狀可歸為“癰證”范疇?!鹅`樞·癰疽》中提到:“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北居^察中患者均為四肢骨折術后切口急性感染,因骨斷筋傷及手術創(chuàng)傷致機體正氣虛弱,邪毒乘虛內(nèi)侵,損及筋脈,正邪交爭,致令發(fā)熱惡寒,高熱寒戰(zhàn);邪毒與血相搏,結而成瘀,筋脈阻痹,則肢體紅腫發(fā)熱,疼痛拒按;熱憂心神,則心煩不寧;熱為陽邪,灼傷津液,則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干,脈數(shù)有力,為毒熱內(nèi)盛之證。宜采用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為治療原則,予加味解毒活血湯主之。方中連翹、葛根、柴胡、甘草清熱解毒;生地清熱涼血;當歸、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故復佐少量枳殼理氣,以助活血之力。熱盛者可加黃芩、金銀花,則清熱解毒之效尤甚,癰毒已成難潰則可加天花粉、皂角刺破潰逐瘀,煩渴重者可加天花粉以清熱涼血,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