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連殳是魯迅小說《孤獨者》中的主人公,失意的知識分子代表,也是渴望突破重圍的反抗者,更是魯迅本人思想的折射。本文將結(jié)合文本對魏連殳的形象進行分析,探尋其形象背后的復(fù)雜原因及相關(guān)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孤獨者;魏連殳;魯迅
魯迅在小說《孤獨者》中,通過“他者”視角塑造出了一個讓人非常唏噓的人物形象——魏連殳。在有限的篇幅中,魏連殳的一生通過故事講述者“我”的視角展現(xiàn)了出來。在小說中,講述者“我”曾在一次聊天時對他說:“你實在親手造了‘獨頭繭將自己裹里面了,你應(yīng)該將這世間看得光明些。”所謂“獨頭繭”,意為將自己孤立起來的處境。這個具有紹興特色的詞語不僅鮮明地指出了魏連殳一生的處境,也促使著讀者去思考造成這種處境背后的原因。
一、失意的知識分子
在魯迅的作品中,失意的知識分子形象總是不少見的,魏連殳也算一個。和別的知識分子形象一樣,他受過較為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對書中的理想世界有著自己的追求,想要頑強地活下去,希望能夠探尋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墒?,他的一切都在那個山村里顯得格格不入。在他落魄時,周圍的人鮮有給他提供幫助,幾乎都是在嘲笑他,連小孩子都不理他,有的甚至還落井下石。這種一無所有的孤獨加速了魏連殳個體的“獨頭繭”的建成。他的追求和努力在現(xiàn)實的打壓下接連失敗,便只能活在自己的“獨頭繭”里自生自滅。他在外祖母葬禮上的一聲痛哭,像一個前兆,預(yù)示著自己的生活將不斷會被滲透卻無法改變現(xiàn)狀的無奈,以及對此后生活的先期祭奠??雌饋恚甯哚?,“學(xué)新學(xué)、走異路”,不結(jié)婚、無子嗣,對親人不熱情不信任,戴上了一個看似“古怪”的面具生活。實際上,魏連殳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動與現(xiàn)實力量進行博弈,他渴望能夠通過這種博弈為自己的反抗增添些許意義。然而葬禮之前,他的那句“我同意”不僅給家人帶來了希望,也為自己的強烈反抗畫上了句號。在此后的生活中,他多次流露出深深的無奈和認命,甚至絕望,失意知識分子的形象在工作和生活的相互映襯中更加凸顯出來。
二、渴望突破重圍的反抗者
黑暗的現(xiàn)實牽出了魏連殳的失意和絕望,但同時,也成為他渴望突出重圍的反作用力。在他陷入無處可退的極端境遇后,他選擇了一種看似絕望的“復(fù)仇”方式,向這個世界發(fā)出了他最后的“吶喊”。為了活下去,魏連殳無法擺脫生活的枷鎖,他認命了,但又不是完全認命,而是走上了一條完全違背他個人意愿的道路。在外人看來,他后來是“走了紅運”了的,新工作為他帶來了體面,有了快意,卻依然無法填補他內(nèi)心的巨大空洞??煲夂驮鲪涸谒木袷澜缰薪诲e,于是他依然孤獨。魏連殳最終選擇的生存方式是一種參透生活之后,無法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無奈之舉。最后,當(dāng)他把密不透風(fēng)的“獨頭繭”內(nèi)的空氣呼吸完了之后,便只能選擇死去了。
魏連殳盡管生命終于自己的“獨頭繭”里,但他終究是見過世面的,嘗試著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在“獨頭繭”外任性過。然而,他終究逃不出封建家庭的束縛、生活的牽絆,在做過一個別人眼中的“可怕的新黨”“不幸青年”之后,還是回歸到了所謂的“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仿佛命運開玩笑般的,他這只“風(fēng)箏”看到了高空的美好并想掙脫那根風(fēng)箏線渴望飛往更高的天空時,環(huán)境一使勁,又把他拉回到原點。他的反抗成為人生無意義的外在顯現(xiàn)和孤獨痛苦的催化劑,不甘心的他在掙扎過幾次之后,便無奈地接受了現(xiàn)實。魯迅先生借魏連殳的生命走向,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中渴望突破重圍的反抗者的無奈、憤怒和悲哀。
三、魯迅本人思想的折射
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時,正值五四落潮階段,魯迅本人異常猶豫、徘徊,不知前路何處。再加上當(dāng)時與與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灣居所,受此事影響,魯迅的健康惡化,肺病復(fù)發(fā),數(shù)月之后才痊愈,之后又因為支持北京女子師大學(xué)潮被段祺瑞執(zhí)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職務(wù)。他本人的生活陷入到了極端的境遇當(dāng)中,精神世界充斥著多疑、絕望和孤獨,并對生命和人生產(chǎn)生了深重的懷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篇文章應(yīng)運而生。這一切都在小說中或隱或顯地體現(xiàn)出來,魏連殳本人正是魯迅對人生困境思考的外化和體現(xiàn)。
在文中,“我”的出現(xiàn)也是非常獨特的存在?!拔摇痹谖闹械拿纸猩觑w,這也是魯迅的一個筆名?!拔摇奔仁切≌f的敘述者,也是魏連殳人生的旁觀者和某種程度上的參與者?!罢缥哼B殳分得了作者魯迅的形神一樣,‘我也是一種孤獨意義上的能指?!苯琛拔摇钡囊暯牵哼B殳不被理解的境地更加突出,他本人的反抗更顯得扭曲,充滿絕望的孤獨意味也更深一層,魯迅想通過這一形象表達的矛盾和思考也得到了深入和升華。
從魏連殳身上,讀者可以感受到一個人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始終背負著無人理解的孤獨前行,而魏連殳的生命悲哀也在此了。當(dāng)他帶著一種不明所以的神情離開這個世界時,“一切是死一般的靜”。最后,魏連殳終于離開了自己的“獨頭繭”,進入到那不為人知的世界了。然而他走了,依然有無數(shù)的孤獨者正在建筑或生活在自己的“獨頭繭”中。
參考文獻:
[1]張疏影.魯迅小說經(jīng)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
[2]關(guān)峰.魯迅《孤獨者》新論[J].溫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27(02):42-46.
作者簡介:
楊陽(1992年-),女,漢族,河南汝南人,陸軍邊海防學(xué)院基礎(chǔ)部文史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中國文學(xué)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