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靜
【摘?要】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追求其身心的健全發(fā)展,對社會有所回報。作為教育者,應該站得高一些、遠一些,不僅要為學生的今天負責,更要為學生的明天負責。本文就當前班級學生參與各類興趣班的情況,談談回歸課堂的必要性。
【關鍵詞】興趣班;班級實際;管理感想;回歸課堂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讓其健康、樂觀、自信、富有愛心而有進取心,對社會有所回報。作為教育者,應該站得高一些、遠一些,不僅要為學生的今天負責,更要為學生的明天負責。因此,筆者的班主任工作以建設“謙謙君子”特色班集體為目標,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言行,引導他們做一個“君子型”的學生,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班級實際及管理感想
目前,筆者帶的班級是從五年級新接手的,筆者一直本著建設“謙謙君子”特色班級的目標教育學生。可是,近一年半以來,筆者發(fā)現,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有一些困難而且屢遭坎坷。對于這樣的現狀,筆者非常擔憂。經過一段時間細致的觀察,筆者發(fā)現班里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上課的狀態(tài)總是不夠投入,經常開小差,想自己的小心事;一下課,卻一下子元氣滿滿。男生像調皮的猴子竄進竄出,因為一點兒芝麻大的小事也會你碰我一下,我碰你一下,互不謙讓,導致最后兩人發(fā)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毫不夸張地說,班上平均一天下來就會發(fā)生一件或大或小的傷人事件,筆者每天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處理他們的糾紛,經常因此而疲憊不堪,離“謙謙君子”的教育目標實在是越行越遠。女生呢,倒不會這樣調皮,她們通常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坐在一起閑聊、畫畫,那狀態(tài)是相當之投入??粗齻儗W⒌纳袂?,筆者總是暗想:你們對待繪畫、手工的熱情,與課上的沉默真是大相徑庭。
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調查,筆者發(fā)現班里學生參加課外班學習的不在少數,德、智、體、美樣樣都有。大多數男生都會參加籃球或者足球、跆拳道、游泳等體育方面的訓練;女生則參加油畫、素描、手工等美術類的興趣班,學跳舞、唱歌、樂器的也不在少數。基于這份調查結果,筆者設想,之所以學生上課開小差,平時惹是生非,會不會與過多參與體育、美術等興趣班有關呢?因為在興趣班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反而影響了他們在語、數、外主課方面的投入,從而阻礙了我們“謙謙君子”班級建設呢?
在一次與朋友的閑聊中,幾個家長的對話讓筆者記憶猶新:
“我們作為家長,就怕自己的孩子學得比別人少?!?/p>
“就是,就是啊,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學了,我們也要學,需要多少錢,我們大人都可以賺,只要為了孩子好。”
聽了這樣的對話,筆者在心中暗想:真的是學得越多越好嗎?我們家長在給孩子報名時,考慮過孩子的能力、興趣以及時間嗎?過多地安排課外興趣班,通常非但沒有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因為內容太多,影響了他們在學校學習的投入,阻礙了孩子的發(fā)展。家長不僅浪費了大量的金錢與時間,還浪費了許許多多本該與孩子相處的親子時光,得不償失。
二、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思考與方法
筆者以為,在如今多元化發(fā)展的時代,適當培養(yǎng)學生的才藝,會讓學生的成長更加全面,更加豐富。但是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讓每一個學生輕松學習、快樂成長。基于此,筆者建議家長嘗試以下幾點。
(一)陪伴是最貴的教育投入
并不是家長在教育方面的投資越多,收獲就越多。陪伴孩子的成長,才是對子女教育的最大投入。經過近兩年的調查研究,筆者發(fā)現現在的家長因為工作壓力、強度都越來越大,常常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白天交給學校,放學后或由爺爺奶奶帶,或直接被晚托班接走。周末,家長也是送孩子馬不停蹄地趕各個興趣班。孩子往往一連幾天都很難見到父母,更不用說與父母交流了。我們班的樂樂就是明顯缺少與父母的溝通,性情才會變得如此暴躁,分不清是非。
親子之間,若沒有及時有效的溝通,父母怎么會發(fā)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壞習慣?又怎么能找到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弱項,及時改正呢?長此以往,孩子的學習習慣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聚在一起,自然很難形成良好的班風,班主任工作也就難以實施了。
如果父母能適當放下手頭的事情,抽出時間陪孩子完成作業(yè),晚上帶孩子散散步,周末帶一家出行,走進大自然,全身心地放松。親子之間的接觸多了,父母身上的閃光點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還會及時發(fā)現子女身上的缺點,提出修改意見。加上教師的引導,還怕培養(yǎng)不出“謙謙君子”?
(二)家校合作,把孩子帶回學校、社區(qū)
家庭與學校是一個從學校向外無限延伸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像一個巨大的齒輪,彼此咬合,聯(lián)動向前。家庭和學校要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學校可以開設“家長課堂”或“家長委員會”,請專業(yè)人員向家長做宣傳、開講座,編制家長課程,教會家長如何消除焦躁心理,正確面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并針對家長關心的熱點問題,開設“家長沙龍”“教師進社區(qū)”等互動活動。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通過各種活動使自身得到提升,就可以更好地服務孩子,不用再盲目地把孩子送進各類興趣班,孩子也因此“減負”,豈不是一舉多得?時間久了,甚至還可以把“服務自家孩子”擴展到“服務大家孩子”,在社區(qū)開設“家長志愿者課堂”。家長從不同領域設計各類親子課堂,豐富了孩子們的業(yè)余生活,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自然也會把孩子從各類課外班中帶回家,帶回社區(qū)。
孩子們不用奔走于各個培訓班,時間得到了解放,大腦也就得到了放松,在父母盡心的陪伴下,在教師耐心的指導下,個個都會變得越來越認真、越來越努力,班主任的工作也就可以順暢地實施了。我們的孩子自然就會在社會、家庭、學校三者的合作下,變成一位位真正的謙謙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