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工智能發(fā)展帶動的社會公正危機

        2020-08-19 12:57:03唐代興
        人文雜志 2020年8期
        關鍵詞:分配人工智能結構

        技術始終以服務于人為目的,但它一但被創(chuàng)造出來,就獲得了自存在和自展開方式,既不可改變,更不可逆轉。由于前者,人必須適應技術的自存在方式和自展開方式;因為后者,為突破技術的限制和局限之欲,總是推動技術勇往直前地發(fā)展。人工智能就是技術發(fā)展的當代形態(tài),其研發(fā)應用更為能動地張揚了技術的雙重本性,帶動了社會公正的全面危機。

        一、人工智能發(fā)展?jié)摲墓y題

        自1956年麥卡錫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來,人工智能研發(fā)的六十多年歷史始終在證明圖靈“機器能夠思維”的命題,并從理論認知和社會應用兩個方面不斷破解“機器何以能夠思維”和“機器怎樣高效思維”的人腦工作原理和運行密碼,這一努力的直接成就,就是人工智能的研發(fā)跨越“弱”的狀態(tài)進入“強”的領域,正雄心勃勃于“超”的努力,人工智能研發(fā)從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起步,很快研發(fā)出強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然后向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方向敞開,直逼人的情感-心靈領域,企圖破解人的情感機制和心靈密碼。人工智能的不可逆方向,就是徹底攻破人作為生物人的防線。客觀地看,意識地思維是人區(qū)別動物的根本標志,但相對人造物智能機器言,意識地思維構筑起人的第一道防線;人性的情感,則構筑起人的第二道防線;內聚神性意向的心靈卻構筑起人的第三道防線。人工智能研發(fā)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表明人工智能機從邏輯思維(概念、判斷、推理)起步獲得了抽象思維(分析、歸納、綜合)能力,很輕易地突破了人的第一道防線:世界頂尖圍棋大師敗給AlphaGo,不僅表明在圍棋上,人類永遠戰(zhàn)勝不了AlphaGo,更重要的是,當研發(fā)者為智能機設計了學習程序,它可通過程序性學習而迅速具備自主性的深度學習能力,這種深度學習能力的迅速提升,意味著智能機將走向對人腦之“智”的整體性超越而進入人的“情感”領域。能寫詩的“小冰”,當然表明研發(fā)者運用大數據方式對智能機予以更高水平的整體性設計,但正是這種整體性設計的成功,使寫詩“小冰”進入了對人的情感的模擬,獲得了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和情感表達的能力。說話,可以不要情感參與,寫詩之類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卻離不開情感運動,小冰超越算法邏輯而說自己的話,寫出人沒創(chuàng)作過的詩句,已是奇跡。智能機對文學作品的評選行為卻更值得人們深思:《思南文學選刊》公布了一份由智能機“谷臻小簡”從20本文學刊物在2018年刊發(fā)的771篇中短篇小說中評選出最佳者,莫言的《等待摩西》獲此殊榮。但策劃者又增加了一篇由智能機創(chuàng)作的《出神狀態(tài)》,安排“谷臻小簡”重新評選,“谷臻小簡”卻選出了《出神狀態(tài)》,它僅以0.000001的優(yōu)勢取勝莫言的《等待摩西》?!靶”焙汀肮日樾『啞比绱俗屓梭@訝的表現,不僅表明智能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可以超過生物人類,更意味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有可能突破生物人的情感防線,對人臉識別進行大數據分析,可能成為突破生物人的情感防線而進入心靈領域的重要路徑。以此觀“超人工智能”研發(fā),其進軍方向是進入人的情商與心商的領域,探索其情感和心靈的邊界,也即是探索人成為人的情感邊界和人成為神的心靈邊界。人工智能的這一努力,展示了人類自身的根本存在危機。唐代興:《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人類向后人類演進的不可逆風險和危機》,《江海學刊》2020年第3期。因為,強人工智能的研發(fā)不遭遇人設條件阻礙的話,其不可逆方向是必然突破人的最后防線而獲得心靈功能,這時候,生物人類的時代將必然地結束。

        人工智能研發(fā)從“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的方向展開表明:人造的智能機器不同于人類機械史上任何機器,就在于它不僅能延伸人的生物腦功能,更在于它能夠在這種延伸過程中創(chuàng)造機器腦。這是因為人工智能機器不是機械機器,而是模仿人腦的智能機器,它不僅具有外化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操作能力,更具有內聚的生成性能力,即通過自主性學習而生成的抽象分析、歸納、綜合的能力。智能機的這種外化創(chuàng)造性和內化生成性的雙重特性,使越來越多的人憂心忡忡。比如哈佛大學法學院網絡法教授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指出:“隨著計算機系統越來越復雜、聯系越來越緊密,人類的自主控制權會不斷減少。如果不考慮道德倫理問題,計算機系統的演化或許會令我們懊悔不已?!薄度斯ぶ悄軐Φ赖聜惱韱栴}提出重大挑戰(zhàn)》,搜狐網,http://www.sohu.com/a/129620284_297710。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曾在逝世前運用宇宙大爆炸的“奇點”理論預測人工智能,指出它可能有助于緩解地球危機,幫助人類消除貧困和疾病,但卻需要特別地控制,有限度地開發(fā),因為“一旦機器到達能夠自我進化的臨界階段就會脫離人類的管束,屆時人工智能就會以不斷加速的狀態(tài)重新設計自身,而人類卻受制于漫長的生物進化則無法與其競爭,或將最終被取代?!盨tephen Hawking,“AI will beeither Best or Worst Thing for Humanity,” The Guardian, October 19, 2016.

        人工智能發(fā)展帶動的社會公正危機

        其實,人工智能研發(fā)從“弱”走向“強”而雄心勃勃地開辟“超”的道路所呈示出來的對人的威脅和由此所造成的人的危機,孫偉平:《人工智能與人類命運的哲學思考》,《江海學刊》2019年第4期。不僅在于其自“強”和自“超”的不可逆方向所展示出來的并不為當前人類所普遍覺知的遠景危機,更在于人工智能研發(fā)正在不聲不響地給人類公正布埋下各種各樣的生存陷阱,這些生存陷阱是立體地分布在人類世界的各個領域,概括其要,主要有社會分配陷阱、技術性失業(yè)陷阱、政治平權陷阱、文明的人文陷阱等。面對這些非公正的生存陷阱,要避免之,不僅需要對人工智能本身予以認知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理性研究,更應該強化對人工智能的倫理探討。因為“人工智能技術下的機器人有存在思考和感知能力的可能,因而把人工智能納入到道德系統范疇內是合理的”;A.Sloman,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in Philosophy: Philoso-phy, Science and Models of Mind, Brighton: Harvester Press,1978,pp.2~3.更如Picard Rosalind所警覺的那樣,“機器的自由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道德標準。”P.Rosalind, Affective Computing,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7,p.9.

        社會公正問題對于人類來講,始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同時也是一個歷史性難題。因為它涉及兩個根本問題:一是社會能否同時從根本上解決“多數人的暴政”和“少數人的暴政”,二是社會能否在任何境況下都做到從根本上杜絕“多數人的暴政”和“小數人的暴政”。這兩個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社會公正問題,卻根源于人性。首先,天賦個體生命的存在匱乏必然導致人求生存的利欲取向,這一“因生而活,為活而生,且生生不息”的利欲取向推動了人的“性相近,習相遠”;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5年,第256頁。其次,利欲鼓動“人人有權如此”的天賦自由本能地偏愛并訴求叢林法則。由此面對政治生活,應該“把每個人都設想為無賴之徒”。[英]休謨:《休謨政治論文選》,張若衡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27頁??鬃又v天賦“相近”的人性“習相遠”,是人性的本能使然;休謨斷言“政治”可能使“每個人都是一個無賴之徒”,是人性被權力武裝的自覺。前者揭示人性趨惡的普遍性,后者揭示人性趨惡的特殊激勵機制。能將這兩種人性趨惡的可能性機制統攝起來形成一種強功能的作惡力量的那種東西,就是技術。技術原本沒有善惡,但它總是因為人而創(chuàng)造,更因為人而運用,所以無論相對個人言,還是相對社會組織或政府論,技術首先是一種權力,其次是一種資本,其三是一種分配機制。人類社會公正的難題,不僅難在人性“習相遠”的趨惡取向,也不僅難在人走向政治之途淪為“惡棍”的可能性,更難在權力構成技術的本質,資本構成技術的價值,分配機制構成技術的方法。

        縱觀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文明史,無論以手工工藝技術體系為主導的農牧時代,還是以機械工藝技術體系為導向的工業(yè)時代,技術對人的(權力、資本、分配)功能,始終只是局部性的力量,因為技術始終居于人的外部世界,與人的身體(包括精神、心靈)完全脫離、與大腦沒有直接功能關系,所以技術力量只對人發(fā)揮特定情景中的輔助作用。但在以機械工藝技術體系為主導的工業(yè)時代向后工業(yè)社會演化的后人類進程中,一種新的技術體系形成,這就是以人的生物基因和生物人腦為研究對象所形成的生物工藝學技術體系,必然推動人工智能(包括基因工程)成為一種內在生成性的、空間整合性的和全方位釋放其自身權力、資本、分配功能的技術,這種技術將社會公正這一世界性難題推向“無解”的死境。這是因為,人工智能研發(fā)將一般意義的天賦“相近”人性之“習相遠”取向無限度地放大,更可能使特殊意義的政治之“惡性”更加堅挺,這種放大人性的利欲渴望和堅挺人性趨惡的朝向,使社會公正問題更加復雜化,求解的路徑更加迷茫,并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結構并使之趨惡化。

        二、人工智能消解社會公正的開放性根源

        從根本講,人類物種從動物世界分離出來并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內在標志,是意識地思維和認知,并由此形成不斷進化“意識地思維和認知”的能力;其外在標志,是對意識地思維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方法的對象化具形,這就是技術。技術的表面功能,是工具;技術的本質功能,是資本、權力、分配。

        首先,技術是一種資本??v觀人類生存發(fā)展史,當然是一部財富創(chuàng)造史,但財富創(chuàng)造的前提性條件和決定性力量,是技術。因而,無論在哪個歷史階段,無論什么性質的國家,開發(fā)技術成為創(chuàng)造財富、解決生存、謀求發(fā)展的根本前提,甚至是決定性力量。就民族國家言,技術開發(fā)力量越強的國家,其生存水平越高,其發(fā)展能力更強,在世界舞臺上就越有話語權。從個體論,技術開發(fā)能力越強,報酬越高,擁有的財富越多,生活越富裕,社會地位越高,身份越高貴。

        客觀地看,技術開發(fā)有兩種形式,即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和運用性開發(fā)。這兩種形式的開發(fā)呈現兩種不同的水準,并形成兩個等級上的權力、資本和分配模式。原創(chuàng)性技術開發(fā)擁有最高級別的權力,所掌握的始終是原創(chuàng)性的資本,或者說原創(chuàng)性技術發(fā)展所形成的資本,始終居于資本鏈的頂端,享有分配資本、資源、收益和財富的特別權力,這一權力事實上成為制定技術收益和分配模式的主宰力量,擁有這種權力的人、階層甚至國家,成為事實上的主宰者。與此相比,運用性技術開發(fā),屬于低等級開發(fā),它處于該類技術甚至整個技術體系鏈的底端,只能按照技術的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者制定的收益分配模式而獲得報酬或財富。以此觀之,技術的運用性開發(fā)雖然也可發(fā)展、富裕,但始終不能并且也無法超越技術的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者。如果要想超越技術的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者,唯一可行的方式是自己成為新技術的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者。這就是為什么進入近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最為突出地表現為技術開發(fā)的競爭;而且這種技術開發(fā)的競爭將科學研究、教育、文化、傳統等等所有領域都帶動起來,由此形成國家與國家之間軟實力競爭或綜合國力競爭。

        其次,技術作為一種資本的本質力量,是權力。技術開發(fā)的本質是權力的護衛(wèi)和拓展。從技術角度看,近代歐洲發(fā)展史中的第一批強國,是葡萄牙、西班牙這樣的領土小、人口少的國家,它們成為那個時代最富強的國家,靠的是強大的航海技術。因為在那個發(fā)現新大陸的航海時代,航海技術是引領時代的最先進的技術。然而,技術始終因為人類謀求生存的努力而不斷革新、不斷開發(fā),由此使任何一種技術都不可一勞永逸地居于統治地位,技術如個體的人一樣,始終是時代性的,不同時代所出現的不同存在困境和生存危機必然要求開發(fā)其求解的技術之道。所以,當時代進入17世紀以后,最先進的、最能夠引領時代的技術,卻是機械技術。工業(yè)革命之產生,是因為機械技術的誕生;工業(yè)革命之所以在英倫三島率先成功,并使之成為日不落帝國,原因不僅在于光榮革命,因為光榮革命僅是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制度平臺和文化土壤,真正使小小的英倫三島成為最強大的現代帝國并雄居世界三百余年之久的是其原創(chuàng)性地開發(fā)并建立起了機械工藝技術體系。對這一技術體系的不斷開發(fā)和完善,使美國成為新的帝國而取代了英國地位。其后,世界進入蘇美對峙的冷戰(zhàn)時期,最為集中的表現是軍事科技的競爭帶動了整體技術體系更新,最終因為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全球性惡變和生存資源的世界性匱乏而迫使技術開發(fā)探求解決之道,于是向太空進軍,向人本身開辟資源戰(zhàn)場,構成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技術轉向,這一轉向的初步成功,就是以身體開發(fā)為對象、以計算機為運演工具、以會聚技術為認知工具(或方法)、以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為兩維形態(tài)學呈現的生物工藝學技術體系得到整體呈現。今天,以會聚技術、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整合生成的生物工藝學技術體系的開發(fā),雖然主要在美國、日本、歐盟、中國四者之間展開競爭,但仍然呈現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與運用性開發(fā)的區(qū)別,這種競爭格局所呈現出來的整體取向,仍然以美國為中心,因為會聚技術、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的原創(chuàng)性研發(fā),主要以美國為軸心,所以自然形成美國的技術霸權。從根本講,當今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雖然可以表現在軍事、金融、經濟等方面,但其霸權得以橫行的強硬后盾,卻是先進的生物工藝學技術體系,這才構成美國霸權的核心權力。如果這一原創(chuàng)性的生物工藝學技術體系向任何一個國家轉移,都將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的地位。

        其三,技術更是一種分配。技術作為一種資本的內在規(guī)定,就是一種權力;技術作為一種資本的價值規(guī)定,既呈現為一種分配方式,更體現為一種分配機制。這種分配方式和分配機制無聲地貫穿于社會的權利分配、資源分配和勞動分配中。

        技術作為一種分配方式,首先是分配權力,即誰擁有技術,不僅具有權利分配權,而且具有制定權利規(guī)則的權力。這種分配權利的權力一旦發(fā)揮功能,就實施了對整個社會權利的分配——具體地講,就是對社會組織和個人實施了權利分配。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的技術權和掌握運用性開發(fā)的技術權,所獲得的分配權和實際分配到的權利比重完全不同。

        技術開發(fā)不僅實現了權利分配,更實施了資源分配。在人類社會,無論是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資源,剛性的或柔性的資源,都客觀地存在著開發(fā)的技術含量的要求性:無技術含量要求的資源,其實人人皆可開發(fā);技術含量越低的資源,技術對資源分配的功能度越低;反之,開發(fā)所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的資源,技術對資源的權力占有度越高,技術對資源的分配功能越強。比如水,它作為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技術對它幾乎不發(fā)揮功能;但如果要將江河水搬運到高地上灌溉農田,就需要抽水技術,一個農業(yè)生產組織或一個自然家庭,都可以擁有和使用這種技術;如果要利用江河水發(fā)電,其可用于發(fā)電的水資源對技術的要求就更高,由此使電力公司既擁有了用水發(fā)電的技術資源,更擁有了利用水資源來開發(fā)電力的壟斷權力。

        技術作為一種分配方式和分配機制,最終通過對權力、資源的分配來實現對財富的分配。并且,技術參與對財富的分配,同樣貫穿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之中。在初次分配中,技術研發(fā)者、技術研發(fā)管理者、技術操作者之間對財富的享有權和享有分額呈等級性。僅在技術操作層面,有技術的工作與無技術的工作、技術含量高低不同的工作,以及技術掌握和運用的熟練程度的不同,都客觀地存在初次分配分額的等級性,并呈現出嚴格的等級體系。在再次分配的領域,也可能是普遍平等的(比如民權社會),也可能是更為懸殊的等級分配(比如特權社會)。

        綜上,技術之于人,它將作為一種資本和權力的自身變成一種分配方式:技術就是對個人實施權利、資源、勞動和福利的分配方式;技術之于社會組織(比如技術研發(fā)機構、運用技術的生產企業(yè)或商業(yè)企業(yè))以及政府,它將作為一種資本和權力的自身變成一種分配機制:技術就是對社會進行權力、資源、勞動、福利的分配機制。

        作為一種對個人的分配方式和對社會的分配機制的技術,因其技術本身的水準和個性要求所形成的分配取向具有不可逆的相反性:技術水準越低,其權利、資源、勞動、福利分配力越弱,其分配的公正性程度越高,越具有普遍性;反之,技術水準越高,其權力、資源、勞動、福利分配的公正性程度越低,越不具有普遍性。由此不難發(fā)現,技術自身水準的高低,形成它對權利、資源、勞動、福利分配公正的取向相反:技術水準越低,其對權利、資源、勞動、福利分配的公正越大眾化;反之,技術水準越高,其對權利、資源、勞動、福利分配的公正越小眾化。原因是技術本身具有壟斷性,技術的水準越高,其壟斷力越強,所以技術帶來的公正越小眾化。從技術的壟斷本性看,技術水準越高,其壟斷力越強,其公正度越低,享受公正的人群越小。由此兩個方面形成技術與公正之間的變動關系: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技術越發(fā)展,對社會公正的挑戰(zhàn)越嚴峻;技術發(fā)展越是高端化、極端化,社會公正就會越來越龜縮到最小范圍。

        以此來看正在蓬勃發(fā)展的人工智能,之所以越來越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倫理憂慮,就是因為人工智能不同于工業(yè)時代的任何具體的機械技術,而是肉身化的柔性技術,它以破譯人的生物腦的工作原理和運作密碼為根本目標,體現了人類技術發(fā)展史中最高端、最精致、最極端的技術,也是人類技術發(fā)展史中具有最高壟斷性的技術,人工智能所體現的這種最高壟斷性,一旦發(fā)展到極端狀態(tài),它可以使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淪為《1984》里面所講的國家可以成為“帶頭大哥”一人的國家,人類可以成為“帶頭大哥”一人的人類。[英]喬治·奧威爾:《1984》,孫仲旭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

        三、人工智能萎縮社會公正的根本方式

        社會公正問題作為世界性和歷史性的難題,其根本在于它難以真正解決人類社會“多數人暴政”和“少數人暴政”的問題,這不僅因為權力本身潛伏著自擴張的欲望本性,也不僅在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盵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84頁。更在于社會結構本身既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分配機制,形成對社會公正的維護或限制的不同可能性。人工智能研發(fā)之所以日趨顯發(fā)出社會公正危機,是因為人工智能研發(fā)無聲息地改變著社會結構,使社會結構成為抑制、弱化、消解社會公正的無聲力量。

        1.社會結構的層次性構成

        人工智能對社會公正的威脅,呈開放性和多元層次性。但它以無聲的方式改變社會結構所造成的公正威脅,卻以隱性方式展開,而且無所不在。為理解這一點,有必要先理解社會的基本結構。

        客觀地看,人在本原上是他者性的,并且人誕生于荒原世界。面對荒原存在的人必然啟動他者性本性謀求共同存在和生存,于是產生了社會。人們基于共同存在和生存而構筑起來的社會因為秩序的必然而形成了結構。并且,由人構筑起來的社會結構必然呈現三個層次,即社會本質結構、社會本體結構和社會形態(tài)結構,此三者整合生成如下圖所示的整體運作的功能結構:

        人類社會結構的三維生成

        在構成社會的三維結構中,社會本質結構由存在信仰、存在思想、存在知識(或真知)三者構成。一般而言,在社會本質結構中,其存在信仰由宗教提供,存在思想由哲學提供,存在知識由神話、宗教、哲學、科學、倫理五者整合生成,并內駐其存在精神。由于人的存在既是地域性的,也是民族性的,所以內駐于存在知識之中的存在精神自然蘊含了地域性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的歷史精神。這兩種精神貫通于社會本體結構和形態(tài)結構,構成社會結構的內穩(wěn)器。由神話、信仰和哲學所滋養(yǎng)的倫理,卻與存在精神一道貫通于社會本體結構和形態(tài)結構,構成社會結構的價值導向系統和邊界規(guī)訓體系。

        社會本體結構既以社會本質結構為原初框架,更以社會本質結構為內在支撐。因為,在社會本質結構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社會本體結構,實質上是由柔性結構和剛性結構兩部分構成:其柔性結構就是倫理,康德將它定義為社會的“精神實體”,[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253~259頁。它由倫理精神、價值系統、倫理原理、道德原則和倫理方法論等基本要素構成,并形成直接支撐其剛性結構的柔性滋養(yǎng)體系;社會本體結構的剛性結構,就是其制度結構,它由政體、制度、法律三者構成,將此三者貫通的是民權和公權的分配范式和運作的博弈機制,其整體運作的形態(tài)呈現是開放性的社會規(guī)程。

        從根本講,人是變動不居的,由人所締造的社會也始終呈開放性生成的變動進程。在這一變動進程中,社會的三維結構獲得互動生成的循環(huán)推進功能。具體地講,信仰、思想、知識、倫理四者之間,既可能呈相生取向,也可能呈相克取向。如呈前一種取向,社會本質結構一定是倫理的,并由此構成社會本體結構的動力機制,推動社會本體結構生機勃勃地支撐社會形態(tài)結構趨善。反之,如果呈后一種取向,社會本質結構必然呈反倫理傾向,也由是成為社會本體結構的動力機制,推動社會本體結構僵化地抵制、消解社會形態(tài)結構的趨善性而生成為一種結構性趨惡。

        社會結構的敞開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由體向用方向敞開,一種是由用而體方向敞開。社會結構朝由用而體方向敞開,實是由規(guī)訓化的形態(tài)結構向本體化的深層結構方向生成。從根本講,規(guī)程既是社會本體結構的形式呈現,又構成社會形態(tài)結構,即社會運行所需要的規(guī)范程序框架,就是以經濟(具體地講是生產和消費)為主題,以市場、科技、教育、法治和德育為要素的社會運行體系,在這一運行體系中,市場是平臺,教育是動力來源,科技是牽引力,法治是邊界規(guī)訓體系,德育是價值導向系統。

        由本質結構、本體結構、形態(tài)結構三者構筑起來的社會結構系統,體現倫理性。社會結構的倫理性,是由天賦于人的“生之朝向”這一根本人性規(guī)定的。唐代興:《生境倫理的人性基石》,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183~189頁。天賦其“生之朝向”的人性,既是利己和愛己的,也是利他和愛他的。當利己、愛己與利他、愛他對立時,就出現反倫理取向,當利己、愛己與利他、愛他統一時,就呈現倫理訴求;驅使人之利愛人己是否統一或對立的根本因素,是利益,包括物質性利益或非物質性利益。利益是人向人和人向世界謀求生存的原動力,愛爾維修認為在人的世界里,“無論在道德問題或認識問題上,都是利益支配著我們的一切判斷?!北本┐髮W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457頁。馬克思也指出:“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樂和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5~166頁。利益驅動敞開社會結構的倫理性,直接地在以生產和消費為主題的市場、科技、教育領域呈現,并接受德育的牽引和法治的規(guī)訓。當社會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變化,具體地講,當以生產和消費為主題的經濟運動發(fā)生變化,必然帶動市場、科技、教育的變化,并要求法治與德育的跟進。這是從整體論,從具體來講,市場、科技、教育的變化,直接引發(fā)經濟的變化,同時要求德育和法治的跟進,如果這些變化和跟進是順勢的、協調展開的,則必然體現維護或強化社會結構趨善和良序化;反之,如果這些變化是“各自為政”的或相互撕裂、矛盾、沖突的,法治和德育自然難以跟進,一旦這種情況出來,其社會結構就會呈趨惡取向。然而,在社會運行的形態(tài)學層面,其社會結構無論呈趨善取向還是呈趨惡取向,都將影響到社會的本體結構,如果其本體結構不能順納其趨善傾向或不能凈化其趨惡傾向,就會造成自身的倫理偏離而消極地影響甚至破壞社會的本質結構,即驅動存在信仰、存在思想、存在知識的倫理解構或結構性撕裂。

        2.人工智能無聲地弱化著社會的結構性公正

        社會結構的倫理性或者說趨善取向,具體表征為社會的結構性公正。社會的結構性公正是最根本的公正,因為,在本質論層面,社會的結構性公正表征為存在的平等和信仰與思想的自由,這些均通過存在知識的建構而意識地形成。在本體論層面,社會的結構性公正表征為公民對民權的限度和民權對公權的博弈,它通過權利分配的普遍平等和權力分配的分立制衡來呈現。在形態(tài)論層面,社會的結構性公正表征為權利與責任的對等,它通過利益分配的“合法期待與道德應得”唐代興:《倫理學原理》,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第260~264頁。來規(guī)范化實現。

        以此觀之,人工智能研發(fā)應用進程在無聲地弱化著社會的結構性公正,如果不加限制地發(fā)展人工智能,最終必然導致整個人類公正精神的消解和社會公正體系的解構。因為正在形成的人工智能社會與機械智能社會有其根本區(qū)別:首先,機械智能社會是人的身體、人的生命、人的大腦與任何機械技術相分離的社會,技術僅是“用”則產生價值而“不用”則價值歸零的使用工具;與此不同,人工智能技術努力于肉身化,肉身也在技術化,這就是人的身體、人的生命、人的大腦越來越技術化,越來越多的技術肉身化、生命化。并且,技術肉身化和肉身技術化成為人工智能研發(fā)的雙重目標。其次,在機械智能社會里,人是技術、工具的真正主體,或可說,人是機械技術和機器工具的全權主體;但在人工智能社會里,人只能部分地成為技術、工具的主體,并且人工智能越發(fā)展,技術、工具分解和弱化人存在主體地位的能力越強,人對技術和工具的依賴性程度就越高。第三,在機械智能社會里,人需要技術和工具,但人離開技術和工具可以生存,甚至會更好地生存;在人工智能社會里,人將無法離開技術而存在和生活,這在于人逐漸被技術安排,人的存在逃不出技術的掌控。比如無所不在的天網,就對人做了雙重安排,既安排了人的安全度,也安排了人的自由度。第四,人工智能社會與機械智能社會的本質區(qū)別,是社會結構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源于人工智能推動了社會結構的無聲改變。這種改變既涉及到社會結構的形態(tài)層面,也涉及到社會結構的本體層面。就前者言,人工智能研發(fā)推動了社會生產-消費結構的改變;就后者論,人工智能研發(fā)應用推動了社會權利-權力結構的改變。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無聲地改變社會的生產-消費結構的同時,必然改變社會的結構性公正。這是因為:第一,人工智能正在領導一場新硬件技術革命,即凡是人所能做或人所要做的事,都可以生產出智能機器來做,開發(fā)和生產智能機器逐漸成為社會生產的主導領域。第二,人工智能研發(fā)將推動智能機器迅速替代所有機械機器,生產領域的生產機器設備體系將人工全智能化。第三,如上兩個方面的改變導致整個社會生產領域的勞動崗位機器人化,機械智能時代的產業(yè)工人大部分被智能機器所取代。第四,人的勞動崗位被智能機器取代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在第一產業(yè)領域,更體現在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領域。比如,從臨床醫(yī)學領域的“醫(yī)生”“護士”到辦公室的“秘書”,從華爾街的經濟分析師到銀行收銀員,從旅館、飯店和商店的“服務員”到家庭 “勤雜工”“保姆”以及交通“警察”等職業(yè)崗位,將逐漸為智能機器所占領。這不僅是因為使用人工智能機器將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服務成本,更是由于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因為人工智能機器具備自動的和不疲倦的學習能力。正是基于人工智能機器具有如上經濟學優(yōu)勢,歐盟政治戰(zhàn)略中心(EPSC)估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全球經濟做出12.8萬億歐元的貢獻,以當今為參照,相當于推動全球GDP增長14%,并預計這一增長比例到2035年可提高到40%。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近年來全球各大企業(yè)正競相收購AI公司,從2012年以來,已有250多家人工智能公司被大企業(yè)收購。The European Political Strategy Centre,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Human-Centric Machines,”EPSC Strategic Notes, no.29, March 27, 2018.

        當人工智能機器與生產流水線匹配而成為主要勞動者,工人自然從流水線上解放出來,而成為“從流水線上被永遠地放逐、取代、置換的人群”。羅崗等:《基本收入·隱私權·主體性——人工智能與后人類時代》(上),《讀書》2017年第10期。不僅第一產業(yè),第二、三產業(yè)亦是如此,當大量勞動者的生產性或服務性崗位被人工智能機器代替后,也就意味著職業(yè)放逐社會化。美國斯坦福大學卡普蘭教授對美國注冊的720個職業(yè)做了一項統計,指出其中有47%的職業(yè)將被人工智能取代??ㄆ仗m教授還以此預測:在中國,這720個職業(yè)消失的比例可能會超過70%。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我們后代的經濟前景》中更是憂心忡忡地指出:“我們正在被一種新型疾病所折磨,一種某些讀者甚至沒有聽說過名字的疾病,也是他們將在未來不斷聽到的疾病,那就是技術性失業(yè)?!盵美]杰瑞·卡普蘭:《人工智能時代》,李盼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6頁。因為“10年之后,世界上90%的工作,也許50%的人類可能都要面臨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參見李開復在 2016年12月6日召開的“2016WISE 獨角獸大會”上的演講。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這一失業(yè)大潮中,技術開發(fā)可新增的工作崗位和就業(yè)機會卻寥寥可數。這種勞動就業(yè)的結構性變化必然造成一個社會難題,即這些“從非人的流水線上‘解放出來的工人會到哪里去?社會安置、吸納他們的空間在哪里?當新一輪全面自動化的技術進步開始,如何安置過剩勞動力?效率和效益進一步的增長是否注定伴隨著新的、向下的排斥?依照老人、窮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殘疾人或任何一種強勢-弱勢的階序依次排除?在新窮人的問題之外,可能是日漸嚴重的棄民問題?!眳晴骸秾TL戴錦華:置死地而后生?》,《單讀14·世界的水手》,臺海出版社,2017年,第110頁。

        勞動就業(yè)的結構性變化所帶動起來的,首先是社會分配的結構性變化,因為人工智能的無限度研發(fā)和社會化運用,導致就業(yè)陷入停滯狀態(tài)僅僅是表象,實質卻是市場更加壟斷化,社會資源、社會財富更加高度集中于少數個人或少數群體手中,貧富差距更加擴大。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無聲地改變了社會分配結構。勞動就業(yè)的結構性變化,必然帶動分配的結構性變化,這一變化過程卻無聲地改變了社會的結構性公正,使社會的結構性公正逐漸喪失,以至最后形成社會的結構性公正消亡。

        勞動就業(yè)的結構性變化帶動分配的結構性變化,是人工智能的研發(fā)應用通過多渠道對收入分配產生影響而形成的。Acemoglu認為,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偏向性技術(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或 Biased Technical Change),對它的運用必然對不同群體的邊際產出產生不同作用,進而從三個層面影響所有人的收入狀況。D.Acemoglu,“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9, no.4, 2002,pp.781~809; D.Acemoglu,? “Labor-and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1, no.1, 2003,pp.1~37; D.Acemoglu,“Equilibrium Bias of Technology,” Econometrica,vol.75,no.5, 2007,pp.1371~1409.

        一是在社會的結構性分配領域,“要素回報”差異是構成收入分配差別的根本原因之一。人工智能研發(fā)推動資本回報率在全球范圍內呈速增趨勢,從而造成更多資源、收入、財富向少數資本所有者聚集,導致市場壟斷加劇和社會不平等加劇。T.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elknap Press, 2014.人工智能技術研發(fā)造成的這種結構性分配不平等,主要從兩個方面推進:首先是人工智能的普及運用既大量減少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同時也因為勞動力的供大于求必然造成勞動力回報率降低;其次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大大提升資本回報率。D.Acemoglu, P.Restrepo, “The Race Between Machine and Man: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 NBER Working Paper,no.22252, 2016; D.Acemoglu,and P.Restrepo,“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 NBER Working Paper, no.23285, 2017.由此兩個方面互為推動,資本和勞動之間日趨擴大的回報率差卻以一種結構性方式展開,必然進一步推動收入不平等持續(xù)攀升。Jeffrey D.Sachs, “R&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e Econom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 Agenda, 2018, pp.329~348.

        二是在社會的結構性分配領域,技能水平是收入分配差異的重要因素。僅以技術論,人工智能技術給不同技能勞動者帶來的影響存在巨大差別:從整體觀,人工智能技術幾乎是全覆蓋地影響了技術要求很低和以程式化任務為主的職業(yè)群體,不僅造成了這兩大類職業(yè)群體的大量人員失業(yè),也造成了這兩類職業(yè)群體的不失業(yè)勞動者收入的不斷降低。D.Autor, F.Levy, R.Murnane, “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8, no.4, 2003,pp.1279~1333.從理論上講,人工智能技術對低技能勞動技能的替代,擴大了收入分配的結構性不平等,而對高技能勞動的替代,或可有助于縮小收入分配的結構性不平等。D.Acemoglu, P.Restrepo, “Low-Skill and High-Skill Automation,”?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vol.12, no.2, 2018,pp.204~232.但Acemoglu和Restrepo的這一假設卻不能獲得事實的支撐,因為人工智能技術既是對低勞動技能的替代,也對高勞動技能進行替代,能夠避免其替代的也只是那些為數極少的高創(chuàng)意性、高創(chuàng)造性勞動群體,他們的收入分配才可獲得一種結構性的強化或提升。由此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分配的社會結構,形成嚴重不公正的分配性社會結構,推動勞動分配的兩級分化不僅特別嚴重,而且更為普遍和殘酷。

        三是在社會的結構性分配領域,市場成為關鍵要素。在人工智能社會,造成社會分配的結構性不公正的重要推動力量,是被人工智能改變了的市場。人工智能改變市場結構的基本方式,是使低技術含量的企業(yè)迅速消失,使所有機械智能技術的企業(yè)迅速衰落,同時扶持那些高自動化的企業(yè)或研發(fā)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yè),使之不斷增強市場力量,獲得資源、市場壟斷和更高收入回報。近年不斷涌現出來的大量占據高市場份額的“超級明星企業(yè)”(Superstar Firms) 就是憑借人工智能技術改變市場結構所形成的巨大市場力量而獲得巨額利潤。D.H.Autor, D.Dorn, “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3, no.5, 2013, pp.1553~1597; D.Autor, D.Dorn, L.Katz, et al., “The Fall of the Labor Share and the Rise of Superstar Firms,”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DP12041, 2017; D.Autor, D.Dorn, L.Katz, et al., “Concentrating of the Fall of the Labor,” NBER Working Paper, no.DP23108, 2017.

        由此三個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在大幅度提升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變了市場結構,進而改變了社會的結構性分配準則、分配方式和分配權重,推動社會分配滑向結構性不公正,進而加大了社會勞動分配的普遍不平等,不可逆地拉大社會貧富差距。

        3.人工智能技術鑄造社會結構性不公正的本質

        客觀地看,人工智能技術造成社會的結構性分配不公正,帶動了社會勞動分配不公正的普遍化;社會勞動分配普遍不公正的實質,是人權和自由被迫獲得不平等定格,因為社會勞動分配普遍不公正,不僅造成了勞動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和不自由,而且也制造出政治生活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從宏觀的社會結構觀,形態(tài)層面的社會結構的改變,必然造成兩個后果:首先是向外,推動社會勞動的普遍不平等與分配的絕對不公正,貧富差距更大;其次是向內,破壞本質層面的社會結構,形成權利與權力之間的結構性不平等普遍化。

        在機械智能社會里,其權利-權力結構中,無論權利指向權力,還是權力指向權力,都是直接的,或直接的人-人結構,或直接的人-物結構。這一直接的結構關系卻嵌含在人是主體的社會框架中。在人工智能社會里,無論權利指向權力,還是權力指向權利,中間都佇立著一個物,一個機器。比如銀行的人工服務業(yè)務,是人對人的服務,由此所形成的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人對人的關系;但自銀行開展人工智能取款機業(yè)務并迅速取消了人工取款柜臺之后,取錢或存錢的行為再不是人對人,而是人對機器。因而,取錢或存錢行為所產生的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完全地需要一個中介的人工智能機。這種中介化的權利-權力結構,不僅導致了冷冰冰的社會的產生,而且使社會由機器操控,或者某個權力者或權力團體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機而操控整個社會權利-權力系統,這樣一來,必然在社會的本體結構層面,造成權力對權利的非平等和不公正。

        在人工智能社會里,平等和公正的權利-權力結構遭受解構的方式是多方面的,但概括其要,最根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權責虛化,二是權力暴虐化。

        在機械智能社會里,由于人對人、人對物是直接的,由此所形成人對人、人對物的權利責任不僅是直接的,而且也是實在的,具有不可虛化的嚴格規(guī)范性,所以一旦權責虛化,就會受到法律或道德的干涉,并規(guī)訓其矯正。但在人工智能社會里,由于人對人、人對物的關系可以是間接的,由此造成人對人、人對物的權利責任關系不僅可以間接化,而且產生可虛化的空間。比如,在機械智能環(huán)境里,詐騙必須是騙子在場地展開,但在人工智能環(huán)境里,騙子可以不在場地展開詐騙,并且往往以不在場的方式進行詐騙。另一個最典型的也是最日常的例子是“線上線下”將人做出二分:人既是作為主體的人,同時也是作為身份的人,同一人的這種二分性自然使其權責也獲得了實化或虛化的兩分性,“線上的身份因通信和游戲改變了原來身份的意義,人的身份成為一種通信的產物,主體的世俗化使得社會控制變弱了?!盠.Floridi, The Onlife Manifesto: Being Human in a Hyperconnected Era, London: Springer Open, 2015,pp.108~109.

        從根本講,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社會發(fā)生根本性轉變的內在節(jié)點,當然是權責的可虛化性;但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方面卻是阿爾伯特·伯格曼所指出的那樣:“網絡社區(qū)中人際交往在不斷退化,計算機網絡將人從世界中抽離出來,還原為用戶等可以輕易控制的數據流類型”。Albert Borgmann, Crossing the Postmodern Divid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3, p.108.人作為現實的存在主體淪為了虛化的可供分析、處理、運用甚至棄置的“數據流量”。然而,權責虛化更為本質的一面,卻是人作為存在主體的根本條件或者說權利的喪失,比如獨立、自由、平等這些基本的權利,通過隱私權的喪失而喪失。人作為存在主體的權利的喪失必然造成兩個不可逆轉的后果:一是人失去自我、自己,比如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哪怕是個人最隱私的內心想法,也可運用大數據技術對人的每次不同臉部表情的分析而獲得。所以,人臉識別技術使作為個體主體的人在日常生活的刷臉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失去了自己。正是因為如此,歐美許多國家才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人臉識別技術的普遍運用。二是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權力被權力機構或權力者所壟斷,就會形成社會的絕對集權或專制。在機械智能社會,集權和專制主要在政治領域產生,其功能發(fā)揮所涉及的范圍只在公共生活領域。進入人工智能社會,集權和專制可以在任何領域發(fā)生,而且能夠無所不在,哪怕最隱密的私人生活領域、純粹個人的情感領域,也可能成為集權和專制的戰(zhàn)場。尤其是當人工智能技術在極權社會里被政府全權投資研發(fā)運用時,就會出現美國后現代作家?guī)鞝柼亍ゑT內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在《貓的搖籃》(Cats Cradle,1963)中描述的那樣:人工智能技術一旦與極權政治結合,人類必將淪為科技的奴隸。因為在極權社會里,其社會結構是趨惡取向的,當以破譯人腦工作原理和運行密碼為主題的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極權政治時,其趨惡的社會結構從形態(tài)到本體,再從本體到本質,必然衍生出通體的惡。

        在一種通體之惡的社會結構框架規(guī)訓下,“人類危機也就釋放出了他者所蘊含的破壞性力量”[意]羅西·布拉伊多蒂:《后人類》,宋根成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95頁。民眾只能生活在“統治者為表面的幸福而編造的謊言里”,J.Har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695.其行為被監(jiān)控和追蹤,其意識被謊言包裹。人如同無意識的智能產品,甚至可能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品。在這種境況下,“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威脅就是自我毀滅”,D.Simmons, New Critical Essays on Kurt Vonnegu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p.214.因為“一旦人的進化超出了猿類應有的簡樸,那么,他們在毀滅自我的道路上是極其聰明的”。J.Parini,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p.265.人工智能技術無度研發(fā)應用這一過程本身,或許就是社會公正全方位解體的自我證明過程。

        責任編輯:王曉潔

        猜你喜歡
        分配人工智能結構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論《日出》的結構
        美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洲亚洲综合|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 | 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8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学|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欧美亅性猛交内射|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aⅴ在线| 亚洲人成人99网站| 婷婷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男人和女人高潮免费网站| www久久久888|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 福利视频自拍偷拍视频|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99热久久精里都是精品6|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院| 亚洲啪啪色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蜜桃av观看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综合av一区| 无码午夜成人1000部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午夜福利在线yw| 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 岛国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a级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 男女做那个视频网站国产|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