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波
崇禎二年,由于官僚內部的不和諧,內耗加重,造成了兩位重要將領的自相殘殺,加速了明朝的衰亡速度。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成了其身上的爭議焦點;而對于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也激起了歷史的滔天巨浪。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朱由檢繼位,年號崇禎。
崇禎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他在位期間爆發(fā)農民起義,關外后金政權虎視眈眈,明朝已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二年(1629年),由于官僚內部的不和諧,內耗加重,造成了兩位重要將領的自相殘殺,加速了明朝的衰亡速度。這二人就是當時名震朝野的袁崇煥、毛文龍。對于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成了其身上的爭議焦點;而崇禎殺了袁崇煥,也激起了歷史的滔天巨浪。
“五年平遼東”
天啟三年(1623年),袁崇煥在遼東邊關任職,在抗擊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后擔任遼東巡撫。但因不得位高權重的宦官魏忠賢的歡心,而辭官回鄉(xiāng)。
崇禎繼位后,強烈希望立即扭轉遼東戰(zhàn)局。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任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崇禎問袁崇煥:“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淪陷,遼民涂炭。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答:“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萬里之外,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整個遼東可收復。”
崇禎聽完興奮地說:“五年收復整個遼東,朕不會吝嗇一個封侯之賞,望卿努力。”
給事中許譽卿問袁崇煥復遼的策略,袁崇煥卻說“聊慰上意”,只是安慰皇上而已。許譽卿說:“皇上英明,怎么可以隨便應對。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該怎么辦?”袁崇煥也覺得自己失言了,于是上奏說:“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給臣,臣怎么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但是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崇禎于是讓四部大臣按照袁崇煥的話辦。
崇禎二年,駐守寧遠的來自川、湖等地的士兵因為軍餉的事而嘩變,袁崇煥用計將其平定。而后袁崇煥請求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zhèn),讓祖大壽鎮(zhèn)守錦州,何可剛駐寧遠,趙率教守關門,袁崇煥自駐寧遠,同時上書給崇禎極力稱贊祖大壽等三人的才能,并說自己五年復遼的計劃全靠這三人來實現(xiàn),如果五年后沒有實現(xiàn),他將親手斬殺這三人,自己到司法部門領罪服死。崇禎聽后,便加封袁崇煥為太子太保,并賜蟒衣銀幣、尚方寶劍。
殺死毛文龍
天啟元年(1621年)五月,毛文龍率領197人渡海三千里,擒拿叛將,一舉收復遼東半島數(shù)百里,舉朝轟動。此后隨著戰(zhàn)功積累,毛文龍“數(shù)年間,屠殺萬余奴,獻俘數(shù)十次”,后被加授平遼總兵官、左都督,并賜尚方寶劍。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大,毛文龍逐漸成為一個穩(wěn)坐島中、享受榮華富貴的“海外天子”。
后來,袁崇煥認為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后金軍,但其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大。于是袁崇煥上書請求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隊的軍餉。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jiān)督著自己,于是也上書朝廷辯解。
崇禎二年六月,袁崇煥借閱兵之名,渡海來到毛文龍所管轄的皮島。毛文龍前往迎接,但接待袁崇煥時,語多傲慢。袁崇煥便以邀毛文龍觀看將士騎馬射箭為名,先下手為強,將其擒獲,并列了他十二大罪,用尚方寶劍將其斬首。
袁崇煥為何敢先斬后奏擅自誅殺毛文龍呢?只是因為看不慣毛文龍的傲慢性格,就要殺他?據(jù)后世學者分析,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毛文龍在后金軍隊內部暗插了許多間諜,打聽到袁崇煥與后金“秘密談判”的消息,殺毛文龍意在“滅口”。其二,毛文龍性格倔強,個性鮮明,在聽從袁崇煥調遣時,是否存在居功自傲?而袁崇煥也擔心毛文龍的勢力會危及自身地位。當初袁崇煥離京赴任時,閣臣錢龍錫擔心毛文龍“未必可能力”,袁崇煥隨即就說:“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睖惽桑@件事加快了袁崇煥的行動。也印證了一句俗語:“一山不容二虎。”
崇禎殺袁崇煥是“誤殺”?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為后金軍隊大舉南下解除了后顧之憂。崇禎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極舉兵數(shù)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后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wèi),所經過的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
但不久,遵化、三屯營都被后金軍攻破,趙率教也在遵化戰(zhàn)役中陣亡,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而死。最終,后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都。
袁崇煥忙率兵護京,駐軍城外,與后金軍鏖戰(zhàn),殺傷后金軍千余人。最終,后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
解京都之圍后,袁崇煥卻被治罪。當初后金軍進入的關口是屬于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后金軍入關,直逼京都,于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很多大臣卻認為是袁崇煥放后金軍入關,于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后金有勾結。
崇禎對此也很懷疑。畢竟,袁崇煥曾許諾“五年平遼東”,而如今后金軍卻直逼京都。
此時,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后金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說袁崇煥與后金有秘密約定。最終,崇禎三年八月,崇禎正式宣布對袁崇煥的處理決定:“依律磔之(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將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來,讓受刑者在極大痛苦下漸漸死去)。”并令其家人流放三千里,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
最終在明代歷史上留下了深沉的感嘆:“當初,袁崇煥妄殺毛文龍,最后崇禎又誤殺袁崇煥,自此邊事更無人可用,明亡的征兆已經定下來了?!?/p>
對于袁崇煥的事跡評價,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復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之過,是否屬于背叛明朝政府。
清人在撰寫《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而崇禎殺袁崇煥則是“誤殺”。乾隆皇帝亦認為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
(《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