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盛
(海南剛峰律師事務所,海南 ???70125)
未成人犯罪是指未成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時已年滿十四周歲但不滿十八周歲。[1]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而且對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讓他們?yōu)檎麄€社會做出更大貢獻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雖然近些年來,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率連續(xù)下降,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依然不容忽視。對全國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發(fā)現,未成年人最易犯盜竊罪、搶劫罪和故意傷害罪。此外,在涉嫌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等案件中,未成年人也占據一定比例。[2]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一些未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不強,自我防范意識淡薄,[3]從而可能實施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犯罪不僅危害整個社會的安全與穩(wěn)定,而且對未成人自身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未成人犯罪,仍是當前整個社會不可忽視的課題。
早在1991年,我國就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并于2006年、2012年進行了兩次修訂。事實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不僅牽涉到千家萬戶,而且也事關國家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段闯赡耆吮Wo法》實施近30年以來,為保護未成年人提供了堅實基礎。研究表明,2009年至2019年全國未成人犯罪率連續(xù)下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4]然而近些年來,未成年人受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校園欺凌等問題出現,反映出《未成年人保護法》已難以有效適應未成年人保護需要,再次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修訂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呼聲。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此次修法從實際國情出發(fā),強化問題導向,注重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為更好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堅強的法制保障。修訂草案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新增“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兩章,條文從72條增加到130條。新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強化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的第一責任,增設發(fā)現未成人權益受侵害后的強制報告制度?!段闯赡耆吮Wo法》的修訂,是對社會普遍關注問題的立法回應,其充分吸收了近年來未成人保護實踐的成果,大大增強了這部法律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能為解決新形勢下未成年人保護存在的問題提供保障,[5]有利于更好地指導未成年人保護實踐,對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也具有積極作用。
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執(zhí)行好《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各項規(guī)定,強化其可操作性,讓《未成年人保護法》真正成為新時代保障廣大未成人年權益的基本法,這是整個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時代背景,探討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希望能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借鑒與啟示。
K市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qū),下轄21個街道,22個鎮(zhèn),207個社區(qū),245個行政村,地形以平原、低緩丘陵為主。201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30萬,其中14-18歲的未成年人約8.2萬。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K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呈增長趨勢,選取K市作為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為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現狀,筆者以K市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126名未成年人罪犯為樣本,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就他們的年齡狀況、職業(yè)狀況、涉案罪名、犯罪心理和動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K市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特征,探究犯罪成因,并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時代背景,提出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對策。
此次調查和訪談的126名未成年人,年齡均在14歲至18歲之間。主要集中在17歲-18歲,一共67名,占53.17%,這一階段的未成年人大部分中學畢業(yè),再加上部分未成年人沒有穩(wěn)定收入,未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沖動,易受他人誘導,進而可能實施犯罪活動。此次調查和訪談的126名未成年人中,年齡均在14歲至18歲之間,主要集中在14歲-16歲,一共64名,占50.79%,這一階段的未成年人大部分中學畢業(yè),再加上部分未成年人沒有穩(wěn)定收入,未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沖動,易受他人誘導,進而可能實施犯罪活動。[6]
對所選取的126個樣本分析發(fā)現,未成年人犯罪職業(yè)狀況如下(見表1):無業(yè)人員最多,有35名,占27.78%;其次是銷售員、農民、建筑工程施工員、保安員、房屋裝修員,所占比例分別為14.29%、11.11%、10.32%、9.52%、7.93%。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犯罪群體中,無業(yè)或從事銷售員等職業(yè)所占比例較大,因此收入并不樂觀。他們普遍年齡較小,學歷較低,早早步入社會,缺乏穩(wěn)定收入和經濟來源。當理想與現實出現落差時,可能存在挫敗感甚至是不平衡心理,從而走上犯罪道路。[7]
表1 126名未成年罪犯的職業(yè)狀況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作案手段、暴力程度、危害結果并不比成年人小,[8]其中盜竊罪、搶劫罪和故意傷害罪所占比例較大。樣本中涉盜竊罪39人,占30.95%;涉搶劫罪27人,占21.43%;涉故意傷害罪22人,占17.46%。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未成年人涉毒犯罪①主要包括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等。也占一定比例,達到8.75%,其社會危害性不可忽視。
表2 126名未成年罪犯的涉案罪名
犯罪動機是指行為人的心理出發(fā)點,是刺激和推動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心起因。[9]就犯罪動機來看,未成年人因“錢財”和“哥們義氣”而實施犯罪的比例最大,分別為40.50%和31.40%。通過進一步訪談得知,在因“錢財”或“哥們義氣”而實施犯罪的未成年人當中,主要犯罪類型是盜竊罪和搶劫罪,這與“表2未成年人犯罪的涉案罪名”是相一致的。
犯罪心理主要是指罪犯的意志、思想、意圖和反應,主要研究關于“是什么導致人犯罪”的問題,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應。[10]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狀況如表3所示,在126名被調查者中,“一時沖動”和“法律意識淡薄,不知道所實施的行為是犯罪行為”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37.30%和21.44%?!耙粫r沖動”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非判斷能力有待提升,再加上他人煽動,可能實施犯罪行為。此外,“法律意識淡薄”所占比例較大。因此,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加強法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表3 126名未成年罪犯的犯罪心理
整理問卷調查與訪談資料還發(fā)現,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1.故意犯罪較多。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犯罪在主觀方面①犯罪主觀方面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以及犯罪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中國刑法理論中犯罪構成的四大要件之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認識錯誤。,多以故意形式出現,且?guī)в斜┝ι?。如?所示,故意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大,接近90.00%。
2.犯罪呈現出團伙化特征。調查顯示,在這126名未成年人罪犯所涉的73件案例中,二人以上共同作案的有45件,占61.64%。相似的人生經歷、共同的心理特征,使得部分未成年人具有較強趨同感,容易結成團伙犯罪。同時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他們在心理上可以相互依賴,行動上可以相互支持、配合,導致共同作案多、共同犯罪多。[11]例如,2019年3月的一起搶劫案中,犯罪嫌疑人一共四名,年齡在16歲-18歲之間。其中周某某表示,他和林某某從小一起長大,初中畢業(yè)后都沒有繼續(xù)上學,再加上缺乏穩(wěn)定收入,講哥們義氣,因此,與李某某、陳某某共同實施了犯罪行為。
3.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未成年人罪犯中,低齡化趨勢較明顯(見表4)。126名未成年罪犯中14歲-15歲的有35名,占27.77%;14歲-16歲一共64名,占50.79%。總之,未成年人在這一階段,由于年齡較小,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念,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成型,對犯罪缺乏清晰的認識,自我判斷能力有待提升。[12]再加上相互依靠和相互鼓勵,容易導致犯罪發(fā)生。
表4 126名未成年罪犯的年齡分布情況
4.再犯率較高。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再犯罪率較高。在126名被調查者中,有前科的有41名,占32.54%。由于學歷低,缺乏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對社會適應性不強,一些犯罪嫌疑人出獄后難以融入社會,容易再次犯罪。在與劉某某的交談中發(fā)現,他于2018年6月初中畢業(yè)后在市區(qū)閑逛,經常沉溺于網吧。由于開支大,再加上缺乏穩(wěn)定收入,當年9月因盜竊摩托車而被抓獲,2019年8月因盜竊手機再次被抓獲。
5.罪犯的文化程度偏低。未成年犯受教育程度低,過早輟學,文化素質不高,[13]增大了他們犯罪的可能性。如表5所示,就未成年人罪犯學歷情況來看,大部分只有小學和初中學歷,在126名被調查者當中,小學和初中畢業(yè)的一共73人,占57.93%;高中和大專畢業(yè)的只有51人,僅占40.48%,人數不到一半。由于學歷低,未能有效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難以找到合適的、收入穩(wěn)定的工作,這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14]
表5 126名未成年罪犯的學歷情況
研究發(fā)現,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如下。
個人原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也是決定性原因。
1.生理和心理因素。就生理因素來看,未成年人年齡在14歲至18歲之間,處在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情緒和情感不穩(wěn)定,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沖動,[15]這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多發(fā)的重要因素。而就心理因素來看,未成年人處于成長的重要時期,心理尚不成熟,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和價值判斷能力,認知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相對較差。再加上法治意識淡薄,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在好奇、好勝、攀比、虛榮心理驅使,及同伴慫恿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16]例如,2019年6月的一些涉毒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陳某某年僅17歲,當被問到他為什么吸毒時,他回答說是“受到好奇心的驅使,想嘗試一下”。又如,2019年8月查辦的一起盜竊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曾某某和趙某某陳述到“受攀比心理和虛榮心理驅使,想住高檔酒店、想進出高檔餐館、想穿名牌衣服,進而實施盜竊行為”。由此可見,好奇心理、攀比心理、虛榮心理等因素驅使,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2.受教育情況。如表5所示,未成年人罪犯的學歷普遍較低。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養(yǎng)不高,法律意識淡薄,抵制各種誘惑的能力較差,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拉攏和利用。[17]再加上過早地走向社會,在社會上結交不良朋友,沾染賭博、上網、吸煙、酗酒,甚至是吸毒等不良嗜好,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淵。在126名被調查者當中,有93名有上述不良嗜好,占73.81%。
家庭教育不到位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監(jiān)護人日常教育和引導不當。[18]例如,一些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忽視未成年人教育,沒有對子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適當引導,導致部分未成年人受不良風氣影響,走向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誤區(qū);又如,部分未成年人家長存在賭博、酗酒等不良嗜好,對未成年人造成不利影響,容易使他們的思想出現偏差,甚至誤入歧途;還有一些未成年人父母離婚、死亡等,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這不僅給未成年人心理造成傷害,而且還會導致未成年人教育的缺失。久而久之,這部分未成年人可能會出現悲觀、厭世情緒,形成不良反應,最終走向犯罪。[19]例如,2019年9月至11月發(fā)生的犯罪案件中,涉案的10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有3名是單親家庭,另有2名的父母親存在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慣。其中犯罪嫌疑人劉某某表示“父母離婚后跟著父親生活,父親有賭博習慣,忽視對我的教育和引導。在生活中存在悲觀和厭世情緒,但又想過有錢人的生活,于是就實施盜竊犯罪”。
由“表5”可以得知,126名未成年罪犯中擁有高中和大專學歷的人數不到一半,許多初中畢業(yè)就走向社會。再加一些學校對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夠重視,導致部分未成年人法治觀念淡薄,從而可能實施犯罪行為。
目前雖然素質教育呼聲不斷提高,但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灌輸式教學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有受升學、績效考核等影響,目前在基礎教育教學階段,過分強調文化教育,甚至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學實踐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時間被擠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被忽視。最終可能挫傷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導致他們厭學甚至中途輟學,過早融入社會。再加上法治意識淡薄,好奇心理強,[20]這些學生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高發(fā)群體。
社會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互聯網的負面影響。2019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毅亭指出:“當前未成年人保護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特別是網絡游戲問題觸目驚心”[21]。隨著互聯網普及,互聯網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和游戲等對未成年人有極大誘惑力,如果他們的自制力不強,就會沉溺網絡,甚至為支付高額網費而盜竊、搶劫。例如,2019年12月的一起盜竊案中,均為17歲的犯罪嫌疑人徐某某和鄧某某,由于長期沉溺于網絡游戲,經常在網吧通宵上網,再加上缺乏穩(wěn)定的經濟收入,他們?yōu)橹Ц渡暇W費用而實施了盜竊犯罪。
2.政府監(jiān)督與管理存在不足。例如,當地政府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監(jiān)督管理不到位,對網咖和游戲廳的監(jiān)督管理有待加強。此外,社區(qū)教育存在不足,法律宣傳和教育力度有待增強。法律援助機制不健全,未成年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存在不足。這些工作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加強,以便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安全、綠色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從而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發(fā)生。
如何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實現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預防,這是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關心的問題。結合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和成因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內容,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預防。
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防范意識要低很多,因而容易成為不法侵害對象。[22]為此,應重視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教育,有針對性地組織他們加強學習和訓練,增強未成年人的被害防范意識與能力。
1.傳授必要的自我保護知識。例如,在向未成年人開展日常教育時,應該向他們傳授“識別欺騙、拒絕誘惑、防范詐騙”方面的知識,讓未成年人掌握法律知識,對盜竊、詐騙、故意傷害等基本犯罪形態(tài)有一定的了解。要引導他們敢于向陌生人說“不”,降低未成年人因無知、好奇而被害的風險。
2.協(xié)調各方力量,增強自我保護教育效果。開展自我保護教育時,既要發(fā)揮父母的作用,還要發(fā)揮學校、社區(qū)、志愿者服務組織的作用,增進各方合作,給予未成年人必要的自我保護教育和防范不法侵害教育。家長日常教育中,可結合身邊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對未成年人行為和習慣適當引導,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防范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23]還要發(fā)揮報紙、電視、互聯網、微信等媒體作用,加大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教育知識的宣傳力度,增強他們自覺預防犯罪的意識和能力。
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如果家庭教育不當,缺乏對未成年人的正確引導,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因此,要重視家庭教育,關注未成年人精神生活,給予未成年人更多的關愛與呵護,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1.落實相關法律法規(guī),成立家庭指導委員會?!睹穹ㄍ▌t》《婚姻法》《繼承法》等都明確規(guī)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監(jiān)護人”。2019年10月26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強化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的第一責任,明確規(guī)定父母對未成年人負有監(jiān)護義務,且“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不依法履行監(jiān)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將被勸誡、制止;情節(jié)嚴重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24]。因此,要落實法律規(guī)定,強化監(jiān)護工作,明確監(jiān)護人職責,加強對未成年人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對他們的行為和習慣給予積極指導,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不法侵害,保障其合法權益。在城區(qū)以社區(qū)為單位,在鄉(xiāng)鎮(zhèn)以村為單位,成立家庭指導委員會,由社區(qū)主任、村主任、當地有聲望的人等擔任委員會組成人員,對家庭教育開展指導、幫助和監(jiān)督。每個月或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聘請專業(yè)人員對家長和孩子開展教育指導。對困難家庭的未成年人要給予幫助;對未成年人教育不足的家庭要給予指導,必要時提供心理輔導,以增進子女和父母的溝通,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對毆打、虐待、遺棄未成年子女的需及時制止,并對未成年人開展輔導和治療。同時建立社區(qū)和村組織未成年人檔案信息系統(tǒng),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狀況等定期評估,[25]對輟學的及時予以教育和糾正,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2.關注未成年人精神生活,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段闯赡耆吮Wo法(修訂草案)》具體列舉監(jiān)護人應當做的9類行為,其中就包括“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為此,監(jiān)護人要關注未成年精神生活與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言行和不良習慣,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實現對犯罪的預防。一方面,關注未成年人精神生活。注重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在尊重他們個性發(fā)展的前提下進行正確引導,讓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堅持正確價值導向。[26]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主流社會價值觀,挖掘未成年人的優(yōu)秀品質,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盡量減小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關鍵,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一定作用。因此,要注重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予以調整和疏導,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27]最終實現預防和遏制犯罪的目的。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①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12修正)》第三章 學校保護 第十七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培養(yǎng)未成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未成年學生全面發(fā)展。第十八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guī)定開除未成年學生。第十九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和身心健康。新法修訂也增加了對學生欺凌及校園性侵的防控與處置措施,因此,為預防校園欺凌事件和未成年人犯罪現象發(fā)生,學校應該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
1.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管理制度,降低未成年人輟學率。學校要增進與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的聯系,相互溝通并合作,形成合力,對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讓他們安心學習,建立自信。學校還要完善管理制度,避免出現校園欺凌事件,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中有關“學生欺凌及校園性侵的防控與處置措施”的規(guī)定,[28]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校老師要加強輟學學生的輔導工作,降低未成年人輟學率,讓他們在學校接受良好教育,減少犯罪的可能。
2.優(yōu)化學校教育教學模式。例如,優(yōu)化學校管理體制,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推行素質教育,提高辦學質量。注重對未成年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開設心理教育、法治教育等課程。[29]重視校園法治宣傳和教育,采用法律宣傳、法治講座等形式傳授法律知識,讓他們掌握更多法律知識,預防和減少犯罪發(fā)生。此外,新法修訂要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的監(jiān)護缺失問題,完善委托照護制度”。為此,針對留守未成年人數量多、犯罪現象時有發(fā)生的現狀,學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導。要密切與他們的聯系,妥善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建立常態(tài)化工作機制,經常關心、愛護、教育和引導農村留守未成年人,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促進他們健康成長,以減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發(fā)生概率。[30]例如,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免費提供學生與家長視頻、語音電話的機會,成立德育類、體育類、文藝類活動小組,組織法治講座。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作用,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
為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整合社會力量,發(fā)揮基層組織、志愿者和政府的作用,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1.發(fā)揮基層組織及志愿者的作用,關愛留守未成年人。新法修訂增加了城鄉(xiāng)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保護責任,因而要發(fā)揮居民委員會、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的作用,給予留守未成年人更多的關愛,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他們學法、守法,促進他們健康成長。[31]對有違法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應該多一份關愛,幫助他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避免再次犯罪。新法修訂還明確“各級政府應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xié)調機制,細化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職責”。為此,各級政府有必要召開關愛留守未成年人工作總結經驗交流會,重視對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的關愛保護,建立農村留守未成年人關愛保護聯席會議制度,民政局、婦聯、公安局和教育局等單位齊抓共管,各村成立留守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領導小組,對留守未成年人排查摸底,建立信息庫,動態(tài)跟蹤留守未成年人成長變化;創(chuàng)建“親情熱線”,不定期組織留守未成年人和家長交心活動,對可能出現的升學問題、心理問題、健康問題等及時疏導,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可能。
2.注重發(fā)揮政府的作用,有效開展社會管理及綜合治理。例如,地方政府要改善社會管理,推行信息化條件下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加強對流動人口及未成年人管理。注重開展社區(qū)教育,使其成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平臺,以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落實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詢援助機制。加強學校周圍環(huán)境治理,[32]例如,進一步規(guī)范網咖、游戲廳等經營活動,禁止未成年人入內。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中“保護未成年人依法使用網絡的權利,保障和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游戲實行時間管理”[33]的規(guī)定。同時,還要完善社會行為規(guī)范體系,不斷凈化社會環(huán)境,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從而減少犯罪的可能。此外,還要發(fā)揮人民檢察院的作用。例如,組織開展“關愛祖國未來,擦亮未檢品牌”為主題的“檢察開放日”活動,吸引師生代表參與。為廣大師生講述典型案例,就學生如何有效防范不法侵害做出詳細說明。又如,重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開展法治進校園、法制進社區(qū)等活動,開展防毒、防性侵、反邪教教育課等,通過板報、橫幅、電子屏幕、宣傳手冊等宣傳方式強化活動成果。增進與學校、婦聯、團委、民政部門的聯系,齊抓共管、相互協(xié)作、形成合力,筑牢未成年人防護陣地。從而引導未成年人遵紀守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做未成年人健康全面成長的“守護神”。此外,2019年《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增加了代為行使訴訟權利制度,對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或者行政機關違法行使、怠于行使未成年人保護職能,涉及公共利益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訴訟。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促進他們健康全面成長,是整個社會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也是學校、家庭和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段闯赡耆吮Wo法》修訂不僅能彌補現行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而且還能為保障未成年人各項合法權益提供完善、科學的法律依據。在這樣的背景下,應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和成因,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的規(guī)定,有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并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發(fā)揮學校、家庭和政府的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的宣傳和學習,營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注重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導。從而形成合力,筑牢防線,實現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預防,促進未成年人健康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