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云
融安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廣西柳州5454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組成,好發(fā)于生育期。導致子宮肌瘤發(fā)生的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正常肌層細胞突變、性激素以及局部生長因子之間有輔助的關系,該疾病多無明顯的臨床表現,隨著肌瘤體積不斷增加,患者可能表現出疼痛、腹部不適、子宮出血等癥狀,對女性健康帶來較大的影響[1-2]。有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子宮肌瘤發(fā)病率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特別是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比例增加,在治療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時需要注意謹慎治療,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對母嬰健康產生威脅[3]。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增長進步,孕婦孕期診斷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在以往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治療中,患者主要是采取分期治療的方式,隨著研究不斷深入,臨床上逐漸采取聯(lián)合手術治療,并且取得了較為理想效果[4]。為了進一步了解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在2016年6月—2019年8月對該院240例患者進行分組,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240例接受剖宮產手術患者參與研究,其中觀察組患者140例,對照組患者100例,前者在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同時給予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者則給予剖宮產手術。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該次研究,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臟、肝腎功能障礙患者。該次研究得到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對照組100例剖宮產手術患者的年齡范圍:25~38歲,平均年齡值為:(30.3±2.9)歲,初產婦53例、經產婦47例,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為:(39.1±0.3)周。
觀察組140例患者中,年齡范圍:25~38歲,年齡平均值為:(30.1±2.8)歲,初產婦、經產婦例數分別為77例、63例,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為:(39.1±0.5)周,肌瘤類型:單發(fā)性子宮肌瘤患者79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患者61例。發(fā)病部位:復合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宮頸肌瘤、子宮壁間肌瘤32例、34例、29例、24例、21例。對比上述兩組孕婦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剖宮產手術患者術前均接受常規(guī)消毒皮膚,并進行鋪巾,做好術前準備后對患者進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對照組患者僅單純的接受剖宮產手術治療,即在患者腹壁做一橫向切口或縱向切口,進行子宮下段剖宮產,當胎兒娩出以后,常規(guī)縫合子宮切口[5]。
觀察組剖宮產手術患者在上述基礎上,了解患者子宮肌瘤位置、類型、數目、大小并進行準確定位,再對瘤體周邊注射垂體后葉素稀釋液或麥角新堿注射液(國藥準字:H45021476),并宮體注射宮縮素20 U(國藥準字:H51021982),同時進行靜脈滴注,隨后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再用2/0可吸收縫線視切口大小對切口進行多個八字縫合。在手術之后對兩組產婦給予同樣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和連續(xù)靜脈滴注縮宮素20 U/d,其中觀察組增加肌注益母草注射液(國藥準字:Z51021448)4 mL/次,Q6 h,共2 d,完成后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情況[6]。
觀察比較兩組剖宮產孕婦手術時間、術中術后出血量、以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患者治療滿意度。術后采用該院自制問卷調查表了解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與患者滿意度呈正相關。
所有數據資料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要長于對照組,這是由于觀察組患者不僅需要接受剖宮產還需要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所以對于觀察組患者而言,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縮宮素使用量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剖宮產手術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status of cesarean section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s)
表1兩組剖宮產手術患者手術情況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status of cesarean section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s)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出血量(mL)縮宮素使用量(U)對照組(n=100)觀察組(n=140)t值P值33.47±2.46 48.91±2.65 45.838 0.000 223.54±12.46 256.88±10.12 22.831 0.000 67.81±2.46 75.76±2.57 24.049 0.000 21.60±2.44 29.84±2.50 25.426 0.000
其中,兩組剖宮產手術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惡露干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述兩組剖宮產術患者預后康復效果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above two groups[(±s),d]
表2述兩組剖宮產術患者預后康復效果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above two groups[(±s),d]
組別肛門排氣時間惡露干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n=100)觀察組(n=140)t值P值2.33±1.32 2.34±1.11 0.064 0.949 19.14±1.53 19.10±1.75 0.184 0.854 1.33±0.44 1.45±0.67 1.566 0.119 6.86±2.10 6.92±1.78 0.239 0.812
觀察組剖宮產患者產褥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5%(4例)低于對照組的4.28%(6例),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119,P>0.05)。術后調查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價,觀察組治療滿意度評分為(90.24±5.2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48±3.2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101,P<0.05)。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人群常見病之一,隨著近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條件、生活壓力增加,該疾病呈年輕化趨勢增長,危害女性身心健康。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屬于臨床上常見的高危妊娠疾病,該疾病早期并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患者需要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如果沒有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很可能會對患者、胎兒健康產生威脅[7]。目前子宮肌瘤患者主要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在剖宮產手術中對患者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減少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但是對于該手術的可行性臨床上一直存在爭議。
想要提升剖宮產聯(lián)合子宮肌瘤手術效果,需要在手術前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使其了解手術流程,并降低女性負面情緒。另外需要做好術前準備,保證手術順利完成。術后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和促子宮收縮治療,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另外進行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前需要使用B超觀察肌瘤位置、大小、數目、類型,給予針對性手術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臨床療效,降低手術風險。
在于曼等[8]人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307.34±35.27)mL,低于對照組的(312.14±34.55)mL(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8.72±11.58)min長于對照組(50.64±10.21)min;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分別為:觀察組(44.38±9.71)mL、對照組(42.26±10.39)mL;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為(1.91±0.92)d、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為(1.58±1.01)d;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5.92±2.43)d,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5.34±2.16)d,數據比較(P>0.05),這與該次研究相符合。該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剖宮產手術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手術時間為(48.91±2.65)min,高于對照組的(33.47±2.46)min;觀察組患者術中術后出血量為(256.88±10.12)mL,高于對照組的(223.54±12.46)mL,數據比較(P<0.05);但是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對比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均無差異。這就說明了在剖宮產手術同時行肌瘤剔除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兩種手術同時進行并不會增加手術風險性。另外,觀察組剖宮產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5%低于對照組的4.28%(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分為(90.24±5.2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48±3.21)分。提示剖宮產手術同時行子宮剔除術具有可行性,不僅能夠改善女性病情,滿足患者身心需求,而且能夠減少二次手術傷害,降低患者心理壓力,減少其經濟負擔,而且大部分患者預后康復效果較高,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較高的應用效果,雖然會延長患者手術時間,稍增加患者術中、術后出血量,但是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較高,無需再次接受手術治療,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