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瓊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救活、護理急危重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危重患者作為護理對象,根據治療方式分組后行回歸性分析,設置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均為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急診護理,干預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急診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和患者滿足率;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生存能力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評分均明顯提升,兩組相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且急救和院前急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滿意率比較,干預組(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82.50%),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于常規(guī)急診護理方式,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減少不必要時間浪費,為急危重患者爭取更多時間,利于提升患者生存能力和護理滿意程度。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急診救活;護理急危重患者;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187-01
急危重患者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患病后若在短時間內為采用有效搶救措施,不僅會影響患者后期恢復狀況,而且會危及其生命安全。為此,必須采用適合方式對患者護理流程進行性干預,規(guī)范護理流程,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護理方式,從而為其進行搶救爭取更多時間[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救活、護理急危重患者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接受的急危重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臨床護理觀察對象,根據不同護理方式分組,分別建立對照組(n=40)和干預組(n=40),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4-82歲,平均年齡(44.2±2.7)歲,疾病類型:重型腦顱受損10例、腦出血7例、腦梗死6例、心肌梗死8例、嚴重骨折性創(chuàng)傷9例;干預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3-83歲,年齡均值(44.3±2.4)歲,疾病類型:重型腦顱受損11例、腦出血6例、腦梗死6例、心肌梗死7例、嚴重骨折性創(chuàng)傷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統(tǒng)計分析,P>0.05,可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急危重患者;②無嚴重器質性疾病;③本次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④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缺乏完整性;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③有認知功能、精神、意識功能障礙。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guī)急救護理方式,包括常規(guī)院前急救準備、生命提升監(jiān)測,以及建立靜脈通路等。
干預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干預,具體措施:①建立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前先建立臨床護理小組,確定組長和成員,并咨詢循證科室專家,參考相關資料,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詳細護理方案,及時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并對小組成員定期進行考核,保證其能力水平[2]。同時通過對患者進行綜合性評估制定搶救表,通過培訓方式幫助護理人員掌握護理路徑。②接診護理:醫(yī)院接到急危重患者急救電話后,即刻安排各項搶救適宜,利用網絡快速確定接診路線,并開放綠色急救通道,在最短時間內分診,通知醫(yī)生進行搶救[3]。③病情評估:安排經驗豐富護理人員快速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確定患者狀況,并制度搶救方案,同時根據患者個人情況,確定針對性搶救方案,提升對癥處理效果。護理過程中要求嚴格按照相應制定進行,保證急救規(guī)范性[4]。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院前急救時間和急救時間,時間越短護理方式實施作用越明顯,觀察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存能力(BI)評分,評分方式參考Barthe指數(shù)量表,包含移動、洗澡等10個條目,每個條目總分10分,共100分,分值越好患者生存能力越強[5]。
統(tǒng)計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先確定患者滿意度評分,由患者根據醫(y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中各個項目,按照自身主觀感受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分為十分滿意(≥90分)、一般滿意(70分-89分)和不滿滿意(<70分)三個等級
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干預組院前急救時間和急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時間差異顯著(P<0.05);兩組護理前BI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護理后評分均明顯提升,且干預組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2.2?護理滿意率比較
干預組患者滿意為97.50%,對照組滿意率為82.50%,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3?討論
為提升對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效果,通常需要在急救環(huán)節(jié)中采用相應方式進行干預,可保證急救規(guī)范性和順利性,減少不必要時間浪費。以往臨床中主要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式,該護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少不必要時間浪費,但對護理流程改善作用有限。與之相比,臨床護理路徑作為近年來一種常用新型護理模式,注重對護理流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并結合患者需求,提供有序性和有預防性護理服務,可縮短搶救時間,加快患者病情恢復,利于提升患者對護理方式,滿意程度[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BI評分無明天差異(P>0.05),干預后評分均明顯提升,且干預組評分更高,而護理后干預組急救、院前急救時間和患者滿意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急危重患者護理中,建立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利于縮短急救時間,提升救治效果,加快患者恢復,相比于常規(guī)護理方式,患者滿意程度更高,護理方式具有推廣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干預,可提升對急危重患者搶救效果和護理滿意程度,促使患者快速恢復。
參考文獻:
[1]?黃偉平.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救活、護理急危重患者的應用效果分析[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7,022(005):495-496.
[2]?董海英.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救活、護理急危重患者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8,000(018):55,57.
[3]?方然程,蔡文偉,朱蔚,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重癥腦卒中病人急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7,015(010):1218-1220.
[4]?許士海,王進,史菲,等.臨床護理路徑對重癥創(chuàng)傷患者急救時效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8,344(13):34-37.
[5]?趙玉蓮,劉輝,李晗.臨床護理路徑和風險管理體系在急診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9,25(32):4186-4189.
[6]?徐穎.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急診救護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旬刊,2018,25(0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