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芬
摘 要:當前,我國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鶎硬┪镳^作為社會教育機構,作為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場所,發(fā)揮豐富的文物資源優(yōu)勢,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基層博物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博物館是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博物館不僅傳播知識,而且是對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如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各類文化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當?shù)厣鐣逃闹匾α?,基層博物館應該不斷強化社會教育職能,積極參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1 基層博物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優(yōu)勢
1.1 觀眾主體的優(yōu)勢
很多基層縣市由于經(jīng)濟基礎薄弱,旅游業(yè)不發(fā)達,外來人口較少,因此,基層博物館的觀眾以本地區(qū)觀眾為主。從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近幾年來,麻城市革命博物館每年未成年觀眾人數(shù)占總參觀人數(shù)的50%以上。通過對其他縣級博物館的了解,未成年觀眾也至少占參觀總人數(shù)的50%。由此可見,未成年人是基層博物館的觀眾主體,是基層博物館的主要服務對象?;鶎硬┪镳^可以利用這個優(yōu)勢,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育工作,把博物館建設成未成年人愿意去、愿意留的場所,成為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基地。
1.2 宣傳內容的優(yōu)勢
博物館是文物的收藏機構,目前,全國各類博物館收藏有巨量的文物,舉辦著成千上萬個展覽,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是開展“五個文明”宣傳教育的重要窗口。而基層博物館的藏品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蘊含了各地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是本地域具體、形象、直觀的鄉(xiāng)土教材。地方特色在博物館展陳中的運用和體現(xiàn),能引起本地未成年觀眾的共鳴,使之在認知感覺上升華對本土的熱愛之情,從而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麻城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和紅四方面軍的發(fā)祥地。1927年11月,麻城人民和黃安人民一起成功地舉行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創(chuàng)建了鄂豫皖邊區(qū)第一個紅色政權和第一支工農革命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為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麻城市革命博物館不斷拓寬教育陣地,先后舉辦了“麻城革命斗爭史”“麻城籍將軍生平簡介”“追尋歷史·探索文化—麻城歷史與文物”等基本陳列。陳列展覽以中國革命史為主線,突出了地方特色,展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麻城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為捍衛(wèi)民族獨立,爭取民族解放而斗爭的光輝歷程。自陳列展覽開放以來,麻城革命博物館加強與教育部門的聯(lián)系,結合學校的“愛國主義宣傳月”等活動,用文物、資料、圖片等向青少年揭示歷史,讓他們緬懷革命先輩,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觀眾留言簿上,同學們談到了參觀的感受,寫下了情真意切的文字:“在博物館,我們重溫了一段感人的歷史,我為家鄉(xiāng)走出了這么多英雄而自豪,他們?yōu)榱四_下的這片土地付出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辛。”“離開博物館,我的腳步變得輕快起來,我知道以后的路該怎么走了?!?/p>
1.3 教育形式的優(yōu)勢
我國第一個公立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張謇說:“博物館是學校教育的后盾。”基層博物館作為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二課堂,與學校按照教學大綱,實行課堂教學的教育模式不同,通過運用特殊的教學語言—以實物說話,運用特殊的教育方式—直觀教育,輔以聲光電的視聽體驗。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深受未成年人喜愛。在參觀過程中,觀眾是主體,博物館是客體,而講解員是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橋梁。未成年人離開書本,離開教室來到博物館,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新鮮的、充滿吸引力的教育方式,要通過講解員的引導,使他們在參觀文物展覽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獲得知識,繼而從中受到教育。
2 發(fā)揮基層博物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基層博物館要利用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職能作用,讓博物館成為未成年人喜愛的第二課堂,成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
2.1 豐富展覽內容,增強吸引力
展陳觀念、方式、內容是體現(xiàn)博物館特色的三大要素。先進的理念,活潑的方式,豐富的內容,可以激發(fā)人們的興趣,抓住觀眾的眼球,對未成年人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如河南省新縣鄂豫皖蘇區(qū)首府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在展示紅軍攻克新集城這一戰(zhàn)役時,采用了現(xiàn)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再現(xiàn)了紅軍用坑道爆破技術攻克新集的英雄形象,觀眾至此,如同身臨其境。相反,一個枯燥古板的陳列展覽,難以取得教育觀眾效果?;鶎硬┪镳^應根據(jù)未成年人的特點,在陳列展覽方面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簡單地將圖片貼在墻上,文物放進展柜,會使未成年人在參觀時產生視覺疲勞,很難領會到展品的欣賞、教育價值?;鶎硬┪镳^除了固定內容的陳列展覽外,應該積極搜集、制作一些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臨時展覽,送展到校,到學校流動展出。送展到校既能爭取更多學生觀看展覽,又填補了學生課外生活的空白,是為未成年人服務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如麻城市革命博物館組織的“校園警示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等巡回展覽,所到之處反響強烈,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震撼。一位老師拉著講解員的手說:“看一場你們的展覽,比我們講幾堂課的效果還要好。”
2.2 提高講解質量,增強感染力
講解是博物館輔助觀眾參觀的重要手段,也是服務于觀眾的重要方式。為更好地服務廣大未成年學生,基層博物館的工作者應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要根據(jù)未成年人的特點、需要,結合本地特點,編寫具有針對性的講解材料,采用未成年人感興趣、易接受的語言進行解說,實現(xiàn)“因人施講”,達到教育功效。另外,講解員還需要注重講解方式。處于生理和心理不斷成長的未成年人一般自我意識較強,他們不喜歡刻板的教學方法,渴望新鮮的、寬松的教學氛圍。那么,當他們遠離書本,遠離教室到博物館來受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較為新鮮的、充滿吸引力的教育途徑。這時候,博物館講解員的神情、語言、語氣都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讓他們體會到平等,感受到溫暖,我們扮演的角色不應該再是家長或老師,而應該是知心的阿姨或朋友,由此使他們身心倍感滋潤,建立講解員在他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激發(fā)起他們繼續(xù)聽講的興趣,讓他們表現(xiàn)出愿意與講解員交流的良好傾向。
2.3 加強館校聯(lián)系,增強互動力
基層博物館應利用自身條件,結合自身特點,通過調查研究,找到與學校教育的契合點,加強博物館和學校的聯(lián)系,進而達到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互補。未成年人來參觀博物館,一般都是與開展課外活動相結合,回校后要寫體會、寫心得等,博物館可因勢利導和學校教育一起,組織開展與博物館參觀有關的征文、演講比賽、文物知識競賽活動,擔任博物館義務講解員等,激發(fā)未成年人參觀博物館、了解文物知識的興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可與學校建立聯(lián)系,擔任學校校外輔導員,將本地的文物、史料編寫成受未成年人歡迎的演講材料,到學校舉辦講座、做國旗下講話等活動??傊┪镳^要利用自身的條件特點,讓未成年人體會到博物館不是簡單地堆積文物古董的地方,而是他們研學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的新天地。
3 結束語
基層博物館利用自身優(yōu)勢,突出校外教育功能,進一步激發(fā)和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基層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是基層博物館工作的重要課題和方向,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思考,不斷地去探索、完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文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設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1994(3):67-70.
[2]湯兆紅.增加服務意識擴大教育外延—談博物館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4):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