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司琪 許飛 彭楠
摘要:為了了解我國基礎社會的發(fā)展現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校大學生“醫(yī)暖心”志愿者服務團隊以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來到社會的基層,以社會實踐的方式,服務社會。通過支教、調研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自身的能力素質,也間接實現了多方協同育人的教學方式。但此次活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和面臨的挑戰(zhàn)。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醫(yī)暖心;志愿者服務
抱著服務社會、育人育己的心態(tài),我積極加入了此次三下鄉(xiāng)活動。但在前期的準備中,團隊策劃就出現了問題。由于三下鄉(xiāng)的團隊組建是以基層的班級為單位,前期沒有相關的專業(yè)指導老師帶領,出現了活動目的不明確、策劃不當的情況,成立團隊僅為響應學院的號召為初衷,有個別成員的目的只是為了修滿社會實踐學分,此些都為活動的開展起到了消極的作用。
1、前期做好下鄉(xiāng)規(guī)劃
(1)建立與開展活動的相關制度
例如建立相關的評審機制,前期通過項目的立項、答辯預選團隊,確定團隊成員、指導老師和項目的可行性和專業(yè)性;提前完善在活動期間所需準備的影像資料、實踐地證明,落實在活動中的獎懲機制;活動后期再次通過成果展示匯報的形式,總結活動的收獲與感悟[1,2]。
(2)專業(yè)的實踐團隊的組建
高校應該引導相關專業(yè)的學生開展與其專業(yè)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光能使社會實踐活動更為專業(yè),也能使學生把自己的專業(yè)與實際結合,學會靈活運用[3,4]。同時組建專業(yè)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隊的指導隊伍,建設、指導完善的實踐團隊,強調隊伍中必須有一名具有參與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經驗的老師,且盡可能保證該老師與研究方向一致性,全程參與,協調團隊工作,提升整體的專業(yè)性[5,6]。
2、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1)活動的形式
我們團隊成員所學專業(yè)為“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專業(yè)領域涉及衛(wèi)生健康、飲食營養(yǎng)健康,所以在實踐期間,團隊成員走訪當地衛(wèi)生所了解村民們的健康狀況及營養(yǎng)類相關疾病患病率,用自己在校所學的科學生活觀念在廣大農村傳播,開展“營養(yǎng)知多少”、“營養(yǎng)茶之道”等活動助力營養(yǎng)健康建設。
(2)活動的開展
落實每名團隊成員的職責與負責的任務,統一根據行程安排前往實踐地,如有住宿安排,則先安置好行李,到實踐地之后與當地負責人進行對接后,開始布置活動場地,開展計劃的實踐內容,且記錄好實踐的影像資料與每次、每天的活動小結,嚴格執(zhí)行前期的準備方案并及時通過宣傳手段按時展示每天的實踐成果,使活動的開展更加嚴謹化、規(guī)范化、高效化。
(3)活動的進行
活動時要積極投入,向當地民眾展現當代青年志存高遠,踏實肯干的品質;活動后要與民眾交流,開展相關的調研、補充解釋,了解、解答民眾對于活動的看法、觀點及不解之處,不僅能加強了鄉(xiāng)村對于新生知識的了解,也密切高等教育與農村建設的聯系,增強團組織在青年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徑、重要環(huán)節(jié)。
3、建立長期化、長效化的服務機制
(1)以學院為中心立足周邊鄉(xiāng)鎮(zhèn),積極爭取校企合作的大力支持
依靠學校周邊的社會資源,以社會實踐為橋梁,連接學校、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等多種社會資源,有效建立長期化、長效化的服務模式,實現雙方甚至多方的互惠共贏,保證社會實踐工作的實效性。
(2)積極開拓校地共建實踐育人平臺
依靠學校的一己之力,可能無法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可以以各地團委為突破口,開設資源整合平臺,開發(fā)學生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地,并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開拓實踐育人的教育平臺[4,5]。
4、 完善實踐成果的宣傳推廣
(1)開展宣傳、攝影等技巧的培訓指導
任何活動的價值意義的體現都離不開攝影與宣傳的助力,開展相關的培訓能使社會實踐團隊更加有目的性的去開展此類宣傳工作,為后期的推廣、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提升活動的有效覆蓋面,都起到了助力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作用。
(2)提高社會實踐成果的學術轉化率
大學的教育意義是培養(yǎng)能夠為社會做貢獻的各類擁有專業(yè)知識技能與會科研科創(chuàng)的復合型人才,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展學術研究,利用調研、數據采集分析等手法,把社會實踐的結果轉換成學術科研作品,能夠在再次提煉、反思鞏固社會實踐意義的基礎的同時,也能提高團隊的專業(yè)素質和學術意義,更重要的是學術調研成果能很好的反應實踐地的狀況,及時得出實踐結果并反饋給實踐地 。
5、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
通過實踐的方式,深入基層、了解和認識社會,以一種最真實有效接地氣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論走進社會基礎,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自己的三觀,深化自我在社會中的價值認同感,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2]。在助理鄉(xiāng)村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讓學生親自以自己的專業(yè)為特色,開展社會實踐,不光鍛煉了投身社會、積極向上的人生品格,也讓停留在課本上的書面知識提現到了真實社會中去,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實際化,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把課內外的知識結合,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蛻變 [5]。
結束語:
近年來,各類院校都大力鼓勵學生投入社會實踐,走入基層,了解社會,讓學生取得收獲與成長。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獨立人,責任感是最基本的素質,在社會實踐中亦是如此。社會實踐不是空想,而是學生在參與中體現自己的價值與責任感,并用心感悟和反思,認真地感知社會、認識社會,在未來才能更好地去改造提升社會。
參考文獻:
[1]吳露洋.試論暑期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素質發(fā)展的作用[J].品牌(下半月),2014(9).
[2]周雯.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0).
[3]陳慧.“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8).
[4]熊翼.淺談暑期社會實踐對醫(yī)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J].旅游縱覽(行業(yè)版),2011(05):106.
[5]胡小進.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26):255-256.
基金項目:
2019 年上海健康醫(yī)學院師資人才百人庫項目(B1-0200-19-3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