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根本,“比興”含義十分復雜多變,隨著時間地不斷變化而逐漸被改變、被充實。通過梳理“比興”有一種方向,興的作用,通過情感將比喻和抒情的作用來得到強化。同時,“興”也逐步成為一個重點的審美對象。
關(guān)鍵詞:“比興”;《詩經(jīng)》;審美作用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隨著《詩經(jīng)》的廣泛傳頌,其中的比、興手法也在以后的文學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士?!对娊?jīng)》歷經(jīng)時光的洗禮,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國被廣泛運用,成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準則。
一、比興
《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其中比興是其中比較常用的寫作手法?!氨扰d”二字常常聯(lián)用,專門用來有指示寄托之意。“比”是對人或物進行形象的比喻,使物體本身的特征進行突出描寫?!芭d”有比喻之意,而二字聯(lián)用則專有寄托情義之意?!对娊?jīng)》內(nèi)容包含甚廣,包含風、雅、頌、賦、比、興“六義”。全書貫通用“風”、“雅”、“頌”來進行分類,而“賦”則是直接鋪陳手法前后相同,比喻明顯,而“比”就是比附的意思;“興”是起興的意思。用來將事物進行比較,用貼近的類比方法對事物進行解釋;因物起興的,依靠對事物的微妙細致的觀察來進行情感的寄托;因為物體寄情,所以起興的手法合理;因為比較事物,所以比喻也得以成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表達情感的不同,詩人的比喻手法也發(fā)生了變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比興”是一個豐富含義的概念。《詩經(jīng)》是我國最古老的詩集,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比興”手法。
二、《詩經(jīng)》中生動形象的比興手法
(一)比
比是比喻和比較。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描寫的事物并不一定是詩人真正想要歌頌的對象,而是用比喻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
比,就是以本質(zhì)不同的兩種事物在某方面進行形似的比方,或是用抽象的事物來說明某件事的道理和情感,或者借所渲染的事情來進行對某件事物的描繪,突出事物的形象?!对娊?jīng)》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在文章的運用方面有具體的情況,一是通篇進行而是部分段落運用。
(二)興
“興”,即起興,在詩的開頭。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興,就是在詩歌中借以其他的事物來歌頌所要表達的詞語?!芭d”就是起興,即在其他事物的幫助下成為詩歌的開端,以喚起后文要歌頌的內(nèi)容。興,從異從同,本意就是大家共同舉起一樣東西的意思,進而引申為興起,起來的意思,后來就有了起興的意思?!对娊?jīng)》中的“興”就是使用這種手法,來引發(fā)主題。而“起興”本應(yīng)是一個動詞,但是作為一個表現(xiàn)手法來理解,則是名詞。這也是漢語中動詞名詞化的一個常見的變化方式。
而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指“發(fā)端”作用,由物體來借以引起情感思想的作用,物體與情感不一定是內(nèi)容上的關(guān)聯(lián),也可以是音樂上的聯(lián)系。而另一種的情況是隱晦的意思,淺而準的解釋其含義,以聯(lián)想為所寫詩歌進行引進所要比喻的內(nèi)容。
像我們看到的一樣,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fā)展在后代的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也很多。
三、比興的目的
《詩經(jīng)》中比興的目的有正用也有反用。正用通常以物頌人、或進行同類事物的美好對比,而反用則是對詩歌所描繪的諷刺。
(一)正用
1、《詩經(jīng)》大多用比興手法來對人物進行贊賞,人物相貌、品格或威武雄壯等。例如:《周南·桃矢》、《陳風·月出》、《鄭風·有女同車》是將人物容貌美麗的;《秦風·小戎》是說人物品德高尚的。
2、以美好行為比興的篇目。《關(guān)雎》以一對雎鳩鳥起興,引出君子對窈窕淑女的追求?!而x鴦》中的鴛鴦在被捕獵時仍舊不離不棄,沒有“大難臨頭各自飛”,由此引出對夫妻完美愛情的祝福。
(二)反用
1、諷刺。許多事情連動物都能夠做到而人卻做不到,連動物都不如?!肚仫L·晨風》中以鷂鷹會在林中棲息借以諷刺那些連家都不肯回的男人。
2、感嘆生活的不如意。在某一時期,流離失所、有家卻無法回。《王風·黍離》中黍子黃米正在生長,曾經(jīng)的繁華成為過去,家園被荒蕪所覆蓋,滿目瘡痍彷徨不忍。
四、不同角度的解說
1、措辭的解說。朱熹的《詩集傳》中“興者先言物以引起所言之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痹谥祆涞亟庹f中,強調(diào)比興是一種修辭手段,一種語言技巧。對于這種解釋,部分文人學士是認可的。
2、文學的解說。①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故詩有三義,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有盡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在鐘嶸看來,三者都是文學的方法。因為運用賦比興都要“干之以風力,潤之者丹采”,其中,對興的又以“文有盡意有余”來解說,這就把“興”含蓄的文學功能說的比較清楚。
綜上所述,比興是《詩經(jīng)》中經(jīng)常會用到的寫作技巧和手法,這也是《詩經(jīng)》中的特點。在《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花鳥樹木、鳥獸魚蟲又或是沒有生命的物體,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出現(xiàn)而是作為寓意的存在,或諷刺、或贊賞、或感慨。《詩經(jīng)》里的語言都是一些時代的特征,而這些特征也與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相互聯(lián)系,這些都為《詩經(jīng)》增添了趣味,成為了獨特的風格體驗。
注釋:
①童慶炳.《文心雕龍》“比顯興隱”說[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參考文獻:
[1]潘澎.《詩》“比興”辯[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8(03).
[2](南朝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注[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宋)朱熹集注.詩集傳[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
張鏡嫻,女,漢族,籍貫:遼寧,沈陽師范大學美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18級美術(shù)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