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彪
教育部近日修訂出臺《關于規(guī)范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國際學生進入中國高等院校本??齐A段學習的申請資格進行了調整。近幾年,出現(xiàn)了部分學生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國國籍,以國際學生身份申請進入高等學校本??齐A段學習的情況。(6月11日《環(huán)球時報》)
讓國際學生免于參加中國高考進入中國高校學習,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跨國籍的接納和包容情懷。但一段時間以來,這種包容情懷也成了國際學生到中國入學的濫觴。他們之中的一些人,雖然有外國國籍,但只在國籍所在國居住過很短時間,有些甚至根本就沒在國籍所在國居住過,從出生就一直生活在中國。
換言之,這些人取得外國國籍,本身就一種“繞道而行”的提前設計,它可以繞過中國最嚴格的高考程序,利用政策的漏洞不參與競爭就進入中國最好的學府,外國國籍實際上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通行證。如果按正常程序參加高考,這類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很難考進名校。
然而,此類情況的存在,是對中國學生的極大不公平。一是從政治上,很容易使人誤讀為外國的國籍高于中國的國籍;二是從學生共享的權利層面,很容易讓中國學生感到低人一等,甚至會產生被歧視的感覺。
另外,即使是在國際學生的范疇之內,也會產生極大的不公平。因為在外國長時間生活過的學生,與根本沒有在外國生活過的人都交織在一起,并享有同等的入學便利,這本身也是對實質性國際學生權利的擠占,而這種情況的存在,在資源有限的背景下,也會埋下更多不利因素。
而這次,教育部修訂出臺的《關于規(guī)范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規(guī)定,“對移民并獲得外國國籍后申請作為國際學生進入我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除符合學校的其他報名資格外,仍須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籍證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這就有效收緊了“國際學生”的實質性定義,堵住了以往的漏洞,屏蔽掉那些一心想繞開中國高考程序的投機者,將公平推入了更大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