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萬華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社會迫切需要綜合素養(yǎng)高、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重新進行了界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指明了我國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素養(yǎng)是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其他學科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就應當致力于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要立足于教材,扎根語文課堂教學,也要引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自主學習。為此,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已經成為新時期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經歷,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認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全面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等。
一、重視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
歲月的長河滾滾向前,唯有經典永存。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經典名著,為自己的人生奠基。當然,語文是一門語言課程,成功的語文教師也應該是一位富有激情的課堂語言應用者。如果語文教師用呆板冰冷的語言去講課,那么再“經典”的語文課堂就會沉悶乏味,再精美的文章會被講的索然無味,語文之美、語文之趣、經典名著名家名作之“經典”也會蕩然無存。
現在的語文基本建立在經典名篇之上,寫者有心,講者有情,才能把經典之美呈現出來。課堂上的語文教師應該是富有激情的人,用自己對語文學科的熱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沉浸在語文的情感世界中,進而愛上語文、愛上經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讀我國的“四大名著”和《紅與黑》《巴黎圣母院》等國外經典。閱讀名著經典時獲得知識的最直接途徑,就是帶著自己的思索去閱讀,或喜悅,或悲傷,或感動,心境會隨著作者的筆觸而起伏,倘若讀書與筆記相結合的話,讀者會對事物有更獨到甚至精辟的見解。
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
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則需要教師重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掌握語言的大致過程就是:感知理解、語言積累、表達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得意、得言、得法,才能促使學生實際進行文字運用,去主動參與并培養(yǎng)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在運用詞語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那些精彩的有韻味的語言往往體現了作者的匠心,是課文表達上的神來之筆,需要細細品味。
三、重視加強對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所謂語感,其實就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yǎng),它是個體在長期規(guī)范的言語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闭Z感的形成來自長期的、反復的語言實踐,小學是學習語言的基礎階段,語文教學就要立足根本,即培養(yǎng)語感。
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中的一句“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單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語感呢?我組織學生練習課文內容思考:“‘雪和‘炭在文中分別指什么?表達什么感情?”在學生認真思考后,我指出:“‘雪指的是志愿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炭指的是朝鮮人民送來了打糕。一個‘雪,一個‘炭,不正表達了中朝人民身后的情誼嗎?”通過反復品味,學生從“雪中送炭”這個詞語中悟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而且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與巧妙。在閱讀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詞句,體會語感,這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重視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
在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不乏人物的語言描寫,為此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描寫,根據語文的特點,結合學生個性的差異,請學生進行朗讀甚至分角色進行朗讀,引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感受文章的內涵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表達能力,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只有體會深刻,才能讀出感情、讀出內涵、讀出韻味,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