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芹
在教師科學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過程真正變成了他們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自我提高的過程。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使學生受益終身。
培養(yǎng)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課堂閱讀教學;二是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活動。課外閱讀是指在教師的科學指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的前提下,學生自主的英語閱讀實踐活動。英語課外閱讀與課堂閱讀教學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二者在培養(yǎng)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如何在搞好課堂閱讀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礎上,使不同程度的每個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都得到提高和發(fā)展呢?
1 掃除學生心理障礙,積極開展英語課外閱讀
相當一部分學生,一談到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就認為做大量“閱讀理解”題目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其實不然,“閱讀理解”題目只是一種量化標準和測試手段,由于受到題型因素的多重制約,答題的過程往往是一種被動適應題型的活動,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活動。
當然,適時恰當?shù)刈鲂伴喿x理解”題目可以增強答題技巧,減少或避免考試中非智力因素導致的水平不能正常發(fā)揮的情況。但若超越階段,只是一味地去做“閱讀理解”題,不但會使自己的思路受到題目狹小范圍的限制,還會處于“做錯題”的困擾中。如果因屢次受到打擊,閱讀活動變得索然無味,學生沒有了興趣,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無從談起了。而且,一味地做閱讀理解題,學生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閱讀的目的就是答對后面的題目。事實上,我們平時接觸到的閱讀理解題目中,有一些題目本身就不夠科學和準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以致對學生產生誤導。
2 科學指導方法,宏觀調控閱讀過程
在選擇課外閱讀的材料時,教師要切忌包辦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師自己選擇的材料強加給學生閱讀。否則,課外閱讀便成了課堂閱讀教學的翻版,只會挫傷一部分學生,特別是閱讀理解水平較低的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開始階段,選擇的材料不要太難,以免會使整個閱讀理解活動夭折??上冗x擇自己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材料,從學校、家庭生活等題材,逐漸擴大到旅游、環(huán)保、植物、動物、社會、經濟、科普等內容的文章,題材越廣泛越好。體裁方面,一般應遵循從記敘文到應用文,再到說明文和議論文的順序。當然也可以按文章題材和體裁等分類閱讀,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對個別生詞太多、難以理解的材料可暫時放一下,繼續(xù)去找適合自己的文章來閱讀。目前,可以把手頭一些以“閱讀理解”題目出現(xiàn)的短文作為課外閱讀的材料,只是先不要理會后面的那些題目。社會的發(fā)展為我們的課外閱讀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各種英語報刊、因特網等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閱讀資源。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深入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原來理解不了的材料過些時間可能就能讀懂了,不必擔心一時會丟掉什么。
學生應養(yǎng)成天天閱讀的習慣,每天至少讀一篇,長期堅持讀下去。讀后寫文章概要或提綱,可以鞏固閱讀成果。概要不宜太長,字數(shù)100~150字。建議讀寫所用時間控制在15分鐘之內,學生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寫概要時應特別注意忠實于原文本意,不要另起爐灶寫成讀后感。應遵循“先易后難”“先學習,后模仿”的原則,開始可抄寫原文中現(xiàn)成的、能夠體現(xiàn)文章基本內容的主題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試著縮寫、改寫原句,直到最終自己組織句子,概括總結文段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作者態(tài)度等。這一過程應自然過渡,不能急于求成。
3 理解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難
3.1 如何對待閱讀中遇到的生詞和語言知識。
學生懂得了基本的步驟和方法,并不一定能夠保證英語課外閱讀活動順利進行,閱讀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障礙,首先就是生詞這個攔路虎。那么,如何克服這一障礙呢?
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白,在閱讀活動中遇到生詞是很自然的事情,對生詞應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不要一見到生詞就害怕,不敢讀下去。在我們閱讀中文報刊、小說時,是不是一遇到生字就中斷閱讀去查字典呢?肯定不會,因為我們的思想早已被文章內容吸引住了(尤其是在讀小說時)。這就給了我們英語課外閱讀一個很好的借鑒:根據上下文猜測一下詞義,或者干脆跳過去讀下面的內容,讓自己的思路跟著文章的脈絡、人物的情感、情節(jié)的發(fā)展走,讓自己暫時忘記那些字符本身的意義,而著眼于其承載的內容。這樣一來,我們關心的是文章的內容、故事的情節(jié),某個詞的詞義已經成為次要的了,也就不會停下閱讀而去查詞典了。
3.2 明確閱讀重點,加快閱讀速度。
在基本解決了讀什么內容,如何克服困難讀下去等問題之后,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深入,還需要提高閱讀的效率。加快閱讀的速度是提高閱讀效率的主要手段。
在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方法是“限時閱讀”或“快速閱讀”教學法。這些方法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要求全班學生(不分水平高低)一律在教師規(guī)定的同一時間內讀完同一篇文章。那么,如何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自主地加快閱讀速度呢?答案很簡單: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當好幫手。要想加快閱讀速度,學生必須知道在有限的時間內,應該先去讀文章的哪些內容;如何判斷哪些內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首先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fā),把句子、段落,而不是單詞作為閱讀的最小單位。通過閱讀文章和段落開始或結尾的主題句,迅速判斷出文章的體裁,并把這類體裁文章共有的基本要素,作為文章內容的閱讀重點。除此之外的內容則可以略讀,甚至跳過去不讀。一般來說,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只閱讀主語、謂語、賓語等主要的句子成分,狀語、定語等修飾成分可以先略去不讀。如果按詞性分類,則閱讀重點是實詞: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其他詞如介詞、連詞及程度副詞等可一帶而過。也就是說,不能總是無目標、無線索、不分輕重地逐字逐句地細讀,必須學會跨越句子、跨越段落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從容面對任何長度的文章,迅速地抓住要點,概括文章內容,大大提高閱讀的速度。
4 及時反饋,鞏固提高
學生讀完一篇文章之后,也許覺得讀懂了,但是否真的讀懂了呢?拿什么作為判斷閱讀效果的標準呢?是否能用解答“閱讀理解”題目的辦法判斷呢?有些人可能是這樣想的和這樣做的。然而,某個學生也許今天做這套閱讀理解題錯了兩個,明天另一套又錯了三個,后天又錯了一個,他的閱讀理解能力究竟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呢?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
實踐證明,讀后寫概要的確是一個客觀公正、行之有效的反饋手段。學生寫概要的過程如果進展順利,就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對短文的理解是到位的。反之,則是對文章的閱讀理解程度不夠,或者英語書面表達能力有欠缺,無論是兩者中哪一方面的問題,都必須通過大量課外閱讀來解決。通過多接觸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經驗、學習模仿他人的文章、堅持寫文章概要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總之,在教師科學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過程真正變成了他們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自我提高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不但為下一步提高“閱讀理解”答題能力,為適應高考做好準備,而且,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也為他們將來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奠定了基礎。同時,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將大大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將受益終身。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