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菡
作者系工人日報《班組天地》版責任編輯
在大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主流媒體如何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借助新平臺、拓展新渠道以不斷增強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已成為一個緊迫課題。2019年9月至12月舉行的工人日報社首屆“最班組”全國短視頻大賽,就在這方面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而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的方式和路徑,無疑必須基于各媒體的自身定位、自有資源、讀者基礎等做出嘗試和探索。
工人日報作為一份服務三工(工廠、工會、工人)的報紙,貼近企業(yè)、貼近職工是其創(chuàng)刊70年來一直秉持的鮮明特色,如何將辦報宗旨和自身特點轉化為媒體融合中的著力點和優(yōu)勢?2019年7月,工人日報副總編趙巧萍提出,以《班組天地》版為抓手,以經濟新聞部、攝影部為依托,舉辦一個全國短視頻大賽,借助短視頻這個目前廣受歡迎的新媒體傳播形式,進行媒體融合的一次嘗試。
班組被稱為企業(yè)的“細胞”,是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最基層組織,也是企業(yè)一切活動的落腳點?!栋嘟M天地》作為工人日報一塊擁有30多年歷史的專版,截至2020年5月12日,已經出了1464期。長期以來,這塊版深耕車間班組新聞和一線職工故事,成為密切聯系廣大基層讀者和通訊員的一條紐帶。
短視頻則是近年來隨著移動終端普及和網絡提速而火起來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通常在5分鐘以內,主要依托于智能手機進行拍攝剪輯,并可在社交平臺上實時分享。因其制作簡單、短小精悍、視覺沖擊力較強且易于傳播,所以迅速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資源。
怎樣讓“老版面”與新媒體擦出火花?大賽組委會確定將“最班組”作為大賽主題,參賽者以某個班組之“最”為切入點,展示班組職工鮮活生動的工作場景和團結奮進的動人故事。要“原生態(tài)”和不要“宣傳片”是征集參賽作品的兩大要求,即“粘著泥土”真真切切傳遞基層班組溫度的短視頻作品。此外,“最班組”大賽并不是“最優(yōu)秀”班組的比拼,只要拍出班組在某個方面的特點亮點,呈現新時代廣大職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愛崗敬業(yè)、團結協作的職業(yè)追求,“最普通”班組也可以在這個舞臺上精彩亮相。
這不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最優(yōu)秀班組評選,而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班組亮點呈現,“最班組”大賽力爭打造成一個媒體融合的“最接地氣”的品牌。
9月25日,大賽啟動。活動通知在工人日報、工人日報客戶端、工人日報微信公眾號、中工網和全國總工會微信公眾號同時發(fā)布,拉開了這場融媒體探索的帷幕。
截至10月末,組委會總計收到了600多件參賽作品。11月8日,100個入圍作品在工人日報客戶端亮相,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展播并接受投票。12月10日,大賽揭曉。據統(tǒng)計,活動參與投票人次共計5332萬,瀏覽量過1億人次。
大賽期間,優(yōu)秀作品相繼在工人日報、工人日報客戶端、工人日報微信公眾號、工人日報微博、中工網以及學習強國等平臺推出,一個個由職工自己拍攝的班組故事在不同的“舞臺”精彩呈現。
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力,大賽還與一些商業(yè)媒體平臺進行合作。在抖音上,“我為班組來打CALL”話題共吸引了近40條視頻參與話題互動,播放量近90萬。在今日頭條上,“我為班組來打CALL”微頭條上線后,連續(xù)3天占據媒體頻道頭條位置。
關注“鏡頭”的同時,我們的“筆頭”也沒有懈怠,大賽追蹤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社評、特稿等多種體裁,全方位呈現大賽亮點。而參賽作品的二維碼配上拍攝手記一同刊發(fā),大賽特稿加上“定制版”短視頻一起亮相……在圍繞大賽所做的報道中,這樣的融合隨處可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各平臺的追蹤報道、拍攝手記等,合計瀏覽量達136萬。
其中,特稿《“天路”筑夢人》選取了專攻彈道設計的“最精準”班組——余夢倫班組和在世界屋脊建設海拔最高電氣化鐵路的接觸網作業(yè)班組這兩個參賽作品的“主人公”來采寫,他們都是修“天路”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克服艱難險阻、付出汗水貢獻智慧。前者得過諸多榮譽,后者默默無聞,但他們身上同樣凝結著勞動之美、匠心之美,這美呈現在短視頻中,也顯現在字里行間?!白畎嘟M”大賽讓“最優(yōu)秀”班組和“最普通”班組站到了一起,這也是本次大賽的一大意義所在。
這篇特稿還特別制作了一個視頻——拉林鐵路工人提問余夢倫院士。在工作現場,工人們面對鏡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對這個提問院士的難得機會,工人們都很珍惜,他們的問題有關于航天技術的,也有關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我們整理后交給余院士,他在辦公室里面對鏡頭一一認真作答。最后,兩邊的畫面剪輯到一起,完成了一次隔空對話。這場科研人員班組和工人班組之間的對話,也是大賽拓展參與性、互動性的一個創(chuàng)意。而從文字到視頻的不同維度呈現,讓這些班組走近了更多讀者和觀眾。
整個大賽期間,除了本報經濟新聞部、攝影部,還有融媒體中心、全總聯絡站、記者部等部門的同事也先后參與進來,在不同環(huán)節(jié)鼎力支持,形成合力。
全方位展示,立體式傳播,“最班組”大賽的品牌效應成倍放大,也增強了工人日報各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更進一步提升了工人日報的影響力。中宣部新聞局《新聞閱評》第432期??浴豆と巳請蟆畎嘟M’短視頻大賽自下而上真紅火》為題進行了表揚。
“最班組”大賽是一次“開門辦媒體”
的用心實踐,也是一次媒體深度融合的努力嘗試。我們努力拓展邊界,看看到底能走多遠。
本次大賽參賽班組中,有來自航天、鐵路、公路、海運、油田、煤礦、水利、旅游、醫(yī)院甚至科研院所的一線團隊參賽,可謂包羅萬象。既有獲得過諸多榮譽的優(yōu)秀班組,也有不少普普通通的班組。他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傳播方式的變化、傳播渠道的拓展,讓我們有了更多觸角來深刻感知基層班組的辛勤付出,讓我們有了更多可能來原生態(tài)呈現一線職工的勞動之美。
滴水知大海。我們從這些視頻中了解一個個班組的工作狀態(tài)、生活情趣、精神風貌,感知一線職工的苦樂酸甜,我們還從拍攝手記、追蹤報道中讀到那些影像背后的或有趣或動人的故事,我們更可以從班組這個細胞來一窺企業(yè)、行業(yè)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脈搏。講好職工故事,也是在講好中國故事。
因為這次大賽,很多原本“不起眼”的班組成了單位里的“大明星”,大大激發(fā)了一線職工愛崗敬業(yè)的熱忱?!白髌啡雵屛覀冞@個小小的班組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關注,集團領導轉發(fā)點贊,集團官方公眾號還發(fā)布了???。這幾天我們接到了無數加油點贊的電話和信息,兄弟們干活的勁頭更足了!”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拉林鐵路項目黨工委書記劉浩興奮地說?!拔覀儾捎蛷S才300人,從廠領導到門衛(wèi),還有食堂里的大師傅,都天天投票。”西北油田采油三廠職工江杰說。
因為這次大賽,很多班組職工的親人和朋友更加了解了他們的工作,并以他們的堅守崗位辛勤勞動為傲。一位妻子在工人日報客戶端“最班組”大賽頁面上留言:“我知道你熬過多少夜,加過多少班,電話里疲憊的聲音是有多么的辛苦。感謝工人日報搭建了這么好的平臺,讓女兒看到爸爸工作的場景并且非常激動地說:這是爸爸的聲音,爸爸在認真工作,我想爸爸了。”
“最班組”大賽參賽作品《世界海拔最高的電氣化鐵路作業(yè)班組》 劉浩 攝
更有價值的是,因為這次大賽,很多一線職工發(fā)現了自己身上的勞動之美——這種美因為“粘著泥土”而往往被忽略,也正因為“粘著泥土”而彌足珍貴。參賽作品中,有不少班組職工自行拍攝的略顯粗糙但格外動人的鏡頭。勝利油田公共事業(yè)園林綠化員工趙啟芹今年剛學會用手機拍攝和剪輯,她用圖片串聯起來的視頻有點不起眼,但那一張張照片的背后,傾注著一個老工人對工友們的深情。她說:“看到大家的大片,才知道自己的差距,但我很想把綠化工人的春夏秋冬展示給大家?!敝袊蛽犴樖療犭姀S職工李文靜則坦言,最打動她的正是一幅幅“樸實得仿佛能嗅到現場塵土味、油渣子味的畫面”:“平時我們埋頭工作時沒什么感覺,但有一天,當我們自己出現在鏡頭里成為主人公時,突然發(fā)現,認真工作的樣子,真的很美?!?/p>
在參賽者留言中,還有人寫道:“感謝你們,這個活動辦得真是太棒了!給我們平淡的工作生活增加了許多光亮。”而對常年在紙張油墨間耕耘的媒體人而言,這次活動又何嘗不是給我們日復一日的采編工作注入了一道光,讓我們在探索媒體融合的更多可能性的同時,更加深切地感知貼近一線、深入一線、呈現一線的價值所在。無論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如何改變,這種“粘著泥土 ”的價值始終閃光。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