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62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對于胃穿孔疾病而言,其多是因為消化性潰瘍造成的,發(fā)病因素則是和患者暴飲暴食有重要關聯(lián)性,一旦出現潰瘍性胃穿孔,則會造成患者突發(fā)上腹燒灼性的疼痛,在病情的逐漸變化下擴至整體性腹痛,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1-2]。因此,本文抽選我院實施手術的患者157例為對象,解析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與開腹胃穿孔修補術對患者恢復的效果,具體內容作如下說明。
1.1 一般資料。抽選2018年12月份至2019年11月份入我院實施手術的患者157例為對象,將有胃癌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將有肝、腎、肺病變的患者排除在外,將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依據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一組為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組共79例患者,包含男40例,女39例,年齡30-61歲,平均(40.8±3.6)歲,疾病類型有:急性25例、亞急性10例、慢性8例、胃前壁穿孔患者21例、胃后壁穿孔患者10例、胃幽門穿孔患者5例。一組為開腹胃穿孔修補術組共78例患者,包含男35例,女43例,年齡31-66歲,平均(42.3±1.8)歲,疾病類型有:急性26例、亞急性8例、慢性7例、胃前壁穿孔患者22例、胃后壁穿孔患者13例、胃幽門穿孔患者2例。組間極限資料對比沒有任何價值,P>0.05。
1.2 方法。157例患者均選擇平臥體位,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手術的全程中需遵循無菌的原則,并且在手術之后告知患者禁食,給予其抗生素治療。
對照組實施開腹胃穿孔修補術手術,主要是在患者的上腹部正中央作長度為10厘米左右的切口,將皮膚與皮下組織切開,隨后分離出腹直肌組織,進入到腹部探查同時將腹部積液吸出,找到胃腸潰瘍穿孔的位置并展開縫合,通過對周圍大網膜覆蓋固定之后,再使用生理鹽水加以沖洗腹部,留置引流管,對切口加以縫合。
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組則是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于患者腹部建立13-14 mmHg的二氧化碳氣腹,在其臍部放入鞘管,同時應用腹腔鏡探查腹部,當找到胃穿孔的位置做好操作孔的建立,將腹部積液吸出后則需要檢查是否有癌變的特征;隨后則對全層間斷進行縫合,借助大網膜覆蓋固定后,使用生理鹽水對腹部進行沖洗,放置引流管之后對傷口進行縫合。
1.3 評價標準。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血清胃泌素等數據加以收集,進而對患者的以及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加以評價。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將研究得到臨床結果和數據均輸入到SPSS 25.0的統(tǒng)計學軟件中,且數據與正態(tài)分布統(tǒng)計相符合。計量資料組間數據顯示為均數±標準差,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數據顯示n/%,以χ2檢驗。組間的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對比后顯示P<0.05,有臨床比較的意義。
2.1 患者的臨床手術指標數據比較。腹腔鏡組中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數據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數據,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2.2 治療有效率占比研究。腹腔鏡組中總有效率所占比例97.95%,傳統(tǒng)組中顯效25例,總有效率所占比例76.92%。前者數據比后者的有效率高,P<0.05,呈現臨床不均衡性,見表2。
表1 患者的臨床手術指標數據比較()
表1 患者的臨床手術指標數據比較()
組別 例數 引流管拔管時間(cm)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腹腔鏡組 79 37.5±2.5 45.9±3.8 46.3±2.0 7.7±1.1傳統(tǒng)組 78 40.8±3.0 24.1±2.9 52.5±3.3 13.7±2.0 t-16.0852 21.1062 20.8425 6.0841 P-0.0001 0.0000 0.0001 0.0042
表2 治療有效率占比研究[n(%)]
2.3 胃腸動力恢復情況分析。對于患者的胃腸動力恢復情況而言,腹腔鏡組患者的各項數據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組數據,P<0.05,有臨床比較的價值,見表3。
表3 胃腸動力恢復情況分析()
表3 胃腸動力恢復情況分析()
組別 例數 術后排氣時間 術后進食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 血清胃泌素腹腔鏡組 79 62.5±3.0 56.4±2.7 15.9±2.8 58.02±19.01傳統(tǒng)組 78 83.4±2.7 89.0±3.3 28.5±3.4 54.66±15.00 t-10.5511 30.7124 13.0841 14.1084 P-0.0000 0.0000 0.0013 0.0011
對于胃穿孔疾病而言,其在剛發(fā)作的時候,其多出現體溫下降、四肢發(fā)冷、面色蠟黃或者呼吸急促現象,但是在發(fā)病2個小時之后患者的上述癥狀均有所緩解,此情況在醫(yī)院診斷的過程中會對疾病造成誤診,嚴重的則會因為沒有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進而引發(fā)細菌性腹膜炎和休克情況,嚴重的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健康[3-4]。
在對胃穿孔的治療則是分為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兩種方式,對于非手術治療則是在確定穿孔較小,即患者的病情較輕,在得到及時的診治后通過胃腸減壓方式降低胃液滲漏,利用抗生素藥物對感染情況加以控制,以使得穿孔可以自動閉合,進而實現治愈的目的;胃穿孔手術方式則是以傳統(tǒng)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為主,但是開腹手術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會降低患者的預后效果,而腹腔鏡手術方式的手術切口比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疼痛感染情況,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5]。經過本次研究得知:腹腔鏡組中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數據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數據,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腹腔鏡組總有效率97.95%,傳統(tǒng)組中總有效率76.92%。前者數據比后者的有效率高,P<0.05,呈現臨床不均衡性(χ2=17.0655、P=0.0008)。對于患者的胃腸動力恢復情況而言,腹腔鏡組患者的各項數據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組數據,P<0.05,有臨床比較的價值??傊捎酶骨荤R下胃穿孔修補術治療潰瘍性胃穿孔疾病,可以顯著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盆腔粘連也比較少,幫助患者盡快的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