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納米銀是利用現(xiàn)代納米技術制造的新一代抗菌材料,納米銀的長效 、廣譜 、強效的抗菌活性源于其對微生物復雜而特異的抗菌機制。本文介紹采用納米銀抗菌液配合醫(yī)用紗布濕敷的方法治療難愈性創(chuàng)面的效果,經兩例臨床使用表明,該方法改良給藥方式、減少換藥次數、降低換藥時患者的疼痛,創(chuàng)面干燥、無滲出、結痂快、愈合快,療效確切。
關鍵詞:難愈性創(chuàng)面;納米銀;濕敷
中圖分類號:R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2-0188-02
銀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我國早在西漢時期,已經采用銀針針灸,《本草綱目》記載,生銀、辛、寒,無毒,具有“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久服可輕身”功效[1]。近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銀可以殺滅多種致病微生物,同時銀可以降低金屬蛋白酶(mmp)的活性,加速慢性創(chuàng)面的愈合[2]。納米技術是在納米尺度范圍內對原子、分子等進行操縱和加工的技術。物質在納米狀態(tài)下具有三大效應:比表面效應、小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納米銀為納米技術與銀有效結合的新型銀制劑,它以Ago形式存在,不與體內鹵化物或蛋白結合,滅活速度較傳統(tǒng)制劑中Ag+降低,可為創(chuàng)面持續(xù)提供有效的動態(tài)活性銀[3]。難愈性創(chuàng)面包括各種創(chuàng)傷、燒傷、燙傷、術后創(chuàng)口不愈合、褥瘡、糖爛足、臁瘡(俗稱爛腿)等。因農村診所的醫(yī)療設施比較差,護理條件有限,治療難度較大。亟待尋求一種簡單有效、便于護理的方法。采用納米銀抗菌液配合醫(yī)用紗布濕敷的方法治療難愈性創(chuàng)面,本文結合兩個臨床病例探討其治療效果。
1? 壓瘡的治療
1.1? ?一般資料
患者1,男,84歲,車禍導致雙下肢截癱8年,長期臥床。病人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病史,無傳染病史,精神萎靡、體格消瘦,左小腿輕度肌肉萎縮,骶尾部橢圓形壓瘡,大小5cm×2cm,黃、黑組織均>25%,邊緣清晰,顏色暗紅;創(chuàng)面少量膿性滲出并伴有惡臭。常規(guī)血液檢查無問題,CT檢查正常,臨床診斷為Ⅲ級壓瘡。
1.2? ?方法
洗去膿液,以無菌蒸餾水浸泡創(chuàng)面,軟化黑痂,棉棒擦去膿液殘留,干凈紗布擦干水分,鑷子夾取,剪刀剪除黑痂、腐肉,直至新鮮組織,再次用無菌蒸餾水洗掉剪下的壞死組織,擦干水分。用三層納米銀抗菌液浸濕的紗布覆蓋,外加兩層濕紗布,橡皮膏固定,每天向內層紗布噴灑納米銀抗菌液5~6次,保持局部濕性狀態(tài),兩天更換紗布1次。第2天查房,創(chuàng)面干燥,無滲液,無臭味。治療第3天、可見新鮮肉芽組織生長,第14天(痊愈)出院。
1.3? 結果
分泌物明顯減少,治療三天可見新生肉芽組織,創(chuàng)面干燥,結痂快。見圖1。
2? 感染性術后創(chuàng)口的治療
2.1? 一般資料
患者2,男,63歲,結腸腫瘤手術后20d,刀口感染?;颊郀I養(yǎng)良好、意識清楚,無高血壓、心臟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糖尿病15年,空腹血糖8.5mmol/L。右下腹不愈合刀口,大小2.8cm×0.5cm,少許膿液,周圍皮膚正常無炎癥。血壓、呼吸正常,常規(guī)檢查正常,臨床診斷為手術刀口繼發(fā)感染。
2.2? 方法
無菌蒸餾水洗去膿液,干凈紗布擦干水分,截取大小3cm×3cm紗布,搓成捻,經納米銀浸濕后填塞刀口,2層濕紗布覆蓋,橡皮膏固定,每天向藥捻處噴灑納米銀抗菌液3~5次,保持藥捻濕潤,每2天換藥1次;同時胰島素控制血糖。3d后,創(chuàng)口結痂后,改為納米銀浸濕紗布濕敷。
2.3? 結果
治療第1天可見新生肉芽,2d開始結痂,7d結痂脫落,治療第7天痊愈。見圖2。
3? 討論
納米銀是結合納米材料的優(yōu)良特性和銀元素固有的抗菌特性而制造的新一代抗菌材料。作為非抗生素類抗菌劑,納米銀有廣譜殺菌、無耐藥性、滲透性強、促進愈合等特性。其優(yōu)異的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使其在醫(yī)療領域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納米銀抗菌液是由納米銀和醫(yī)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菌液,能抑制和消除與之相接觸的病原體,預防或消除創(chuàng)面感染,從而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將平均粒徑5nm的納米銀抗菌液噴灑在無菌紗布上,覆蓋創(chuàng)口,提供一個無菌的環(huán)境,能夠便于新生肉芽組織的生長。
綜上所述,納米銀抗菌液對于難愈性創(chuàng)面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該治療方法簡單、易行,值得在基層醫(yī)療機構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時珍.本草綱目(點校本)[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
[2]趙菁玲,徐盈斌,劉旭盛.納米銀材料在創(chuàng)面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3,19(6):474-476.
[3]Lansdown, Alan B G. Physi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Changes in the Skin Resulting from the A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Metal Ions[J].Crc 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1995,25(5):39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