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雪晴 王霞 康雅莉 劉曉慧 劉盼
摘要:本論文探討人性化護理對新生兒肺炎的護理效果,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某醫(yī)院收治的60例新生兒肺炎患兒,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兒接受人性化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及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96.67%(29/30)]高于對照組[80.00%(24/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96.67%(29/30)]高于對照組[80.00%(24/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人性化護理有助于提升新生兒肺炎的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康復,提升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新生兒肺炎; 人性化護理; 臨床癥狀; 護理滿意度;
新生兒肺炎屬于新生兒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可能會引發(fā)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有資料報道稱,新生兒肺炎為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因素,所占比例為12%~20%。治療過程中的護理干預也會影響患兒的預后。人性化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其開展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上均達到舒適狀態(tài),或將不適程度降低。本研究探討人性化護理對新生兒肺炎的護理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某醫(yī)院收治的60例新生兒肺炎,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納入標準:(1)符合新生兒肺炎診斷標準,經臨床體征及X線檢查確診;(2)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方式的治療。排除標準:(1)心、肝、腎功能明顯異常;(2)入組前接受藥物治療。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日齡1~22 d,平均(10.8±2.8)d;體質量2.3~3.2 kg,平均(2.8±0.4)kg;21例足月兒,9例早產兒。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日齡1~21 d,平均(10.5±2.5)d;體質量2.1~3.1 kg,平均(2.8±0.5)kg;20例足月兒,10例早產兒。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用藥護理、環(huán)境護理等。觀察組患兒接受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1)提供舒適環(huán)境:做好病房清潔、消毒及通風工作,使室內空氣保持清新,控制室內溫度為22~24 ℃,控制相對濕度為55%~60%;在患兒清醒時,為患兒播放輕柔舒緩的輕音樂。(2)心理呵護:通過撫摸患兒額頭等為患兒提供安全感;告知患兒母親穿戴寬松舒適的衣袍,呈60°或90°躺于沙發(fā)椅上,為患兒更換紙尿褲后,使患兒俯臥于母親裸露胸口前,與母親進行親密接觸,使患兒能夠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溫暖,用毛毯或棉被覆蓋患兒背部;告知患兒母親用一只手托住患兒臀部,另一只手放于患兒背部,對患兒背部進行輕輕撫摸。(3)加強保溫:若患兒體溫不升,用40 ℃溫水裝入熱水袋內,并在熱水袋外套棉布,將患兒肢端放置于棉布外套上,注意預防燙傷,每隔1~2 h更換1次,或參照患兒的日齡及體質量調整暖箱溫度,控制患兒體溫為36.3~37.3 ℃。(4)呼吸道護理:密切觀察患兒呼吸狀況,勤吸痰,吸痰時合理控制負壓,每次吸痰時間以15 s為上限;根據患兒病情,每天進行4~5次吸痰處理,每次15~20 min,及時清理患兒呼吸道內分泌物;在開展霧化吸入的過程中為患兒拍背,在霧化吸入后幫助患兒翻身以及拍背,依靠外力作用使痰液排出。(5)合理喂養(yǎng):適當補充水分、電解質以及維生素,同時鼓勵患兒母親為其提供母乳喂養(yǎng)。(6)對癥護理:遵醫(yī)囑對患兒進行處理,如患兒出現發(fā)熱時,需為其實施物理降溫,若患兒體溫未降低,遵醫(yī)囑應用降溫藥物。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干預后臨床癥狀(咳嗽、咳痰、肺濕啰音等)完全消失,胸部X線檢查顯示肺部炎癥完全吸收,則為顯效;干預后臨床癥狀改善,胸部X線檢查顯示肺部炎癥部分吸收,則為有效;干預后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則為無效。(2)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3)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倽M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以均數±標準差(x?±s)(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護理滿意度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干預后,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15例,無效6例;觀察組顯效1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96.67%(29/30)]高于對照組[80.00%(24/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44)。
2.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
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3 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患兒家長滿意9例,基本滿意15例,不滿意6例;觀察組患兒家長滿意19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1例。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96.67%(29/30)]高于對照組[80.00%(24/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5)。
3 討論
新生兒由于具備特殊的呼吸系統(tǒng)解剖結構,其氣管以及支氣管管腔均較為狹窄,黏液分泌少,纖毛不具備較強的運動能力,肺彈力組織發(fā)育較差,肺泡數量少,肺含氣量低,加之咳嗽反射尚未發(fā)育完全,因此痰液咳出難度大,易導致明顯的不適感,而新生兒無法有效表達情感,易出現煩躁哭鬧情緒,配合度差。做好護理干預工作對于保障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人性化護理是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其強化了護理工作中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較高,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短,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更高。這提示人性化護理的開展可提升新生兒肺炎的治療效果,促進臨床癥狀消失,提升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皮膚屬于機體原始感覺器官,通過使母體與新生兒的皮膚接觸,可使患兒機體神經感受器接收到良性反饋,并通過神經系統(tǒng)傳入患兒大腦皮質,降低患兒神經緊張度,提升患兒舒適度。環(huán)境護理可使機體舒適度得到有效提升,減少患兒由于過熱或過冷出現的哭鬧情況。呼吸道護理可保障呼吸道通暢,由此提升患兒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有助于提升新生兒肺炎的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康復,提升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穎,李書娟,高瑩.新生兒硬腫癥的臨床治療分析與護理學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15):283-284.
[2] 連文芳,吳隨云,陳二鳳.新生兒肺炎治療中應用轉變體位護理的效果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23):3606-3607.
[3] 李亞娜,馮欣,靳詠梅.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新生兒肺炎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9,34(5):187-188.
[4] 張忠美,史秀芳.人性化服務在兒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9,16(8):11-12.
[5] 張粉紅.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聯合靜脈注射治療新生兒肺炎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3(32):90-91.
[6] 孫芳.早期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8,25(11):1551-1552.
[7] 張?zhí)m.布地奈德聯合沙丁胺醇、異丙托溴銨霧化吸入治療新生兒肺炎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4):98-99.
[8] 王繼萍.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治療及護理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7(3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