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夢穎
摘要:古籍版本學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年輕的學問,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古代文學一躍成為廣受追捧的熱門學科。在此趨勢下,古籍版本的研究也如老樹新花般重新綻放光彩,為古籍研究學者及愛好者所青睞。本文在梳理古籍版本史的基礎之上,結合曹之先生的《中國古籍版本學》、黃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學》和李致忠先生的《古書版本鑒定》對古籍版本的研究成果,簡要談談自己對古籍版本研究的理解和對古籍版本研究前景的思考。
關鍵詞:古籍;版本;曹之;黃永年;李致忠
中圖分類號:8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066-03
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流傳至今,其中最為世人所珍惜的,莫過于那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這些珍貴的古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米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追溯往昔、仰望先哲的重要媒介。古籍版本學的知識不僅是專門與古籍打交道的人(如在出版社、圖書館、博物館、舊書店等需要鑒別、采購、編目古籍的場所工作的專業(yè)人士)所必備的技能,對于熱衷收藏古籍善本的愛好者而言,掌握一定的古籍版本學知識也同樣重要。因為它不僅能充實收藏者自身的學識和文化修養(yǎng),還可以提高其收藏古書的質量,以便在良莠不齊的舊書攤淘得較好版本的古籍。不僅如此,其實一切在寫文章或者做課題時需要閱讀古籍的人士,譬如一位對我國古籍版本精通的研究古代文史哲的學者,在研究時會有意識地選擇??本嫉谋咀?,而不至于用到錯誤連篇的本子卻不白知,其研究工作也會更加的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古籍版本研究的意義重大,大家雖深以為是,但“古籍版本”的范圍一直以米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黃永年先生的定義“從我國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來到清末為止?jié)h文古籍的版本。即只包括雕版印刷通行以來的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不包括過去的竹木簡書、帛書和卷子書等”①比較為學界所接受。
據(jù)黃永年先生的考證,版本”這個詞匯最早出現(xiàn)在五代時期,本來的含義比較單純,僅指雕版印刷的本子而言,但隨著后世出版的書籍越米越多,就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本子?,F(xiàn)在所指的古籍版本,除了雕版印刷的刻本之外,還包括刻本的衍生物,主要有活字本、抄本、批校本等。版本研究也逐漸演變成專業(yè)的學問,即版本學,并與??睂W和目錄學并稱為三大校讎學。
由隋唐五代而入宋后,雕版印刷技術進一步普及,關于古籍版本的研究得到逐步完善,且初步確定了古籍版本研究的兩大核心內容:鑒定古籍版本和考訂版本源流。這一時期的古籍版本研究已較為規(guī)范,提出了“善本”等專業(yè)的版本學概念并誕生了許多頗有價值的理論。如陸游“善本不必是古本舊本”②、朱熹“善本當以‘文勢義理為準而‘無論官私”③等觀點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于今依然熠熠生輝。
與優(yōu)待文人、有著濃郁書香氛圍的宋代相比,元代的古籍版本研究則乏善可陳,直到明代才有顯著進展。如明后期著名的文獻學家胡應麟著有《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載有書籍辨?zhèn)蔚脑敿毞椒ê团卸ò姹緝r值的若干標準,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v觀中國古籍版本史,明代版本學的研究最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明代開始系統(tǒng)地對宋代整個朝代的版本進程進行有意識地探索,并歸納總結其發(fā)展規(guī)律。但遺憾的是,明代的版本目錄學依然停滯不前,并不特別重視提要和版本介紹,藏書目錄也只是簡單羅列書名,這于版本學的研究而言,無甚參考價值,更為完善的古籍版本學研究是在清代蔚為大觀的。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影響,有清一代的考據(jù)學十分地興盛,而考據(jù)學所用到的諸如文字訓詁、音韻、??薄⒈?zhèn)?、輯佚學等方面的知識正好作用于版本學的研究過程中,兩者的融合相得益彰,大大促進了版本學的發(fā)展,并產生了如錢曾、黃丕烈、錢大昕、顧廣圻、孫星衍、吳騫、張金吾等版本學大家。與此同時,有關版本目錄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從中可以窺見很多版本鑒定的經(jīng)驗總結。
在版本出現(xiàn)至近代這相當長的歷史期間,有關古籍版本的研究總是與校讎學聯(lián)系在一起,那些研究考訂版本源流和版本鑒定的學者們并沒有把自己的經(jīng)驗成果以著作的形式出版,而是散見于歷代文集中的序、跋、敘錄及筆記、??庇浿校灰诪楹笫浪?,古籍版本學的研究至此仍然是較為狹隘的經(jīng)驗之談,不具有現(xiàn)代學科所具有的科學體系。
20世紀以來,古籍版本的研究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20世紀前半葉的研究著作更多是因襲清代的思想,無多創(chuàng)新之處,但值得一提的是產生了幾部體系完善、內容翔實的總論性著作,如葉德輝的《書林清話》、張元濟的《中國版本學》及錢基博的《版本通義》。其中刻于1919年的《書林清話》最為世人所知,葉先生以筆記的形式將我國古代書籍版本學方面的知識娓娓道米,古籍版本的相關專業(yè)術語、雕版印刷的起源和發(fā)展、官刻坊刻各自的優(yōu)缺點、版本鑒別的實踐操作方法、引人入勝的書林軼事等等無一不囊括在內。此書既是葉先生畢生所學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書籍版本研究的經(jīng)驗成果總結,雖大多是經(jīng)驗性的論述,缺乏理論性的支撐,但其博大宏偉的版本學知識于今而言仍具參考價值。
成立新中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古籍版本學的研究煥然一新,逐漸離開它脫胎的??睂W和借以表現(xiàn)它的目錄學而獨立成書成學,出現(xiàn)了許多體系完備的總論性著作。其中曹之先生的《中國古籍版本學》、黃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學》和李致忠先生的《古書版本鑒定》各具特色,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作為基礎性的參考書,從中學習到系統(tǒng)性的版本學知識。
曹之先生的《中國古籍版本學》體系完備、內容翔實、材料新穎、論述縝密、持論公允,注重從學科的角度米進行古籍版本的研究,打破長久以來狹隘的“望氣而定”的經(jīng)驗說,強調實踐與經(jīng)驗相結合。對史料的選取尤其可見其學術功底,全書資料的來源不僅有正史,也有擷取自詩文集、小說、戲曲等古代書籍中,旁征博引而有所取舍。
除此之外,該書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其持論非常公允,譬如對毛晉刻書的評價,作者并沒有附和前人對毛刻本功不抵過的斷論,而是還原毛刻本的真實動態(tài)歷史,利用大量的有針對性的史料來為毛刻本平反,肯定其在古籍出版史的積極意義。
當然本書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對于雕版印刷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作者的闡釋顯然是模棱兩可的,雖然這確實需要強有力的考證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推論,但是作者不能以困難太大而有在論述時有意避之。
關于這一點,黃永年先生的論述就較為嚴謹。在經(jīng)過逐步論述后,黃永年先生指出頗受學界所推崇的隋代和唐貞觀說并沒有太多文獻的支撐,經(jīng)不起實踐的檢驗,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實是出于人們總喜歡把一件東西的發(fā)現(xiàn)時間盡可能往前推以顯示一種文化優(yōu)越感的心理。為了確定雕版印刷發(fā)明時間這一棘手的問題,他不遺余力地搜集和驗證從公元825年到883年幾十年間的相關文獻記載,最終得出雕版印刷發(fā)明時間應于唐中葉的前期或盛唐時期這一推斷,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
像這樣頗具見解的觀點在黃先生的《古籍版本學》中還有很多,例如他針對善本分類模糊的問題提出可將善本分為校勘性善本和文物性善本的建議,足見其對古籍版本駕輕就熟的功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此書的不足之處在于還是把古籍版本學當成一門實踐性的技能,肯定“觀風望氣”這種虛幻飄渺的經(jīng)驗說,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在這種思想下,他把字體、版式、紙張作為古籍版本鑒別的關鍵所在,削弱了版本學作為一門現(xiàn)代學科應有的科學性。
無論任何時候,版本鑒別都應該更加重視內容而非形式,正如李致忠先生在《古籍版本鑒定》中所言:“我們說作為學問就要有根有據(jù),版刻鑒別也一樣,它主要的是后人根據(jù)前人著錄,文字???,書的內容,人物時代,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地理沿革,語言文字以及本書序跋,刊刻牌記等,進行審慎的考訂,而不是依靠什么行款字體、印紙墨色、藏書印鑒等的視力辨別……”④
鑒于此,李致忠先生還冷峻地指出,古籍版本學的核心是經(jīng)過專業(yè)的甄別、考證和??敝?,得到最有價值的善本米輔助與古籍有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茖W的古籍版本鑒別方式不是所謂玄虛的“觀風望氣”,而是要借助校勘學、目錄學等各個學科的知識米鑒別不同版本的優(yōu)劣點,例如在拿到某本古籍之后,要先捋清此書各個版本的系統(tǒng)源流,然后再結合史料學的知識考證該書出版的大概時間、地點、刻書緣由及刻書者等因素,進而對不同的版本進行綜合比對和精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善本的質量,這才是古籍版本學具體所要從事的任務。
顯而易見,李致忠先生關于古籍版本鑒定的理解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們對于版本學這門學科的認知,較易被接受。但他的《古籍版本鑒定》在本文所提及的版本學著作中是知識性最強的,因此對于初學者而言可讀性就稍弱些。如欲對古籍版本學進行深入研究,可將這三本書互為補充,去粗取精,加上自己辯證性的思考以獲得更為準確的版本學知識。
以上所舉例的三本書只是古籍版本研究著作的冰山一角,實際上,僅從改革開放至今,有關古籍版本研究的著作即達上百部,論文更是數(shù)以千計,在古籍版本的基礎理論、版本學史、考訂版本源流和版本鑒定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古籍版本研究的未米依然大有可為。
1.目前關于古代書籍版本的研究基本上是集中在漢文,鮮少涉及到少數(shù)民族的古籍,包括諸多版本學大家也都把古籍版本的研究范圍限制在漢文之內。但我國作為一個長期多民族大融合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民族團結和共同發(fā)展,因此少數(shù)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也產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古籍。這些古籍分布在我國的各個地區(qū),對其進行全面地整理與研究實屬不易,但頗具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對弘揚我國多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大有裨益。少數(shù)民族古籍在材質、版式、裝幀等方面均與漢文古籍有顯著的差異,其別具一格的版式常常能給予現(xiàn)代書籍獨特的設計靈感,同時也是對于漢文古籍版式的補充和內容的驗證。但是少數(shù)民族的古籍版本研究存在的困難也不容小覷,比如在基礎的古籍整理、鑒定和編目環(huán)節(jié)就已經(jīng)舉步維艱,相當部分的古籍散落在民間,但具備古籍版本學知識的民眾風毛麟角,因此許多珍貴的古籍版本被棄如敝屣,令人憾恨。即使有幸得以收藏于圖書館的古籍也經(jīng)常會因惡劣的貯存環(huán)境而慘遭老化、破損。因此少數(shù)民族古籍版本的研究這項艱巨任務在未來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篳路藍縷地去完成。
2.值得慶幸的是,數(shù)字時代的今天為古籍版本的研究帶來了有利的條件,通過網(wǎng)上檢索數(shù)字文獻,可以獲取古籍著錄情況的信息,方便又準確。近年來,讀秀、鼎秀、超星等平臺的古籍數(shù)據(jù)庫資源越來越豐富,中華古籍善本國際聯(lián)合書目系統(tǒng)、漢籍數(shù)字圖書館等各種古籍版本數(shù)據(jù)庫也逐漸被開發(fā)出來,古籍版本的著錄信息、古籍書葉的影像信息、歷代版本目錄學著作及相關工具書等都可以通過搜索版本數(shù)據(jù)庫米進行查詢,科技的發(fā)展受惠于民,將研究者從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獻堆中解放出來,大大促進了當代古籍版本的研究。
將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與歷史大數(shù)據(jù)進行結合,借助GIS強大的空間數(shù)據(jù)庫管理和多元空間交互式分析等功能米對歷史數(shù)據(jù)進行地理空間上的挖掘,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米彌補傳統(tǒng)人文科學研究缺乏足夠論據(jù)的缺憾,是目前人文學科研究的一種趨勢。
最近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設計開發(fā)的“明代古籍版刻地理信息系統(tǒng)”,利用GIS技術實現(xiàn)對明代古籍版刻基本情況的空間分布和時空演變的展示,該系統(tǒng)同時能提供對明代古籍版刻信息的存儲管理、檢索查詢和統(tǒng)計分析等功能。雖然該系統(tǒng)還存在現(xiàn)有的明代古籍版刻信息尚有待補充等不足之處,但隨著古籍整理工作的推進和古籍版本學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將來此類版本系統(tǒng)一定會更加的完善。
3.對于版本的研究視野也會更加的開闊,而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狹隘的經(jīng)驗之談,可以結合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多重維度來進行版本鑒別和版本史的階段劃分。對于古籍版本的分類也將不再局限于按刻印時間分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刻印地點分為浙本、建本、蜀本、江西本、平陽本、朝鮮本、日本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古籍的含義和范圍可能會發(fā)生改變,民國乃至文革期間珍貴的書籍或許也會升格為善本而受到重視;版本學的地位將不斷得到肯定并融入到中國的出版文化中去,并在中國古代學術發(fā)展史的大環(huán)境下去對其進行研究,從而構造完整的古籍版本學發(fā)展史。
注釋:
①黃永年,古籍版本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②(宋)陸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一.文淵閣四庫傘書影印本.
⑧(宋)朱熹.韓集考異,文淵閣四庫傘書影印影印本,
④李致忠,古籍版本鑒定(修訂本)[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宋)陸游,涂小馬(校注).渭南文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宋)朱熹撰,(宋)張治校補,韓集考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李致忠,古書版奉學概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0.
[4]曹之.中國古籍版奉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5]黃永年.古籍版本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6]土承略.評曹之先生的<中國古籍版本學>[J].山東圖書館季刊,1993(12).
[7]韓錫鐸.古籍版本學的新收獲——評曹之先生的<中國古籍版本學>[J].圖書館學刊,1993(12).
[8]李明杰.20世紀中國古籍版本學史研究綜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03).
[9]賈衛(wèi)民.版本鑒別豈能僅憑“觀風望氣”一評黃永年<古籍版本學>,2007(03).
[10]郝建強,趙玉.中國古籍版本學的個性之作——評黃永年著<古籍版本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l(03).
[11]李明杰,楊璐嘉,基于GIS的明代古籍版刻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