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麗 劉 佳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藝術設計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系 廣東·廣州 510970)
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繼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等各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è)與高等教育等各領域;[1]在習總書記的倡導下,全社會形成了弘楊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共識,各高校紛紛大力推廣傳統文化,但當前文化現狀不容樂觀,部分地區(qū)冷落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況還存在,大學生不愿意了解傳統文化,盲目熱衷于西方價值觀念,羨慕西方自由,提倡功利主義。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繼承與發(fā)展的精神遺產,通過傳統習俗等形式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當中。高校作為培養(yǎng)新一代大學生的主要陣地,身上肩負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如何以課堂為載體,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學習,增強大學生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塑造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情感認同,有著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我校四個年級的大學生,本次研究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形式對全院學生進行隨機抽查,共發(fā)放問卷327份,有效問卷327 份,有效率100%。問卷采用不記名式自填法,數據整理采用SPSS21 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描述統計法進行數據分析,P<0.05 有差異性。運用Excel2016 進行圖表制作。
本次參與調查的人數中,男生為101 人(30.79%),女生為227 人(60.21%),其中一年級人數為 83 人(25.3%),二年級人數為185 人(56.4%),三年級人數為42 人(12.8%),四年級人數為 18 人(5.49%)。
在調查大家對于目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時,1.52%的同學表示從未了解過,89.33%的同學表示對于傳統文化了解過一些,而僅有9.15%的同學表示完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調查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了解途徑時,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宣傳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其次是通過學校的課程建設和長輩口述相傳去了解相關知識。在調查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了解程度不多的原因時,42.38%的學生表示因為周圍沒有形成學習傳統文化氛圍,22.26%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傳統文化不重視,重視考試和專業(yè)課培訓,15.55%的學生認為課業(yè)負擔重,無法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在調查大學生想何種教育方式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時,通過自媒體教育、開設對應課程等方式票選數最高,比例分別為66.46%,63.72%,從學生的選項可以看出高校在探索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路徑時應結合網絡教育,利用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結合專業(yè)的課程體系。
表1 您怎么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表2 你覺得傳統文化的未來如何
數據顯示,29.27%的人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應繼承發(fā)揚;69.51%的人認為傳統文化有糟粕和精華,接收時應“揚棄”;僅0.3%的人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全球化格格不入;0.91%未曾了解傳統文化的現狀,利用皮爾遜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有差異性。表1 顯示,69.51%的學生人為,傳統文化應該發(fā)揚,但過程是揚棄的,29.27%的學生認為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上,男女有顯著性差異P=0.043<0.05。從表2 可以看出,75.91%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將受到中國和世界的推崇發(fā)揚,53.66%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與未來并不悖行。在選項傳統文化將阻礙現代化進程里,男女有顯著性差異P=0.006<0.05。
在對覺得最有必要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調查中,53.23%的人認為應該在大學生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41.89%的人認為應該在中小學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4.88%的人認為社會和其他人士也應該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從學生反饋的數據看,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在學生群體中通過有效形式開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有益于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發(fā)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課堂的情況不容樂觀,我校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教育力度不夠。42.38%的學生認為高校對于傳統文化的氛圍不夠濃厚,沒有形成傳統學習氛圍,22.26%的學生認為學校對于傳統文化不夠重視,重視考試和專業(yè)課培訓。69.51%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有其精華和糟粕的地方,應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揚棄。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的教育方式里,開設對應課程以及通過一些自媒體讓學生了解與學習的呼聲最高,這就要求高校在傳播與弘揚傳統文化時要進行目的性的選擇,可根據地方特色與學生興趣角度出發(fā),選用合適的教育教學方式和傳播途徑,讓學生對于中華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學習。在調查學生認為哪一類學生最有必要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大學生的比例占據53.23%,中小學生比例占據41.89%,數據顯示,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教育,學生是最容易學習與獲得知識的群體,所以在弘揚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時代特點,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弘揚。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從根本上要解決和回答“立何德、何立德,樹何人,何以樹人”的關鍵問題,[2]面對以上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都脫離不了優(yōu)秀傳統文化這一精神源頭。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既為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提供了深厚的歷史依據,也對當前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提供了參考依據。根據學生調查顯示,63.72%的學生希望在高校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應課程?!八赜性?,而后不絕。木必有本,而后向榮?!睂崿F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對離不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吸收,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就要追根溯源,強化優(yōu)秀傳統文化本源教育,課堂是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應結合地方優(yōu)秀文化,在校本課程基礎上開發(fā)地方課程,逐步完善高校優(yōu)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增加優(yōu)秀傳統文化通識課選擇,在已有課程基礎之上提高優(yōu)秀傳統文化課程質量。通過表1 、2 我們發(fā)現,對于傳統文化認知和傳統文化未來兩個選項中,利用皮爾遜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男生與女生的觀點在選擇過程中存在顯著性差異,所以對高校融入傳統文化方式與內容上,我們可根據男女性別差異,舉行傳統文化月、開展傳統文化課程、舉辦傳統文化講座、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過傳統節(jié)日,習傳統禮儀、訪歷史古跡等,針對學生特點開設不同欄目模塊,供學生選擇與學習,讓學生有所想有所思,真正可以通過課堂和校園感受到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瑰麗。
加強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應重視保護和發(fā)展具有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通過數據調查發(fā)現我校目前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現存的優(yōu)缺點,今后展開的實踐研究中應根據《意見》指導,結合我校實際探索出真正適合我校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