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萱 蘇永娟
(1.楊凌示范區(qū)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楊凌 712100;2. 岐山縣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寶雞 722400)
貧血屬于臨床上常見的血液性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量明顯低于正常值,成為危害人們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1]。由于貧血具備起病隱匿、病情復雜等特征,極易被人們忽視,若未盡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給予有效治療,長期處于貧血狀態(tài)后,極易牽連機體循環(huán)、神經、生殖、呼吸、內分泌等系統(tǒng)受損,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畸形腎衰竭、呼吸困難等現(xiàn)象,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2]。另外貧血中以巨幼貧與缺鐵性貧血兩大類較為常見,但兩者治療方案不同,因此盡早診斷,對其病情進行確診,才可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促進病情快速穩(wěn)定,為早日康復提供前提[3]。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血常規(guī)檢驗被廣泛應用于貧血診斷中,具有操作簡便、檢驗費用低等優(yōu)勢,受到臨床及患者的廣泛認可,同時可提升疾病檢出率,同時對不同類型的貧血進行區(qū)別,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4]。因此本文旨在探析貧血患者臨床診斷中血常規(guī)檢驗具備的作用。
1.1一般資料 遵照回顧性分析法選擇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納入的60例巨幼貧患者作為A組,65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B組,另選擇同一時間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C組。A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3~71歲,平均(56.47±2.39)歲。B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24~71歲,平均(56.90±2.14)歲。C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2~70歲,平均(56.66±2.28)歲。納入標準[5]: A、B組均符合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實驗對象的基礎信息完整,順利完成研究者;實驗對象及家屬了解本次實驗步驟,并簽訂知情書。剔除標準: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或者依從性較差者;經檢查顯示免疫性疾病、肝腎疾病、器官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收集并整理所有實驗對象的基礎信息,清晨抽取其空腹靜脈血2 mL,放置于EDTA抗凝管內,并準確進行標記,保證血液標本與抗凝劑完全混合,防止其凝固,及時送檢。選擇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器及配套試劑,嚴格遵照說明書要求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記錄所有實驗對象的各項血液指標。
1.3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三組的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平均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體積(MCV)、RBC/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水平,同時觀察血常規(guī)檢驗A、B組患者的符合率、敏感度及特異度。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shù)×100.00%[6]。
2.1三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比較 A組RBC、Hb、MCH、MCV、RBC/MCV、RDW與B、C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比較
2.2A、B組符合率、靈敏度及特異度比較 A組血常規(guī)檢驗的符合率、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0.00%(48/60)、95.00%(57/60)、70.00%(42/60);B組血常規(guī)檢驗的符合率、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1.54%(53/65)、95.38%(62/65)、72.31%(47/6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76、0.016、0.130,P>0.05)。
巨幼貧與缺鐵性貧血較為常見,前者主要是指患者機體中缺少葉酸或者維生素B12;而后者是指患者合成的鐵元素明顯降低,使其長時間處于缺鐵狀態(tài),同時影響Hb合成功能,進而引發(fā)小細胞低色素貧血。近年來臨床對貧血疾病的治療越來越重視,但不同類型的貧血存在不同治療方案,因此為了獲得更好的治療結果,首先應確定患者的貧血類型[7]。既往多選擇基因檢驗,雖然取得過較高的應用價值,但其專業(yè)性較強,且儀器設備較為昂貴,無法在基層醫(yī)院進行推廣使用。隨后臨床發(fā)現(xiàn)血常規(guī)檢驗效果更好,對患者血液進行收集,并利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查,最后觀察其RBC、Hb、MCH、MCV、RBC/MCV、RDW水平,進而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具有操作簡便、檢驗費用較低等優(yōu)勢,明顯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8]。
本文結果顯示,A組RBC、Hb、MCH、MCV、RBC/MCV、RDW與B、C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A、B組經過血常規(guī)檢驗的符合率、靈敏度及特異度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健康者相比,不同類型貧血患者的各項血液指標存在較大差異,且血常規(guī)在不同類型患者的檢驗中均具有較高的檢出率、敏感性及特異度。由于缺鐵性貧血患者因為機體中鐵元素供應并不穩(wěn)定,其血液細胞隨著缺鐵程度發(fā)生較大改變,直接影響機體內紅細胞的充盈程度,從而使其體積產生變化,最終造成紅細胞體積不均勻。而巨幼貧患者中缺少Hb,因此兩類患者機體中鐵代謝存在較大差異[9]。經過血常規(guī)檢驗后,不僅發(fā)現(xiàn)貧血患者與健康者的相關指標存在一定差異,且巨幼貧與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相關指標也存在較大區(qū)別,從而證實血常規(guī)檢驗的重要性,不僅能夠檢出疾病,還可對病情類型進行有效區(qū)別,可成為臨床常見的診斷方式,具有臨床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