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
摘 要:古樹名木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原始財富,被稱之為“綠色的古董”,是無比珍貴的自然資源遺產,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是人們回憶城市變遷的永久性指示坐標,備受人們的重視和關注。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xiāng)土地開發(fā)利用和農村住宅改造,影響到古樹名木的工程會越來越多,必須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和呵護,尤其對于名木古樹的移栽和養(yǎng)護過程加以科學干預,可以大大減少死亡和修復長勢不佳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城市化;古樹名木;養(yǎng)護管理
引言
1保護和研究古樹名木的意義
1.1古樹名木是歷史的見證
1.2為文化藝術增添光彩
1.3古樹名木可以組建高質量的園林藝術
1.4古樹名木是研究自然歷史的重要資料
1.5古樹名木可為樹種規(guī)劃作重要參考
2古樹名木衰老的原因
2.1土壤密實度過高
2.2樹干周圍鋪裝面過大
2.3土壤理化性質惡化
2.4根部的營養(yǎng)不足
2.5人為的損害
3古樹名木的復壯與養(yǎng)護管理
3.1古樹名木的調查、登記、存檔
3.2古樹名木的復壯措施
3.2.1埋條法
3.2.2地面鋪梯形磚和草皮
3.2.3做滲井
3.2.4埋透氣管
3.3養(yǎng)護管理措施
3.3.1保持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3.3.2保持土壤的通透性
3.3.3加強肥水管理
3.3.4防治病蟲害
3.3.5補洞防治
3.3.6支架支撐
3.3.7堆土、筑臺
3.3.8整形、修剪
4結束語
參考文獻:
引言
有著5000年文明古國之稱的我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又和風格獨特。不僅是各個名勝風景區(qū)域、歷史古建,在鄉(xiāng)村、城鎮(zhèn)建設發(fā)展進程中,一些古典園林、寺廟祠堂及居民院落中的古樹,也都是很好的例證。這些珍稀的名木古樹,有“活文物”之譽,它不僅為我國園林歷史中刻寫下了悠遠瑰麗的景觀,也是我們古典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xiāng)土地的開發(fā)利用和農村住宅的改造,直接影響到古樹名木的工程從未減少。我們對這些古樹名木的常規(guī)保護方法要么采用原地保留,無法做到原地保留就是采用移栽的方法。但在移栽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可能會造成古樹的死亡和長勢減弱。古樹名木不僅僅只是具有綠化觀賞、造景的價值,還兼具著相當高的文化內涵及研究價值,古樹名木一直被視為活的文物。它對于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古代歷史、天文、地理、氣象學、以及古典園林植物的應用發(fā)展和變遷史都有著不可小覷的價值。因此,我們應當重點分析古樹名木的生長環(huán)境和氣候水文條件,以及此樹種的生長習性和特點,從而進行更加科學的養(yǎng)護和研究管理。[1]本文通過分析古樹名木的基本概念,針對其所在環(huán)境生存狀況、水文、土壤等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并提出恰當的管養(yǎng)措施,以期通過本文的闡述可以對涉及的一線工作提升對古樹名木的管養(yǎng)和處理,增強古樹名木管養(yǎng)的專業(yè)度和含金量,全面促進城鎮(zhèn)、鄉(xiāng)村園林園藝事業(yè)的推進和發(fā)展。
1保護和研究古樹名木的意義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建設部便開始重點關注古樹名木的保護,于2000年第三季度頒布并開始實施了《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此款天文中對古樹名木的范圍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和界定,為相關層面學者后續(xù)的深入研究做出鋪墊。
通常而言,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稱為“古樹”,它們經過較長時間的歲月積淀。“名木”則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具有重要意義的名貴樹種,且通常具有諸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價值。如若樹木的樹齡可達300年及以上,且樹種較為名貴和稀有,在大多數地區(qū)種植難度較大且科研價值豐富,對某一地區(qū)具有較為深刻的歷史紀念價值,則認為此種古樹名木為“一級古樹名木”。其他與一級古樹名木有較小差距的樹木,則為“二級古樹名木”。
古樹名木通常同時具有:“樹齡高、品種珍稀”的特點,但也存在:“品種珍稀卻樹齡較低、樹林較高但品種普通”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此兩種情況的樹木也都需要對其加以重視和保護,在后續(xù)的養(yǎng)護中充分鑒定其樹木價值。
1.1古樹名木是歷史的見證
古樹名木以一種特殊的身份存在,在時光飛逝的歲月變遷中,這些樹木見證了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興旺和發(fā)展,也記錄了一個地區(qū)人文和社會的變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個地區(qū)的文明程度。毫無疑問,古樹名木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歷史見證者和記錄者。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周柏、秦松、漢槐、隋梅、唐杏等等都能夠拿來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當年崇禎皇帝在北京景山公園里上吊的古槐,雖然已并非是原植株,但也是承載著我們對那段農民起義軍書寫的偉大歷史;從北京頤和園的東宮門入園,迎面有兩排古柏,1900年8月八國聯軍洗劫頤和園,當時這兩棵古柏曾被火燒,靠近建筑的一面沒有了樹皮,這是對帝國主義侵華劣行的有力證明。作為歷史活文物,這些古老的樹木,其本身的價值,早已遠遠超越了人們的觀賞、瞻仰、和品讀。
1.2營造高質量的園林藝術環(huán)境
古樹名木古雅蒼勁,姿態(tài)婀娜多姿,在自古就是園林中可獨樹一幟的景觀,亦常是古跡名勝中的打卡圣地。在黃山風景區(qū),迎客松以頑強、奇異的姿態(tài)著稱于世,宛如黃山的靈魂所在。它的枝干不高卻身挺堅實,樹冠短平卻針葉茂密,同云霧、怪石抗爭到底,彰顯著獨特的魅力。鞍山千山素來有“秀在松”之稱,當地名寺“香巖寺”內有一棵為人所稱著的“蟠龍松”,這棵名貴樹種以及宛若一條巨龍得名。樹冠極大,可以遮蔽一方陰涼,樹枝樹葉又清秀俊逸,獨有一番一番風味。除此之外,其他的古樹名木生長至今,已成一方奇景,如:陜西黃陵的“軒轅柏”、北京北海的“遮蔭侯”油松、 “白袍將軍”白皮松、泰山上的“臥龍松”、四川灌縣天師洞的冠幅超36m的世界最大的銀等等,都引得中內外游客前去瞻仰。
1.3研究自然人文的重要史料
古樹名木不僅見證了某一區(qū)域內的風土人情變化和時代發(fā)展經過,更是民眾進行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和物料。古樹名木的枝葉通常較為繁茂,氣象恢宏,其樹干、樹根、樹頂都可能與這一地區(qū)近百年來的氣候和水文情況息息相關,更會直接反映本區(qū)域內的地質變化。生物學家也可以根據古樹名木的生長和演變特征,細致分析古樹名木自身的品種的獨特性,以及借助古樹名木評選來探究周邊地區(qū)的植被變更情況。古樹名木的樹齡通常較高,其年輪結構和不同期間段內的生長狀況,不僅能夠直接反映本區(qū)域內近百年來的氣候和降水條件,更能夠幫助研究者追溯古樹名木的生存規(guī)律。
2古樹名木衰老的原因
同所有的生物一樣,當一棵樹的樹齡逐漸增長,其生理機能也是逐漸下降的,加之環(huán)境的污染侵害,其生長環(huán)境的改變甚至日趨惡化,以及人們的重視程度、保護意識或管養(yǎng)資金投入等各種情況的影響,導致各地都存在著有部分古樹名木漸漸枯萎、甚至死亡的案例,對于我們整個社會都是損失巨大。探討研究古樹名木衰老的原因,重視對其進行長效管養(yǎng)是當今對園林植物資源保護的關鍵。
2.1土壤密實度過高
土壤的質地與環(huán)境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城市、公園、公共綠地等人群密集的地表土層因受到大量地踐踏,土壤板結,質地密實度高,土壤的透氣性較差,同時機械阻抗性增加,這對植物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據測定:一般在公園人流密集的樹林中土壤容重達1.7g/cm3,非毛管孔隙度2.2%;小區(qū)游園、城市主要綠地周圍土壤容重為1.59g/cm3,非毛管孔隙度為2%,在這樣的土壤中,根生長受抑制。[2]
2.2樹干周圍鋪裝面過大
因為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小區(qū)、商場、公園內的地面用硬質材料鋪裝的面積明顯增加,樹穴的栽種設計僅留很小的樹池,很影響樹木的地上與地下部分之間的氣流交換,根系處于透氣性差的環(huán)境中,即使是普通樹木成活率也難以保證,對于古樹名木更是多了一份風險。
2.3土壤理化性質惡化
任何事物的要發(fā)展良好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土壤作為樹木生長最重要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現實生活中往往因一些人為的原因而使土壤中的鹽分含量升高致使某些局部地段古樹名木長勢減弱甚至枯萎死亡。傾倒污水、有害廢水、有害垃圾等是目前城鎮(zhèn)發(fā)展過程中影響園林樹木生長的最主要的問題。
2.4根部的營養(yǎng)不足
毫無疑問,營養(yǎng)是古樹名木維持生命力并實現生長發(fā)育的關鍵因素,養(yǎng)料不足更是影響古樹名木生長衰弱的原因之一。最常見的古樹名木生長緩慢,樹葉稀疏、出現凋零,抗性減弱的勢態(tài),往往是氮、磷、鉀等元素的缺乏。保證根部營養(yǎng)的充沛,是古樹名木健康生長的基本管養(yǎng)措施。
3古樹名木的復壯與養(yǎng)護管理
3.1古樹名木的調查、登記、存檔
對古樹名木的保護首先要從系統(tǒng)調查開始,只有先摸清家底,方可掌握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因此,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多數省市地區(qū)都組織并開展了專業(yè)性較強的調查,為此后充分了解和掌握古樹名木的資源等信息數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項調查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古樹名木的樹種珍稀程度、樹齡高低以及樹高冠幅等詳細層面,并對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狀況和水文條件進行分析,致力于及時防治榆樹古墓的病蟲害。在此基礎上,對古樹名木進行種類和級別的鑒定,對于不同等級的古樹名木設置永久性標牌,并將其編輯在冊,在后續(xù)的監(jiān)管中加強保護和研究。
3.2古樹名木的復壯措施
3.2.1埋條法
埋條法作為樹木栽培養(yǎng)護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于古樹名木的復壯也是有積極因素的。最常用的是放射溝埋條。放射溝埋條將古樹名木作為圓心,在樹冠投影外側挖4~12條放射溝,每條溝長120cm左右,寬為10~70cm,深80cm,在溝內先放10cm厚的松土做墊層,再把修剪好的樹枝捆了鋪在上面,撒少量松土覆上,同時要施尿素和有機肥,再覆土后放第二層捆好的樹枝,最后再覆土踏平。
3.2.2做滲井
做滲井的主要作用是透氣存水,可以幫助引導新根生長,改善和優(yōu)化根部生長條件,依照埋條法可以挖深120~140cm,直徑110~120cm的滲井,在井底的壁處掏3、4個小洞,填入枝條、腐葉土、微量元素等。井壁用磚可砌成壇形,周圍埋填枝條、施肥,井口需加蓋蓋子。 [3]
3.2.3埋透氣管
埋透氣管的作用主要為了改善古樹的移栽生存環(huán)境,在樹冠半徑約4/5外左右,挖放射狀的溝,挖時需要留5-10cm左右的根系,在挖好的溝中垂直插入透氣導管,每株古樹至少需2~4根,管壁要有孔,管徑約10cm以上,管外應纏上棕絲,外覆蓋腐葉土、微量元素肥料和修剪樹枝的混合物等。[4]
3.3養(yǎng)護管理措施
3.3.1保持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一般不因特殊情況特殊原因,古樹名木不可隨意搬遷,也不該在其周圍挖土、修建房屋、架設構筑物、傾倒各種有害垃圾、污物等,原有的生長環(huán)境一旦破壞,修復和改善都是不可逆的。
3.3.2加強肥水管理
“薄肥勤施”的原則,說起易,做起來并不易,樹木需要及時施肥。土壤質地發(fā)生惡化,就不利于樹木的生長。也是提示換土的信號。另則,對于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較高處的古樹名木,更要注意排水,必要時需要為其修建排水溝及地下滲水管網。[5]
3.3.3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防治是為了減輕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蟲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為地采取某些手段,一般可以分為采用殺蟲劑等化學物質進行的化學防治和利用光或射線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每年的3月左右,氣溫回暖,需預防天牛、小蠹產卵,再后續(xù)就是各種蚜蟲、螨蟲、蛾類的防治高峰。4—6月是白蟻的繁殖季;進入8月天牛的成蟲就開始羽化。在進入降水量較多的季節(jié)之后,應當重點關注古樹名木是否遭受到了葉斑病的侵害。經過科學的探測和分析,及時查找并清除可能存在的病害隱患,并且應當為古樹名木配置專業(yè)的藥液進行防治。進入11月份左右,應當在古樹名木的底部基干范圍內噴灑濕性藥粉,有效避免可能存在的幼蟲萌芽情況。進入冬季之后,古樹名木容易遭受凍害,更可能會誘發(fā)爛皮病,針對此種情況,必須在病發(fā)的第一時間清除病殘體。
3.3.4補洞防治
衰老的古樹名木經歷人為損傷、病菌侵襲之后,往往會影響到使木質部的生長甚至該部位腐爛蛀空,樹洞的形成主要就是木質部的損傷引起的,所以木質部的健康程度對樹木生長影響深遠。當古樹出現樹洞時,目前按照不同程度,有四種處理方法:①樹洞還不易堵塞時,可以在樹洞底端安裝排水管,再在洞內壁涂防腐劑;②可以堵塞時,在不影響數目結構生長的情況下可以用水泥補修;③若無法用水泥的還可以選擇用木塊來進行修補;④最后一種是用發(fā)泡劑、鋼筋骨架、網罩以及玻璃鋼樹皮來進行修補。這種技術較新,首先是對腐朽中空樹洞進行清理,洞內噴撒殺蟲殺菌藥(溴氰菊酯),做完防腐處理之后還務必記得刷桐油;其次是做支架于洞內,通常用干燥柏木桿,再釘上木板,將樹洞圍住;注入發(fā)泡劑(聚丙乙烯);木板外鋪鋼絲護網,鋼絲護網上抹青灰;最后待青灰干后,外植玻璃鋼質地(環(huán)氧樹脂復合物)的樹體假皮,就可以很好地修復和保護受損樹干了。玻璃鋼的材質主要是環(huán)氧樹脂,這種合成材料具有韌性、耐濕、耐熱又又堅固耐用的特性。
4結束語
雖這些年隨著崗位變遷,工作上樹木的直接接觸略有減少,但絲毫不影響對園林樹木的喜愛、對園林專業(yè)的熱愛。每年經手的項目很多,地塊規(guī)劃、出讓過程的前期工作都是會涉及到苗木的搬遷、移栽,也時常會碰到古樹名木的種種現狀問題。作為最基層的園林工作人員,我應當自覺擔負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研究責任,并將此項工作作為我園林綠化職責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因為其中存在著一些相當緊迫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熱愛專業(yè)、熱愛家鄉(xiāng)的一線工作者,能家鄉(xiāng)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踐行,為保護古樹名木做應盡的微薄之力,不僅是一種榮幸,也是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 盧跌國.重視城鄉(xiāng)建設開發(fā)過程中的古樹名木保護[J].園林,2007(10),50-51.
[2] 祝遵凌,王瑞輝.園林植物栽培養(yǎng)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5,207-214.
[3]羅都強,陳安良,馮俊濤,等.“注干液劑”的概念及實踐[J].農藥,2001,40(4),16-18.
[4]梁細弟.日本樹干注入劑的應用及最新進展[J].林業(yè)科技通訊,1997(8),35-36.
[5]姚立民,李明思,等.插入式治灌的初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7(8),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