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紅
《地下水》是三年級上冊《地球上的水資源》單元的第二課。本單元的重點是認識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等水體資源,了解它們的特點并知道它們的來源以及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對水正確且全面的認識。本課的重點是通過猜測、閱讀資料、制作水井模型來認識并了解地下水的來源、形成過程以及儲存位置等信息。
本節(jié)課的主要活動是“井水探秘”任務,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小組合作制作水井模型、模擬人工降雨。從模型到真實地下土層結構,從“降雨”到真實的地下水形成建立一個合理的聯(lián)系,學生分小組利用資料閱讀并結合水井模型,探究討論出真實地下水的形成及儲存位置。
新課導入,聚焦主題
師:同學們,從太空看地球是一個什么顏色的星球?為什么呢?
(課件出示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圖片。)
生:藍色的,因為地球被很多海洋覆蓋著,有很多水,所以是藍色的。
師:是的,地球上有江河湖海等水資源,像河流與湖泊它們都儲存在陸地表面上,我們可以叫它們地表水,那除了地表水,還有沒有其他類型的水?
生:有地下水。
師:你見過地下水嗎?你知道哪些水是地下水嗎?
生:井水,從井里打出來的水就是地下水。
生:泉水,從地下冒出來的水。
師:同學們知道得真多,地表水可以匯集起來形成河流,地下水聚集起來我們可以叫作地下暗河,地下暗河也是地下水。(課件出示井水、泉水、地下暗河的圖片)我們知道了這么多類型的地下水,那噴涌的泉水和井水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同學們猜一猜。
生:下雨積累形成的。
生:從地底下冒出來的。
生:河流和湖泊的水滲透下去,流到地下的。
師:同學們進行了猜測,也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水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我們現(xiàn)在能確定嗎?
生:不能。
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井水這種地下水。首先我們來做一個水井模型來探究井水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怎么形成的。
設計意圖:教師由學生熟悉的地球圖片導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讓學生說說他們知道的地下水,引導學生猜測地下水是從哪里來的、怎么形成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井水探秘”任務打下基礎。
“井水探秘”任務
1.制作水井模型
師:請小組長從信封中拿出資料卡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閱讀水井模型的制作步驟,在重要的地方勾一勾,畫一畫。
(小組內閱讀,討論水井模型的制作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師:在制作水井模型的過程中有沒有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放材料的順序,先放大石塊,再放小石子和沙子,最后放人造草坪。
生:注意要放均勻,不能一邊高一邊低。
生:在裝的過程中不要將沙子撒出來。
師:同學們閱讀得真仔細,真棒!為了保證大家都能制作成功,老師提前錄制了一個規(guī)范操作的小視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課件播放水井模型制作視頻。)
師:在你們開始操作之前,老師還有三點提醒:第一,小組成員要配合好;第二,抓緊時間,因為你們只有五分鐘的制作時間;第三,保持桌面干凈整潔。
(分生分組制作水井模型。)
設計意圖:教師不直接講解怎樣制作水井模型,而是讓學生閱讀資料卡,給學生閱讀、分析資料的時間,再通過小組討論明確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學生清楚了“怎么做”的基礎上,教師利用規(guī)范操作的視頻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有學生的獨立自學,也有教師的幫扶教學,突破了小組合作制作水井模型的難點。
2.模擬人工降雨
師:我們有了水井模型,但是現(xiàn)在里面有“井水”嗎?
生:沒有。
師:它現(xiàn)在還是一口“枯井”,那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讓“井水”出現(xiàn)呢?
生:往里面倒水。
師:我們具體要往哪里倒水呢?圓筒里還是人造草坪上?
生:人造草坪上。
生:往圓筒里。
師:同學們有不同的意見呀,你們覺得到底應該往哪里“降雨”呢?
生:人造草坪上。
(大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往人造草坪上倒水。)
師:在真實環(huán)境中降雨也會落在井里,但是相對廣闊的土地來說落在井里的雨水實在太少了,微不足道。所以我們在模擬人工降雨時,可以忽略掉落在圓筒里的水,只往人造草坪上“降雨”。(因為水井模型體積比較小,為了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讓學生明顯地觀察到井水滲出的現(xiàn)象,所以不往圓筒里加水。)
在模擬人工降雨的同時我們也要仔細觀察,觀察什么以及怎么觀察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幾位同學是怎么觀察的。
(播放“降雨”以及觀察“井水”的小視頻。)
生:先在塑料罐外圍觀察“雨水”下滲的情況,再觀察圓筒內“井水”的變化情況。
師:你聽得真認真!視頻還提醒我們要及時記錄,請一位同學大聲讀一下實驗記錄單上要記錄的三個小問題。
生:用箭頭標出水流動的方向;在圖中涂色標出水存在的位置;通過模擬活動你們知道井水的形成原因是? ? ? ?。
(小組長領取降雨材料和實驗記錄單開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經(jīng)過觀察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生:水從草、土壤一直滲透到大石塊的部分,停留在大石塊的位置,不往下滲了。
師:所以水流動的箭頭是怎樣的呢?
生:從草叢往下畫,而且要沿著這些縫隙往下畫;圓筒里的水是從下往上冒的,所以是從下往上的箭頭。
師:第二個問題:水存在在哪些地方呢?
生:大石塊之間的縫隙里。
師: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畫的嗎?
生:我覺得除了大石塊之間,在小石子和沙子之間也有一點點水。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沙子和大石塊之間的縫隙一樣嗎?
生:不一樣,沙子之間的縫隙特別小,大石塊之間的縫隙特別大。
師:像地球表層疏松多孔的土壤、沙子之間的縫隙,我們可以叫它孔隙。巖石裂開也會形成縫隙,我們可以叫它裂隙??紫逗土严独锒加兴?。
最后一個問題,通過模擬活動你們知道井水是怎么形成的嗎?
生:雨落在地上,通過這些大大小小的縫隙流到地下,再從地下冒出來形成的。
師:你回答得真好!同學們,我們在課堂上模擬降雨之后“井水”形成的很快,但是真實的井水形成是極其緩慢的,這與復雜的地下土層結構有關系。
設計意圖:觀察“井水”的來源及形成過程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只有“降雨”操作正確,學生才能觀察到現(xiàn)象,得出相應的結論,因此教師提前錄制了指導視頻。實驗記錄單的設計比較巧妙,上面的土層結構和水井模型相對應,教師讓學生利用箭頭、涂色等方式記錄水流動的方向和儲存的位置,既降低了教學難度,又指引了學生的思考,鍛煉了他們的分析、歸納能力。
探究真實地下水的形成
師:大自然中的地下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請小組長從信封中拿出資料卡二,上面有一張真實的地下結構圖,仔細觀察并小組討論,結合水井模型思考下面的問題:地下結構分為哪幾層?這樣的結構對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幫助?你覺得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哪一層?
(學生分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討論結果。首先,地下土層主要分為哪幾層?
生:可滲透層和不可滲透層。
師:老師黑板上哪里是可滲透層呢?
生:孔隙和裂隙這里。
師:回答得真棒!第二個問題:這種土層結構對地下水的形成有沒有幫助呢?
生:有幫助,這樣的結構可以讓雨水層層滲透下去,讓地下水變干凈。
師: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這些縫隙給了地下水儲存的空間,可以讓地下水儲存起來。
師:你覺得地下水主要儲存在哪一層呢?
生:碎石層。
師:可見你們對地下水的形成和儲存位置都有了了解。但是,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來源,除了降雨地下水還有其他的補給方式,我們通過一個短片再來了解一下。(播放“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動畫短片)關于地下水還有沒有其他想研究的問題呢?
生:地下暗河在哪里?
生:地下水怎樣處理才能供我們喝呢?
生:地下水儲存的多深呢?
師:看來同學們還有這么多想知道的問題呀,課下針對我們想研究的問題先查找一些資料,下節(jié)課接著來研究。
設計意圖:在經(jīng)過“井水”形成原因及過程的探討之后,教師利用地下土層結構示意圖,并結合建立的水井模型,使學生很容易將“井水”與地下水的形成建立聯(lián)系,完成知識的遷移。小組合作探討出真實地下水形成的過程,并進一步明晰正是地下特殊的土層結構,才給地下水的形成以及儲存創(chuàng)造了條件。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緊扣教學重難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研究、發(fā)現(xiàn)和記錄。具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自制視頻助教學?!熬矫亍比蝿盏慕虒W設計將學習內容板塊化、系統(tǒng)化,不再是零碎的教學片段,而是整體逐步深入。教師提前拍攝了操作視頻以輔助學生順利制作水井模型,使學生認識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模擬人工降雨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水的滲透是一個很快的過程,稍不注意就會來不及觀察,于是教師自制視頻,提醒學生應該觀察什么以及如何觀察。
二是記錄單現(xiàn)思維。觀察“井水”記錄單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思維轉換的載體,讓學生將所看、所想呈現(xiàn)在圖紙上。通過觀察記錄,學生對井水的形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認識,再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梳理,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概念。
三是總結歸納適拓展。經(jīng)過模擬活動之后,學生意識到井水是降雨落到地面又滲透到地底下,一旦有較大的缺口水就會從地下漫上來形成井水。學生對于“孔隙”“裂隙”“滲透”這些較專業(yè)的科學詞匯還不了解,他們只能用“空隙”“縫隙”來描述。因為地下水既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所以在這里我覺得可以適當?shù)赝卣挂幌拢@樣會比簡單地說地下水就儲存在縫隙中要更加科學、規(guī)范一些。我們不強化概念,只是以一種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引導他們用更加專業(yè)、更加科學的詞匯來表達科學課堂上的收獲。
江蘇省南京市復興小學(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