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琳欣
摘 要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即需要一定的信念、思想,這就是精神支柱。在今天,只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才是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精神支柱,才是個人發(fā)展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 精神 精神支柱 個人發(fā)展 積極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當前,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時期,經(jīng)濟體制的轉(zhuǎn)變對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十五大報告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所以,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1政治素質(zhì)
1.1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
在今天,只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才是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精神支柱,才是個人發(fā)展的行動指南。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不容樂觀,據(jù)調(diào)查顯示,在理論指導問題上,中學生中認為是否能一以貫之堅持鄧小平理論關系到社會主義成敗的只占56.62%。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存在懷疑甚至持否定態(tài)度。
1.2要樹立中華民族振興思想,為實現(xiàn)我國的戰(zhàn)略目標而奮斗的遠大理想
理想既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又是一生為之奮斗并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它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調(diào)查顯示,從學習動機上看,為了考個好大學的占49.52%,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占40.69%,為將來找個滿意工作的占28.98%,只有18.23%的學生表示是為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了共同理想,就能夠齊心協(xié)力,勵精圖治。
1.3要科學地認識社會主義,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
培養(yǎng)中學生的政治素質(zhì),最重要的是學生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有較科學的認識中學生首先必須具備合格的政治素質(zh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和政治方向。
2道德素質(zhì)
2.1要樹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
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以愛科學、愛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遵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nèi)容。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我們應該在中學生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提倡尊重人、關心人、扶貧幫困,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影響。
2.2應該具備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
我們要對中學生系統(tǒng)地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中心內(nèi)容的國情教育,特別是近代史教育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教育,讓中學生知我中華、愛我中華,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3法律素質(zhì)
中學生應該初步了解《憲法》、《刑法》、(教育法》、《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什么是違法犯罪,什么是消費者的權益;了解教育的重要性,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和守法的公民。在法制方面,當前中學生一方面渴望法制健全,執(zhí)法嚴明。例如,在買到偽劣商品時,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自認倒霉”,不去運用甚至不知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出現(xiàn)法制欲望與守法、護法精神之間的嚴重沖突。因此,我們應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用法律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4心理素質(zhì)
4.1要具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具有挫折意識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各種社會問題日趨復雜,許多中學生受到一點委屈,就會立刻想到離家出走,甚至會有輕生念頭。在學習生活中正確對待挫折,遇到挫折既不能悲觀失望、一蹶不振,也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應該充滿信心、勇敢面對現(xiàn)實,正確看待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經(jīng)得挫折,耐得刺激,頂住壓力,使自己走向成功。
4.2要有勤奮的精神和執(zhí)著的追求
這是人才成功最關鍵的心理素質(zhì)。勤奮,是幾乎所有天才取得成功的基本品質(zhì)。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既要有抓住目標不放松的堅持力,又要有戰(zhàn)勝自我、克服困難的毅力,更不可缺少勇氣與自信。沒有堅強的意志,就不可能有實現(xiàn)目標的堅定行動。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輝煌的頂點”。
4.3要具有堅強的自制力,具有健康的情感
中學生的熱情高,但易激動,自制力差。因此,學生應該具有自制能力,具備堅定的生活信念和抱負,對社會、對人生充滿信心。勝不驕,敗不餒。要有開闊寬廣的胸懷,寬宏的度量,遇事冷靜沉著,能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控制、自我化解心理矛盾和不平衡的心態(tài),保持健康向上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符明秋.國內(nèi)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新進展[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2,5(03).
[2] 楊春燕,張樺.行為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系[J].職業(yè)與健康,2007(10).
[3] 張楠楠.淺論體育生活方式與健康[J].考試周刊,2009(30).
[4] 馮春富.生活方式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J].華人視點,2010(12).
[5] 周達生,戴梅競.現(xiàn)代生活方式與健康——社會病防治[J].中國全科醫(yī)學雜志,2000,2(03).
[6] 董茜.新世紀生活方式與健康的研究[J].運動,20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