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孟琳,李冬云,惠娜
目前,臨床上針對乳腺癌化療患者多采用常規(guī)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PICC)置管治療,該種置管方式相較以往的淺靜脈給藥、深靜脈置管術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化療藥品對血管的損傷,然而由于傳統(tǒng)的PICC置管多為盲插,穿刺失敗率較高,對于部分血管條件差的患者,其置管失敗率、異位率的發(fā)生風險更高,不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易讓患者出現焦躁、不安等負性情緒,不利于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實施[1-3]。因此,如何降低置管失敗率、異位率對患者及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均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資料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對乳腺癌化療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發(fā)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9月行PICC置管的128例乳腺癌化療患者臨床資料,將應用常規(guī)PICC置管的64例患者臨床資料納入對照組,將應用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的64例患者臨床資料納入觀察組。對照組年齡46~77(61.73±4.38)歲;體質量45~87(66.74±4.51)kg。觀察組年齡44~78(60.87±4.57)歲;體質量44~89(66.22±4.37)kg。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精神及認知功能正常者;重要臟器(心、肝等)功能正常者;凝血功能正常者;病例資料完全。排除標準:免疫抑制者;過敏體質者;既往在預定插管部位有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形成史、外傷史、血管外科手術史者;局部組織存在異常,可能會影響導管穩(wěn)定性、通暢性者。
1.3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PICC置管,應用碘伏對穿刺部位消毒,鋪巾后,經過肉眼與觸摸結合選取患者肘部較為明顯的靜脈進行穿刺,回血后將針芯退出,將PICC導管沿著穿刺針外套管緩慢置入,到達預定位置后經導絲拔出,并固定導管,將1.5 cm×1.5 cm的無菌紗布覆蓋在穿刺部位,并進行固定。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tǒng)(南京貝登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DC-N2S型),取平臥位,將需要進行穿刺的手臂外展并與軀干呈90°,探查肘上手臂內側的靜脈區(qū)域,在探頭壓迫下血管呈現扁狀變化且無脈沖為靜脈血管并進行標記,測量PICC導管長度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進行穿刺,于超聲實時動態(tài)引導下穿刺針與皮膚呈12~30°,穿刺針尖位于靜脈前上方后緩慢穿刺,回血后置入導絲并固定,將針頭拔出,肌肉注射2%利多卡因(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4147)0.2~0.3 mL,局部麻醉,在穿刺點應用擴皮刀作0.3 cm左右切口,置入擴張器并檢查其和撕裂性置管鞘是否松動,導絲尾部穿過擴張器及置管鞘后,沿著導絲將置管鞘置入血管內,同時撤出擴張器、導絲,用拇指按壓鞘口進行止血,并經鞘口位置置入PICC導管,達到預定位置后,移出置管鞘,固定并調整導管長度,應用無菌紗布進行壓迫止血,應用X線機(深圳市邁克瑞電子有限公司,MCR-6000型)確定導管末端位置。
1.4 觀察指標 (1)置管指標(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2)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估患者在置管過程中的疼痛程度,取10 cm刻度的游尺,讓患者在上面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等級的刻度,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大于8分為重度疼痛。(3)觀察并記錄患者穿刺點出血、靜脈炎、靜脈血栓、導管移位、感染的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置管指標比較 觀察組一次穿刺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置管指標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置管中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置管中疼痛程度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導管移位、穿刺點出血、靜脈炎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臨床上針對乳腺癌化療患者多采用PICC置管,主要利用導管從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可避免化療藥品與患者靜脈的直接接觸,加之大靜脈血流速率較快,可迅速稀釋化療藥品,規(guī)避藥物對血管的刺激[4-6]。既往,臨床上采用的置管方式多為肉眼觀察結合觸摸,但該種方式會增加置管失敗率的風險,對患者造成身心上的不良影響[7]。因此,如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已成為臨床工作人員所關注的熱點及追求目標。
常規(guī)的PICC置管術,多采取盲插,針對部分血管條件差的患者,往往需要進行多次穿刺,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對機體組織造成了一定損傷,增加了感染、穿刺點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8]。同時其在肘窩附近穿刺,肢體運動時,其內部導管會出現滑動情況,進而對血管內壁造成刺激,增加了靜脈炎、感染的發(fā)生風險[9]。本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一次穿刺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置管中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且導管移位、穿刺點出血、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這表明針對乳腺癌化療患者應用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的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提升一次置管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這可能與以下優(yōu)勢有關:(1)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可以清晰的顯示出血管的狀態(tài),進而可以提高醫(yī)療工作人員的穿刺成功率,降低對血管周邊組織的損傷[10-11];(2)塞丁格技術可以通過改變擴張器及置管鞘來提升置管成功率,該技術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針對血管條件較差的患者可以有效提升一次穿刺率,降低了因反復穿刺對患者機體組織造成的損傷及疼痛[12];(3)塞丁格技術結合超聲可以對穿刺針的走向進行控制,且可以清晰顯示血管內部情況(血流情況、位置等),進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13];同時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可以有效避開貴要與中間分支靜脈的連接點,進而可以有效降低因肢體運動導致的導管移位風險;(4)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選取肘上靜脈進行穿刺,可以有效減小導管摩擦力,利于導管置入及固定,降低導管對血管內壁的刺激,進而可以降低靜脈血栓、靜脈炎的發(fā)生率[14-15]。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針對乳腺癌化療患者時應用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效果較好,可提升一次置管成功率,減輕疼痛程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