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娟
摘要:大運河蘇州段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在申遺成功后迎來新的契機,本文結合蘇州的人文歷史特點,針對國家倡導的文旅融合、生態(tài)建設等理念,對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大運河蘇州段 文旅融合 綠色生態(tài)
2014年,京杭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中央有關部門專門印發(f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規(guī)劃綱要》,提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習近平總書記在綱要中提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qū)的共同責任”,“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蘇州是運河沿線眾多城市中僅有的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其獨特的城市歷史文化景觀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大運河蘇州段的歷史沿革及其歷史價值
大運河蘇州段全長80多公里,先后流經五個行政區(qū),溝通古城內外包括山塘河、胥江、環(huán)城河在內的眾多河道,是古城蘇州水網的重要組成,歷史淵源流長。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吳城邗溝,通江、淮?!边@是江南運河的最早雛形,也是有文獻記載的第一條人工運河。隋唐以來,大運河蘇州段歷經修筑、疏浚,基本走向與現今相仿,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漕運水道,一千多年來在江南社會經濟發(fā)展中舉足輕重,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孕育了燦爛的吳文化。上世紀八十年代,出于對古城的保護,山塘河、上塘河及胥江不再通航改為運河故道,其交通運輸功能褪去,但其文化價值依然奪目。
2014年列入遺產區(qū)的大運河蘇州段區(qū)域面積六百余公頃,主要由運河城區(qū)故道和京杭運河蘇州至吳江段兩部分構成,共七個遺產點,分別是:山塘歷史文化街區(qū)、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虎丘云巖寺塔、全晉會館、盤門、寶帶橋、吳江古纖道。
從歷史變遷、文化遺跡和經濟價值綜合來看大運河蘇州段意義非凡。作為京杭大運河最繁忙的河段,其通航量占大運河全年的20%左右,是古代漕運最重要的水道,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大運河繞蘇州古城而過,與城內河道融為一體,蘇州古城門更是因此大多設計為水陸兩門并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古城風貌。另外千百年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蘇州一直是文人墨客、商賈名流駐足的重要場所,他們留下的歷史記錄、社會描繪亦是難能可貴的文化遺產。
二、大運河蘇州段存在的問題
大運河蘇州段跨越多個行政區(qū):相城、高新、姑蘇、吳中、吳江,因此容易出現多頭管理或疏漏管理。
大運河蘇州段全長近百公里,區(qū)域面積六百多公頃,兩側各類用地相對混亂復雜,在早期的城市建設中缺乏長遠布局,運河兩旁多以工業(yè)、倉儲及居住為主,兩側道路多為高架快速路及主干道,河道兩旁景觀風貌整體欠缺,河畔濱水綠地不連貫,景觀綠化多以防護性樹木為主,缺少觀賞性,相對單調。在歷史遺存方面,文化遺跡眾多,但長期以來各行政區(qū)各自管理,缺乏有效串聯和整體設計打造,其整體價值大打折扣。
此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蘇州大力發(fā)展制造業(yè),工廠林立,人口劇增,導致運河不少河段面臨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近年來蘇州市政府已經高度重視,并多次整治,但早年實施的許多生態(tài)不友好的工廠工程項目使得河道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不樂觀。
三、打造有特色文旅產業(yè)的大運河蘇州文化帶
大運河文化帶的的開發(fā)建設、保護傳承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文化帶的發(fā)展既要遵循世遺原則,又要彰顯古城特色。
(一)實施“蘇式文化”品牌整體戰(zhàn)略
蘇州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古城內“水陸并行,河街相鄰”,古城外大運河繞城而過,城內外水系通過環(huán)古城河融為一體,“直接促成了享譽世界的蘇州園林”(《大運河:與蘇州城結緣2500年》)。因此,大運河蘇州文化帶的建設首先要契合這座城市的氣質,總體體現出粉墻黛瓦、臨河枕水的“蘇式”樣貌。
大運河蘇州段共有七個遺產點,有的久負盛名,如虎丘云巖寺塔;有的在不斷完善推進,如平江、山塘文化街區(qū);也有待建設開發(fā)狀態(tài),如吳江古纖道,它們不僅承載著古城的文化氣質,同樣也是現代蘇州的生活樣本。2017年蘇州市政府頒布相關文件,通過保護、傳承、利用將大運河蘇州段打造成集濱水風情、旅游休閑、防洪排澇等于一體的建設示范帶,形成以姑蘇和吳江松陵為核心的運河遺產風光帶,將古橋、古鎮(zhèn)、古關、公園串起,形成文化與休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等多功能區(qū)域。但在具體設計方面,迄今大運河尚沒有整體性規(guī)劃方案出臺,城市設計者可以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的開發(fā)建設案例,如法國的塞納河、日本的東京灣、上海外灘等,充分考慮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行整體設計,建立帶有濃郁姑蘇風情的大運河世遺品牌。
(二)加快文旅融合發(fā)展
文旅融合發(fā)展是大運河蘇州段建設的必由之路。蘇州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和六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眾多的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國第三。千百年來,文化始終是蘇州的優(yōu)勢,巧奪天工的蘇作、流韻宛轉的昆曲、天人合一的園林,人文薈萃、鐘靈毓秀。
同時,蘇州的旅游業(yè)發(fā)達,名勝古跡眾多,在全球旅游目的地中國榜單上蘇州長期躋身前十,2018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2601億元。
上世紀80年代,蘇州運河改道,故道不再承擔航運功能,因此在文化帶建設時旅游業(yè)肯定放在首位,將散落在運河故道兩側的文化遺跡、古鎮(zhèn)進行有效修復、整合,設計開發(fā)大運河蘇州段文旅融合特有的產品,比如運河故道水上游,引入非遺項目,開發(fā)蘇作文創(chuàng)產品。在蘇州段七個世遺點中,虎丘、盤門屬于成熟景區(qū),可以在導游解說體系中增加運河文化;在山塘、平江歷史保護街區(qū),不定期舉辦相關活動,宣傳運河文化;在人流量較少的世遺點,如寶帶橋、古纖道,可以開展體育項目活動,如水上運動、自行車道等。充分利用蘇州的旅游資源與平臺,開發(fā)與大運河蘇州段文化相匹配的IP,打造與這座城市相符的文化旅游產品是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生態(tài)景觀長廊的打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xù)發(fā)展始終生產建設的基本思路,以保護為主,不過度開發(fā)。美國在運河保護開發(fā)中有一個“遺產廊道”的理論,是指擁有特定文化資源的線條狀景觀,它有明顯的經濟中心,健康的旅游業(yè),通過老建筑的適應性再改造,將休閑娛樂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最終達到利用文化遺產復興經濟,并解并決社區(qū)認同感消失等社會問題。參考“遺產廊道”理論,運河蘇州段的開發(fā)可以構建為:遺產點、游步道、解說系統(tǒng)、綠色廊道。結合旅游業(yè)的開發(fā),在遺產點設置解說系統(tǒng),用多種手段,如展覽、VR、音視頻進行宣傳,運河兩側可建游步道、自行車騎行步道,水上行船等方式串連運河邊文化景觀點,既是交通方式,也是歷史路徑。
綠色廊道建設是綜合性環(huán)境開發(fā)保護,一是指過河周邊的綠地系統(tǒng)建設,要整體連貫,這不僅是保護遺產、美化環(huán)境,還是當地政府經濟實力的展現,宣傳文化的窗口;二是生態(tài)駁岸的建設,原有沿河駁岸為滿足航運功能,多以直立石為主,在改造過程中,特別是已失去航運功能故道,建立多元化的生態(tài)駁岸,趨于生動自然;三是水環(huán)境的治理,改善大運河水環(huán)境、潔凈運河水。
(四)搭建文化傳播平臺
大運河蘇州段從2500年前初具雛形到現在名列世遺名錄,它所承載是城市的變遷,它蘊含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江南的文學、戲曲、蘇作、繪畫等文化樣式都是通過大運河的流動而聞名于世,因此構建宣傳平臺,打造運河人文情懷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一個亮點。
平臺的搭建是多方位的,可以是政府搭建,各級各類組織積極參與,通力合作,向世界傳播運河文化;積極參與國際論壇;也可以是利用外力,講好蘇州的運河故事,比如提供影視劇拍攝地,上映后跟進宣傳推送,之前的《都挺好》使蘇州“同德里”成為網紅打卡處,這一成功案例值得借鑒。另外用多種文化樣式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運河文化,如沉浸式演出(昆曲、吳歌等)、文創(chuàng)用品開發(fā)(核雕、刺繡等),這些帶有濃厚吳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會讓人們獲得更好感觀體驗,更好的認識運河文化。
四、結語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契機亦是挑戰(zhàn),蘇州段要成為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尚需要更多專業(yè)人士,國內外專家學者探討研究,“申遺只是過程,保護和發(fā)展才是目的”。
參考文獻:
[1]蘇州市文物局.大運河蘇州古城段遺產研究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2]陳璇.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的基本內涵及建設舉措研究[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5.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