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芬 林云霞 林淑琴
摘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養(yǎng)方式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都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學校教育永遠離不開正確的家庭教育,只有加強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共生,才能助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形成立德樹人合力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前提;意義;做法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通力合作協(xié)調,需要家長、老師、孩子三者共同發(fā)力。家校密切配合、家校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日后的成長,加上城關中小學家長的素質參差不齊,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孩子的發(fā)展需求?;谶@種現(xiàn)實需要,穩(wěn)步推進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共生,成了一種迫切要求。
一、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前提
為了有效地開展家校教育的共建共育·共享共生,要先與城關中小學的家長達成統(tǒng)一共識,讓他們做到認同以下兩點。
(一)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成功的關鍵
教育始于家庭。從教育的全過程來看,無論是在教育的時間和精力上,還是在教育的對象和情感上,家庭教育始終占有特殊的優(yōu)勢地位,其潛在能力是巨大的。在一個人的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關鍵,對一個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推動孩子人生的杠桿。家庭是最好的學校,家長是最好的老師,言行是最好的教材,榜樣是最好的課程。
(二)家庭教育的實效取決于家長的素質高低
家庭教育有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特點,任何部門和個人都難以替代家庭教育的職能。在對子女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居于主導地位,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實效。父母的教育是“根”的教育,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起著言傳身教、指導示范的作用。家長自身的素質,作為一種教育因素,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對孩子能否實行良好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取決于家長的素質高低。
二、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成員要合力而為,家長教師要聯(lián)合而動,并逐步實現(xiàn)四個融合:學校教育家校齊抓共管,家長學校師生互學互鑒,班級教育同學互幫互助,家庭教育親子共生共長。
三、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做法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開展原則:爭取創(chuàng)設多種方式,以教師、家長為主導、以孩子為主體、以健康為主軸、以成長為主攻、以培育為主線,走“了解家校教育現(xiàn)狀——體驗家校教育規(guī)律——融合家校教育經驗——優(yōu)化家校教育策略——應用家校教育實踐”之路,為家校教育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解決家校教育的困惑。
(一)一個目標引領一種教育方向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師和終身班主任,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奔彝ソ逃Ф⒌聵淙?,幫助孩子形成美好心靈這個基本目標,立足這個根本任務,才能力爭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孩子。學校教育秉承基礎教育要解決的三個問題:培養(yǎng)什么人(底線)?怎樣培養(yǎng)人(底色)?為誰培養(yǎng)人(底蘊)?而學科教育就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布貝爾說:“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苯逃膬r值在于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目標統(tǒng)一,方向一致,共同引領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教育工作在今朝,卻建設著孩子的明天和未來。
(二)一種要求促進一份教育責任
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教育對人的影響中,家庭教育占50%,學校和社會教育各占20%,自我教育占10%,而孩子能否成功,孩子的自身努力占40%,教師的力量和家長的推動力各占30%,可見家庭教育和家長的關鍵作用及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發(fā)展合作的重要性。教育是艱難的,是長期的,是瑣碎的,從某種角度來說,由于“家教之急=家教之重+家教之難+家教之誤”,因此城關中小學家庭教育首先要提升家長自身的素質,對家長進行教育。由于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決定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特別是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永遠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家庭中家長的素質修養(yǎng)就成為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家長的素質修養(yǎng)體現(xiàn)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只有家長具備了良好的素質修養(yǎng),才能為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家長具有一定的素質修養(yǎng)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先決條件。提升家長的素質是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對家長的教育可以通過當?shù)貙W校、當?shù)丶议L社區(qū)學校或當?shù)貙W校聯(lián)合家長社區(qū)學校持續(xù)開展相關的教學、教育活動,以不斷推進家長的合格化、家教的專業(yè)化、共享的活動化、共生的創(chuàng)新化、共建的有效化和共育的長效化。
(三)一種方式彰顯一份教育理念
家長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家長擔負著重大而艱巨的教育子女的任務,除了要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家長不僅要注重全面、全程、全方位育人,對孩子進行思想示范、形象示范、行為示范和文化示范的言傳身教,而且要與孩子同心、同步、同向學習,家庭教育要注重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以及對孩子的行為養(yǎng)成、興趣培養(yǎng)、思想引導、人格塑造、目標構建的啟蒙引導。
(四)一種機制保障一份教育實效
這幾年本人有幸成為霞浦縣社區(qū)家長學校的授課教師,現(xiàn)以霞浦六中社區(qū)家庭教育學校為例:由于家長學員生活、工作、育兒、社交等的繁雜瑣碎,他們要堅持參加社區(qū)學校家庭教育的學習并不容易。霞浦六中社區(qū)家庭教育學校林真校長未雨綢繆,充分考慮,精心進行頂層設計(這是家校共建的基本保證),圍繞教育本質、家教理念、課程體系和集體功能,通過關鍵途徑,比如課程育人(設置六中社區(qū)學校家庭教育的校本課程),活動育人(比如教師書寫教育寄語、學員發(fā)表學習感言、定制結業(yè)紀念冊、親子沙龍等),管理育人(比如設置學員結業(yè)、獎勵和考核標準,要求教師授課后制作教學美篇進行分享等),協(xié)同育人(比如與霞浦電大社區(qū)大學其他社區(qū)家長學校的老師輪流授課,家長共同參與教育等),保障了家長學員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幫助家長學員改變了教育認知和育人觀念,慢慢完善和提升了他們的教育素質,助推家校合力育人。
(五)一種環(huán)境營造一份教育氛圍
現(xiàn)在國家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日益重視,政府和社區(qū)對家長教育越發(fā)關注,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教育更加講究,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變得更加有計劃、有指導、有保障,很好地促進了家校教育的針對性、規(guī)范性和實效性。學校非常注重人文文化校園的建設,具體落實有以下幾種方法:形式上的多方位滲透、力量上的多層次結合、平臺上的多樣化展示和實踐上的多角度探索。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成功家庭教育的重要條件,家庭環(huán)境指家庭生活的氛圍,包括家庭的物質生活環(huán)境(家庭經濟收入及安排、使用,家庭環(huán)境的布置、美化等)和家庭的精神生活環(huán)境(包括思想品德、行為規(guī)范、職業(yè)行為、業(yè)余愛好、相互關系等),特別是精神生活教育環(huán)境非常重要,核心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父母之間的關系要和諧。家庭的精神生活教育環(huán)境是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中心和重點。家庭環(huán)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從家庭成員的品行影響、家庭生活方式影響和家庭中物品刺激影響多角度對家庭成員、特別是未成年子女進行熏陶漬染,產生極為深刻的教育作用,即所謂“無意識”的教育。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要對教育環(huán)境有所講究才會營造一份教育氛圍。
(六)一種關系提升一份教育影響
好的關系(包括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家校關系),是好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心理學家吳志紅曾說:“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系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奔议L的愛和陪伴,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底色。要爭取創(chuàng)設多種方式密切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比如家校共同舉辦親子沙龍、親子郊游、親子辯論賽、親子運動會、家長進班開設主題班會、家長講座學習、分享交流、師生家長共同參加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是“心”的工程,家庭教育尤其要講究“走心”的方式。只有關系自然親密、心心相融,才能欣欣向榮。
城關中小學班主任家?;踊芾肀袕暮⒆映霭l(fā),確認孩子主體、尊重孩子本身、重視孩子發(fā)展,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實踐性的宗旨,通過創(chuàng)建良好的家校教育環(huán)境、優(yōu)化教育方法、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教育投入、健全教育評價,以及加強精神文化建設、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提高孩子素質。家校教育的共建共育·共享共生,還要踐行“三個堅持”:堅持三位一體——學校、家庭和孩子聯(lián)盟體,堅持三方攜手——教育部門、家庭組織和社會力量齊攜手,堅持三處陣地——學校、家庭和自然大陣地,只有這樣穩(wěn)步推進家校共建共育和共享共生,才能滿足孩子的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狄偉.馬丁·布貝爾的品格教育及其啟示[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28.
作者簡介:林云芬,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六中學;
林云霞,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實驗小學;
林淑琴,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職業(yè)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