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峰
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口腔科,河南省鶴壁市 458000
牙源性頜骨囊腫是口腔科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牙組織發(fā)育過程中演變而成,任何年齡段均可發(fā)生,多見于成年人群?;颊咴缙诙酂o癥狀,隨著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囊腫體積增大,口腔內異物感明顯,引起患者重視進而就醫(yī)。臨床可見牙床骨質隆起,觸診乒乓球感,對患者的進食及日常生活均造成嚴重影響。手術是臨床上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的主要方法,刮治術是其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操作簡便,易于推廣,但是其對于較大囊腫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進度。開窗減壓術具有適應證廣,見效快的優(yōu)點,能夠有效阻止頜骨的進一步損傷。該研究旨在觀察開窗減壓術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1例牙源性囊腫患者,經(jīng)體格、X線、組織病理等檢查確診符合牙源性頜骨囊腫診斷標準[1],囊中直徑≥6cm,患者知情,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手術禁忌證,合并全身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免疫性疾病者。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47.46±5.13)歲;病程(3.41±0.29)個月。觀察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齡(47.53±5.22)歲;病程(3.39±0.35)個月。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于術前拍攝錐形束CT明確囊腫情況,制定手術方案,仰臥位下給予全麻。對照組應用刮治術治療,選用弧形切口,暴露囊腫及鄰牙病變根尖部位,黏骨膜切開后翻瓣,未穿通骨壁者,鉗除囊腫表面骨質,骨壁破壞者,直接分離囊壁,摘除囊腫,暴露根尖組織鑿除,沖洗縫合創(chuàng)面。觀察組應用開窗減壓術,無保留價值患牙先行拔除,創(chuàng)面擴大后做開窗口,若患牙可保留,以骨壁薄弱處進行開窗,囊腫暴露后切除囊壁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消除囊中間隔,囊腫內容物清洗干凈,將囊壁與黏膜縫合后,填塞碘仿紗包。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guī)換藥,7d后拆除縫線,評估愈合效果,觀察組紗包取出后佩戴塞治器,囑患者每日囊腔自行沖洗,術后隨訪12個月,對比手術效果。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效果: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囊腫體積變化,收集手術前后錐形束CT檢查結果,評定囊腫體積變化;對比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新生骨質骨體積分數(shù);對比下頜神經(jīng)管恢復情況;(2)愈合效果:甲級愈合:手術切口愈合良好,無不良反應;乙級愈合:愈合處有硬結、紅腫等炎癥反應出現(xiàn);丙級愈合:感染化膿[2]。
2.1 手術效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3、6、12個月囊腫體積,手術時間,3、6個月新生骨質骨體積分數(shù)低于對照組患者,神經(jīng)管恢復率及術后12個月新生骨質骨體積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2.2 愈合效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愈合效果對比[n(%)]
牙源性頜骨囊腫早期并無明顯癥狀,患者就醫(yī)時多有骨質膨脹、感染、牙齒松動、骨質破壞等癥狀體征,嚴重時甚至出現(xiàn)面部畸形、骨折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現(xiàn)后盡早摘除是臨床上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的治療原則,手術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3]。刮治術是臨床上最基本,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牙源性頜骨囊腫治療方法,對于中小型囊腫治療效果顯著,其療效得到臨床一致肯定,術后愈合方式類似于拔牙創(chuàng)口愈合,以改善患者預后。大型囊腫由于頜骨骨質破壞嚴重,對機體解剖結構損傷較為明顯,常規(guī)刮治術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該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囊腫體積及手術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開窗減壓術能更為有效地促進囊腫體積縮小,減少手術時間。臨床分析認為,開窗減壓術方法較為簡便,操作過程中切口較小,同時減少了翻瓣范圍,減少了術中反復夾持、牽拉,進而有效縮短了手術時間,加快囊腫縮小速度。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效果是臨床關注的重點之一,該研究中,觀察組術后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開窗減壓術能夠更為有效地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分析認為,刮治術操作中為了顯露囊腫,多需要將囊腫表面骨質消除,在此過程中,若骨膜與囊壁發(fā)生粘連,需要緩慢分離,或者直接切除,雖能夠避免術后復發(fā)的發(fā)生,但是其會導致患者齦瓣骨性支撐減少,延長愈合時間,甚至出現(xiàn)感染。而開窗減壓術術中無需將囊腫完全暴露,有效避免這一情況出現(xiàn),同時術后囊壁上皮能有效阻止囊壁骨質在囊腔中暴露,降低其感染率,更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4]。術后新生骨的填充對于手術效果的判定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該研究中,觀察組在術后3個月、6個月新生骨質骨體積分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術后12個月新生骨質骨體積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提示刮治術在術后前期新生骨生長較快,而開窗減壓術新生骨遠期恢復效果更優(yōu)于刮治術。臨床分析認為,刮治術術后經(jīng)血凝塊充填,能夠更為快速地進行機化、骨化,促進骨質形成,進而表現(xiàn)為術后骨組織體積的快速增長,而囊腫型手術由于術后骨缺損范圍較大,患者在術后難以形成大范圍的中心再血管化,影響后續(xù)成骨,表現(xiàn)為骨組織體積增長緩慢,甚則不增長;開窗減壓術前期骨形成較慢,主要是由于術后需要與骨皮質內側生成骨質,這一過程較為緩慢,影響前期骨體積增長,后期隨著時間增加,編織骨形成速度逐漸提升,厚度提升,鈣化速度加快,在應力的促進下有效加快骨質形成速度,基于前期基礎,后期骨體積形成爆發(fā)式增長,與王彬等[5]學者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刮治術及開窗減壓術均能夠有效治療牙源性頜骨囊腫,開窗減壓術應用于大型囊腫的效果更佳,且手術時間短,愈合效果佳,有效促進囊腫體積縮小,利于神經(jīng)管恢復,新骨形成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