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仲科
摘要 ? ?本文總結了天隆優(yōu)619水稻品種的特征特性,介紹了其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種子處理、播種育苗、選地整地、插秧、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內(nèi)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水稻;天隆優(yōu)619;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1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3-003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天隆優(yōu)619由天津天隆優(yōu)科技有限公司雜交選育,2018年引進大石橋市種植,該品種無論是產(chǎn)量、抗性、米質,在這2年試種過程中綜合性狀都表現(xiàn)良好,2020年將繼續(xù)加大推廣試種面積。本文結合大石橋市生產(chǎn)實際,總結了天隆優(yōu)619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大石橋市的栽培技術。
1 ? ?特征特性
天隆優(yōu)619為光溫鈍感型三系雜交粳稻,是帶有天然香味的優(yōu)質米新品種。生育期151 d左右,屬中早熟品種。株高110 cm,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散穗型,穗長19 cm,穗粒數(shù)111.6粒,千粒重28.7 g,穎殼色金黃,有芒。
糙米率83.8%,精米率75.7%,整精米率71.3%,粒長6.3 mm,籽粒長寬比2.5,堊白粒率16%,堊白度1.8%,米質優(yōu),食味好??共⌒詮?,中抗穗頸瘟。苗期和生育后期功能好,長勢繁茂,耐低溫。
2 ? ?栽培技術
2.1 ? ?種子處理
2.1.1 ? ?曬種。播前曬種3~4 d。
2.1.2 ? ?浸種。曬種后浸種,常溫條件下浸種5~7 d(浸種天數(shù)=100/浸種時平均氣溫),保證種子吸足自身重量25%的水分。重點防治惡苗病,浸種時應注意:做好藥劑浸種,藥劑浸種時間不少于36 h,浸種藥劑推薦用江蘇省農(nóng)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的25%氰烯菌酯懸浮劑(即勁護,用25%勁護懸浮劑3 000~4 000倍液浸種,即25~33 mL勁護兌水100 kg,浸80~100 kg稻種)或德國拜耳產(chǎn)的頂苗新(100~150 g浸100 kg水稻種子,水溶劑為4 mL浸1 kg水稻種子)。
2.1.3 ? ?拌種。播種前2~3 h用防治立枯病的藥劑(甲雙惡霉靈、40%苗病清等)拌種,用亮盾(1瓶拌35 kg種子)(先正達)等可以包衣后浸種。
2.2 ? ?播種育苗
2.2.1 ? ?苗床整地。苗床地選擇地勢較高、相對干燥、無鹽堿、無土壤污染的地塊;播種前進行旋耕、耙壓整平,要壓實,壓平。
2.2.2 ? ?播種。提倡早播種早插秧,建議浸種后催芽,一般4月5—10日播種,用種量37.5 kg/hm2,機插秧每盤播種子90~100 g(插秧盤規(guī)格為58 cm×28 cm),適時通風煉苗,培育壯秧,秧齡期30~35 d[1]。
2.2.3 ? ?苗期管理。秧田管理主要是合理調(diào)節(jié)溫度和水分,要注意“保溫、控水”。播種后至出苗,注意做好保溫、保濕工作。一葉一心期至三葉期,床內(nèi)溫度要控制在25~28 ℃之間,超過30 ℃就要適當通風煉苗,嚴防高溫燒苗。一般在2葉1心開始通風煉苗,不可正面通風,每天7:00—8:00通風,15:00—16:00閉棚。通風的原則:應本著“溫度一上來,棚布掀起來”“先開小口,后開大口”“先背面,后正面”“晴天通,雨天也要通”的原則進行。秧苗三葉期以后,床內(nèi)溫度控制在20~25 ℃之間,夜間氣溫在10 ℃以上時可不用閉棚。盤內(nèi)濕度控制為70%。
在不影響秧苗正常生長的情況下,苗期盡量減少澆水次數(shù),需要澆水就要澆足。大棚盤育苗管水原則為“缺水澆水,不缺不澆,只澆不灌,見濕見干”。 水分管理做到“三看”:一看土面是否發(fā)白和根系生長情況,二看早晚葉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間新葉是否卷曲。在三葉期以前切不可“天天澆水”,以防徒長和發(fā)病。
施肥量:不含氮肥的營養(yǎng)土,在一至二葉期根據(jù)葉色和長勢施硫酸銨1.0~1.5 kg/100盤;插秧前5~7 d適量追施送嫁肥硫酸銨1.5~2.0 kg/100盤。澆肥水后要用清水洗苗,以防秧苗遭受肥害。
在雜草3葉前,施敵稗或千金防除雜草。在秧苗2葉時,噴施甲雙惡霉靈、育苗靈、亮盾等防治病害。插秧前,可以噴施福戈、阿克泰、康寬等(用量120~150 g/hm2)防治稻水象甲;同時施用蕓苔素等生根肥,以促使水稻發(fā)新根,移栽后成活快、分蘗早,有利于高產(chǎn)[2]。
2.3 ? ?選地整地
該品種建議在靠近作業(yè)道、能夠提前收割的地塊種植,不建議在低洼等不具備排水、曬田條件的地塊種植[3]。由于雜交稻天隆優(yōu)619根系發(fā)達,提倡秋翻地(翻耕深度25 cm以上);如果不能實施秋翻地,推廣二次旋耕整地(旋耕深度20 cm)。耙細耙平,同一池子內(nèi)高度差在2~3 cm以內(nèi)。起漿拉平后要沉實泥漿,結合除草封閉保持水層2~3 d,進行適度沉實后即可薄水機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