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平 白文科
(岷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甘肅 定西 748400;定西市改革研究中心,甘肅 定西 743000)
秦長城首起地崆峒山(現(xiàn)在叫五臺山)全景,畫面洮河對面最高山峰處即為烽燧遺址,是5月2日重點考察所在地,山下田地半中間即為秦長城西大門位置。 白文科 攝
2020年5月1日至4日,由西北師范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與岷縣文旅局聯(lián)合發(fā)起,邀請西安、蘭州、天水、隴南等4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深入甘肅岷縣洮河流域實地考察秦長城遺址,撥開重重歷史迷霧,見證了秦始皇萬里長城起首地——岷縣(崆峒山)的真實面目。
清風送爽,夏日彌香。5月2日8點半,考察隊統(tǒng)一乘坐大巴車從岷縣縣城出發(fā),前往十里鎮(zhèn)駱駝村。駱駝村地處縣城西部,距岷縣縣城7公里,位于東經103°57′,北緯34°29′。見圖2
“駱駝村”當?shù)厝硕冀小榜橊勏铩?,至于因何得名,不得而知。?jù)當?shù)剞r夫76歲的劉瑤老人回憶,上世紀30年代村東邊有一道寬五六米,深三米左右水溝,水流清澈,鯉魚頗多。村頭洮河岸邊,有一座高約20米、黃土夯筑而成的圓形墩臺,有石塊砌成的方形底座,直徑大約30米左右,從底座盤旋而上的石基有一米多寬,墩臺夯層大約10公分左右,墩臺兩里范圍內全是農田,沒有住戶,當?shù)厝私小岸湛创ā?。考察隊所見,洮河沿岸綠樹掩映、一排排新式民居琉璃光鮮,原來的墩臺遺址上蓋起了一排六間鋼筋混凝土平頂房,歷經滄桑巨變,如今已難覓昔日光景。據(jù)當?shù)匚幕瘜W者、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潤平先生介紹,“駱駝村為秦時兵營駐地,西倚高山、東臨洮河、城池兵營一應俱全,包括民間所稱的‘駱駝巷’(長城形制中的其中一種即跑馬巷),一并構成了秦長城西大門的建制”。
考察專家學者在駱駝山上攀爬 白文科 攝
陽光明媚,山花搖曳。考察隊在駱駝山下的洮河二級臺地上下車,路旁有一處秦時遺跡,當?shù)厝私小鞍淄裂隆?,上世紀九十年代這里出土了青銅戈、銅鏃、骨鏃等文物(現(xiàn)藏岷縣博物館)。考察隊伍沿駱駝山山脊小路而上,一處處有明顯人工夯筑痕跡的石墩遺跡清晰可見。隨行的劉瑤老先生向考察隊介紹,駱駝山腳下有一突兀而起的小山包,當?shù)厝私小褒埵住?,是方域內“龍脈”所在,小山之上曾有一人高的石墻和兩個石墩臺。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山脊之上散落的石塊隱約可見當時所筑之石墻和墩臺。沿山坡上行500米左右,草叢中隨處可見秦瓦殘片。考察隊員歡欣雀躍,隨手撿拾欣賞,紛紛拍照留存,甘肅省考古研究所侯紅偉研究員認真觀察瓦片厚度及紋飾后認為,瓦片為秦漢遺物無疑,如此大面積的田間散落,足見當時建筑規(guī)模之大。山脊之上,有大量呈辮狀散落的石塊,人工夯筑痕跡明顯,疑似風化坍塌的墻體,從山底一直延伸到山頂。
隨著海拔不斷攀升,上山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山間小路也斷斷續(xù)續(xù),考察隊伍行進的速度明顯慢了下來。在半山腰一處避風向陽的坡地上,考察隊員隨地席坐歇息,隨行的岷縣文化學者、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人徐卓唱起了洮岷花兒:“紅心柳樹兩張叉,長城迎來大專家。秦皇遺址都考察,岷州兒女樂開花”,悠揚的曲調回蕩在高山峽谷間,間或歡聲笑語中,其樂融融,讓原本枯燥的文物考察頓覺妙趣橫生,生意盎然。
考察隊專家學者觀察分析撿到的秦漢板瓦殘片,從左起分別是甘肅省考古所侯紅偉研究員、西北大學史黨社教授、隴學研究院高天佑院長。 白文科 攝
登頂駱駝山,一覽眾山小。中午十二點,考察隊按計劃到達了駱駝山頂,這個山頭叫“羊巔溝梁”,海拔2838米,為周圍幾座大山之“結”,從周圍不同的山脊攀爬其頂峰都在這里,沿南面山脊而下,就是當?shù)厝怂Q的“五臺山”,《通典·州郡典》記載“岷州,今理溢樂縣。春秋及七國時并屬秦,蒙恬筑長城之所起也。屬隴西郡。長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而東,即秦之臨洮境在此矣?!蔽迮_山正是典籍中所指的“崆峒山”。頂峰之上,有一人工筑起的墩臺遺址,墩臺直徑約10米,呈圓錐形,高不足3米,坐標東經103°54′,北緯34°24′,墩臺周圍秦瓦殘片俯拾皆是??疾礻犜敿毺た睖y量記錄了墩臺信息,隨行專家學者在遺址旁席地而坐,就著蘋果和礦泉水,享用岷縣道地美食“岷州肉夾饃”,經過一段艱難爬涉,加之發(fā)現(xiàn)之旅驚喜連連,簡單食物也讓大家大快朵頤。
中午12點48分,考察隊在崆峒山頂舉行了莊嚴的祭山儀式。群山逶迤,碧空如洗,站在古遺址旁,張潤平先生指著周圍山脈溝谷向考察隊員詳細介紹秦長城起首于此地的原由——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可以清晰地看到,東有二郎山自東向西橫亙于洮河谷地,與岷山、洮河形成犄角之勢,將崆峒山下的大片良田攬入懷中,秦時兵馬在洮河南岸駐扎布防,便可輕易扼住河谷咽喉,易守難攻,可謂得天獨厚的屯兵之地,再筑防御工事于周遭山脊之上,可保萬無一失。南有平均海拔4436米的迭山從西北向東南直逼崆峒山,二山相接交錯的洮河谷地、白龍江峽谷自古就是羌、藏、漢等多民族往來的大通道,也是西北少數(shù)民族進犯中原的重要路線之一,在此布置哨塞可以將此交通線路盡收眼底,牢牢攥在手中。西可舉高臨下,對沿洮河順流而下的匈奴兵士進行監(jiān)視,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可以快速預警,利用洮河天險殲滅敵人。聽了張潤平先生的一番解說,考察隊員們不禁感嘆古人用兵布防之嚴密精妙,也對史書載記的“以河為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陽巔溝梁最近畫面正中即秦長城烽燧遺址,也是整座崆峒山從西南到東北方向全景圖。
站在山頂俯瞰,洮河婉轉東流,兩岸田濤沃野,古隴西郡治所在地——岷縣縣城傍岷山一隅,軍事、交通地位之險要一覽無余。遙想當年金戈鐵馬、旌旗戰(zhàn)鼓、狼煙烽燧,考察隊員無不感慨萬千。隴蜀文化學者高天佑不禁大聲吟道:“隴西古郡守西疆,百代悠悠秦帝王。碌曲滔滔九道拐,長城莽莽兩千蒼。踏遍岷山尋馬跡,望穿青冥待鷹揚。誰言邊界等閑事,甩汗西陲找鐵墻!”見圖8、圖9
考察專家學者在崆峒山頂最高烽燧遺址的二級臺地上合影 白文科 攝
考察隊員沿南面山脊下行,由于此地常年人跡罕至,山間小徑荒草覆地,荊棘林木異常茂盛,幸好張潤平已經在4月26日先期上山勘察路線,帶領當?shù)乩相l(xiāng)開辟了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林間小道,才能勉強抓著樹枝艱難通行,但依然陡滑異常,有幾處懸崖峭壁、直上直下,考察隊員相互攙扶、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稍有大意。下行200米,發(fā)現(xiàn)一段高約1米、寬約2米、長約30米的石砌壕溝。據(jù)劉瑤先生介紹,上世紀30年代,這段壕溝一直延伸到對面山脊處,總長200多米。壕溝延伸坡段的左下方坑洼處,有一個30平方米左右的天池,常年清水盈盈,人畜動物繞池飲用??上У氖窃谏鲜兰o80年代初期被當?shù)厝罕婇_荒種地填埋了??疾礻爢T在劉瑤老人指引下,向山坡下探尋,山澗無路,林木茂盛,青苔遍野,濕滑難行,隱約聽見水流潺潺。那時坡底下的一眼泉水,一直那么流淌著。由于時間有限,考察隊員未能實地考察。
下山的荊棘遍地,異常陡峭難行。 白文科 攝
再沿山脊下行約200米,山脊正中有一塊較為平坦的荒地,長約300米、寬約70米,石砌墻體密集,當?shù)厝私小昂笳印薄N挥谡衅嫌虚L方形墻體三處,四維均有石砌墻體,當?shù)厝朔Q“紅花堡”,至于名稱的由來,隨行的老人也無從知曉??疾礻爢T詳細踏勘了這個遺址,對到處散落隨手撿到的秦瓦殘片認真分析探討,聯(lián)系山川地貌各抒己見,充分凸顯了此次考察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再順山脊下行約一公里多路程,就是前寨子,當?shù)厝肆晳T叫四臺子。在四臺子南側有完整的大約有500多米的石砌墻體。四臺子下去就是三臺子,在三臺子坡段出土過一件戰(zhàn)國時期最常用的青銅兵器“殳”,現(xiàn)由岷縣博物館收藏。從前寨子下得山來,路程約2公里,已到了下午3點半。一路翻山越嶺、爬坡過坎、踏勘取證,考察隊員早已精疲力盡,半山坡上林蔭之中的關帝廟成了歇腳的好去處。熱情好客的當?shù)乩相l(xiāng)得知考察隊要經過,早已準備好了茶水等候多時,大家在廟門前水泥臺階上隨意落座,山風習習,清茶醇香,歡聲笑語響徹山谷,此景此景其樂融融令人陶醉。
從五臺山(崆峒山)下來,已是下午4點,考察隊從駱駝村出發(fā),前往岷縣西寨鎮(zhèn)關上村長城遺址。車輛在洮河北岸逆流而上,沿途綠樹成蔭,田野里地膜當歸吐露新芽,農人忙碌耕耘,一派和諧美麗的田園風光。
山間臨時開辟出的小道異常艱險白文科 攝
考察專家學者在崆峒山坡踏勘遺址白文科 攝
絲綢之路雜志社社長馮玉雷教授訪談地74歲劉瑤老人 白文科 攝
關上村距岷縣縣城約40公里,長城遺址位于該村西側關上河南岸??疾礻爢T在張潤平先生指引下,近距離觀察遺存墻體和壕塹。這處遺址當?shù)厝朔Q“熟羊城”,秦漢時期為洮河流域東西往來的重要通道(如今省道580線經此可直通隴南、定西、臨夏、蘭州等地)。據(jù)《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時王韶率兵攻破鐵城,鬼章王率部從闇門逃出順壕塹跑到關上村關城內小憩,剛宰羊在鍋里煮熟,尚未來得及用餐,追兵就趕來了,活捉了鬼章王,由此得名??疾礻爢T被“王韶生擒鬼章王”的故事深深吸引,對“熟羊城”也產生了許多好奇。據(jù)張潤平先生介紹,“熟羊城”呈長方形,南北走向,西面山脊懸崖峭壁,北側墻體殘存長約16.5m、高4.6m、墻基厚度4m,頂層厚度1m,南側墻體長約5米。南北墻體距離約56m??疾礻爢T現(xiàn)場看到,一條柏油馬路從遺址旁經過,遺址內已經開墾農田,禾苗青青,農人耕作。詢問當?shù)剞r民得知,上世紀70年代,通往冶力關、古狄道今臨洮和臨潭、合作、夏河、青海的道路從“熟羊城”中間穿過。這是一條從秦嶺穿越到達青海再而北向到達蒙古高原的陸路,無需受河流的阻礙。從這里出發(fā),到達臨潭縣冶力關,再穿越洮河,是進入蒙古高原的一條便捷古道。后來修筑公路毀壞了鄰河墻體,至今仍可清晰地看到當時的道路。當?shù)卣诼放栽O置了“長城遺址”保護標志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考察隊員紛紛在碑前合影留念。
踏著夕陽,繼續(xù)沿洮河南岸逆流而上,距岷縣縣城約55公里處,就到了“秦關村”(行政區(qū)劃上隸屬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總寨鎮(zhèn)),先秦時為古臨洮(今岷縣)秦長城逆向洮河以西延伸防御的末端。據(jù)張潤平先生調查,該村70%人口為秦氏。秦關村西側有道“秦關溝”,從溝頂山脊分岔出五條黃土山坡,在坡脊梁處均有人工開挖壕溝,直通洮河岸邊。考察隊的車輛??吭趪?16線秦關村洮河對岸的路邊,夕陽下壕溝承“之”字型在山坡上蜿蜒盤旋,直通山頂,猶如從洮河中飛騰而出的巨龍,氣勢磅礴。隨行專家學者不禁感嘆,有這些巨龍“攔溝”防御,完全切斷了洮河沿岸由西向東的交通往來,可見當時洮河以西布防之嚴密,用心之良苦。
日落西山,晚霞似火??疾礻牥橹疁珳⑼盹L習習,在岷山環(huán)抱中踏上了歸程,不知誰在車上輕輕吟誦:“我把蒼狼大地給你/把一座繁華的城給你/洮河,你已得到了很多/你把所有的過往帶走/把一個人的心帶走/洮河,你已失去很多……”。
張潤平向天水師范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雍際春教授、侯紅偉研究員、史黨社教授等專家學者介紹西寨鎮(zhèn)關上村“熟羊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及其歷史延續(xù)背景。 白文科 攝
考察專家學者在岷縣維新“鐵城高廟”遺址合影白文科 攝
《絲綢之路》雜志社編委成員在麻子川鎮(zhèn)嶺峰烽燧遺址合影,從左起分別是杜永仁、黃兆宏、張國榮、馮玉雷、莫超等,此地背面屬于長江流域的隴南市宕昌縣屬轄,正面屬于黃河流域的定西市岷縣屬轄。
岷州五月,乍暖還寒。5月3日早晨8點半,伴隨著朝陽冉冉升起,考察隊登車出發(fā),沿洮河西岸順流而下,一路直奔岷縣最北端的鄉(xiāng)鎮(zhèn)——維新鎮(zhèn)。陽光明媚,梨花飄香,洮河兩岸春意正濃。透過車窗,遠處山頂上的古烽燧依稀可見,隨行專家學者熱烈討論著岷縣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身臨其境踏訪調查,對岷縣“西控青海、南通巴蜀、東去三秦”戰(zhàn)略地位有了更深刻的領悟。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教授莫超不無感慨地說:“岷縣地處地理、氣候、文化、民族幾大交錯帶上,自古陸路暢通四方,洮河流域土地肥沃,歷朝歷代商貿繁盛,注定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鐵城高廟”壕塹遺址位于維新鎮(zhèn)坪上村,距岷縣縣城約50公里。要看到壕塹遺址需從公路邊爬上一段山坡,來到半山腰處的一個臺地上??疾礻爢T早已忘卻了昨天爬山過坎的辛勞,一個個爭先恐后爬上山丘,山坡上油菜花隨風搖曳,花香撲鼻。田埂邊散落的磚瓦殘片隨處可見,越接近城墻殘跡,殘片越多。據(jù)《宋史·地理志》記載,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曾建立過少數(shù)民族政權“鐵城國”。考察隊來到古城的東北角上,最后的兩處殘垣斷壁前,三塊巨大青色石條依次擺開,殘缺的城墻遺跡歷經風雨侵蝕搖搖欲墜,一種歷史的蒼涼之感油然而生。隨行的岷縣博物館館長劉虎林撿到一枚銅錢和幾塊殘損瓦片,十分高興,準備帶回館里作為標本。
沿著山坡往上爬,一道綿延長五六公里的壕塹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道壕塹位于洮河南岸東西向的大山脊梁位置,陽光下格外顯眼??疾礻爮墓懦菤埓鎵w沿壕溝一路上行,臺地上的壕溝當?shù)厝艘呀浄N地,溝槽高約2米,寬約5米,從古城遺址一直通到了山頂。隨行專家一邊踏勘一邊分析判斷壕塹的形成年代和用途,對史書記載的“南戍五嶺,北筑長城,以備胡、越;塹山填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shù)千里”和“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展開了討論辨析,撥開層層歷史迷霧,讓那些久遠的車馬戰(zhàn)事漸漸浮現(xiàn)眼前。遙想當年金戈鐵馬,眺望古城山間壕塹,隨行的隴南市政協(xié)文化文史委副主任、文化學者焦紅原禁不住吟道:“岷縣的關梁上/殘存著些許的城墻/也有些壕塹/三四米寬,數(shù)米深/在臺地,在山坡/仿佛歷史在大地的摳痕/防御是種警覺/也是人的某些本能?!?/p>
中午返回縣城午餐,考察隊稍事休息便走進岷縣博物館,參觀岷縣出土的秦瓦、青銅戈、鏃等文物。下午三點前往麻子川鎮(zhèn)嶺峰村亭障遺址。嶺峰村地處黃河長江分水嶺上,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先天防御條件。其村南面山頭上有文昌帝君廟,廟址原為一高聳的烽燧,歷經千年風雨侵蝕已然坍塌,后當?shù)孛癖娊◤R供神,香火不斷。這里出土了大量秦代繩紋板瓦、筒瓦殘片,陶質為泥質紅陶、灰陶,少量內飾有麻點紋、粗布紋,并在距石碑基座近1.5米的地層橫向埋藏有大量秦漢瓦片??疾礻爜淼缴巾?,隨處可見秦瓦殘片散落在周圍農田里,風烈烈,天高云淡,腳下黃河長江兩條水系的重要支流疊藏河、岷江一東一北逶迤流淌,經過千百年的歲月蠶食,昔日的壕塹、烽燧、城址已是雜草叢生,蕭條凄清,不少地方已難見其身。僅調查所見也足以證明秦長城起首于岷縣、曾發(fā)揮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以及岷縣戰(zhàn)略地位之重要。
考察專家學者認真研判麻子川鎮(zhèn)嶺峰村烽燧遺址出土的秦漢瓦殘件年代。中間手拿一沓戰(zhàn)國秦瓦標本的為岷縣博物館劉虎林館長。 白文科 攝
考察隊全體在崆峒山最高烽燧處合影 白文科 攝
考察專家學者在麻子川鎮(zhèn)嶺峰烽燧遺址合影,此地背面屬于長江流域的隴南市宕昌縣屬轄,正面屬于黃河流域的定西市岷縣屬轄。
殘陽如血,群山如黛,下午六點半,考察隊圓滿完成了對岷縣秦長城遺址的實地考察,踏上了歸程,至賓館用餐已經是晚上快8點了,討論的興致依然很濃。
考察專家學者在駱駝山牌嘴遺址現(xiàn)場撿到秦漢板瓦殘件背面紋飾
考察專家學者在駱駝山牌嘴遺址現(xiàn)場撿到秦漢板瓦殘件里面紋飾,瓦寬26公分。
考察專家學者在麻子川嶺峰遺址現(xiàn)場撿到戰(zhàn)國板瓦殘件背面,紋飾已經全部剝落。
考察專家學者在麻子川嶺峰遺址現(xiàn)場撿到戰(zhàn)國板瓦殘件里面紋飾
考察專家學者在麻子川嶺峰遺址現(xiàn)場撿到戰(zhàn)國筒瓦殘件背面紋飾及尺寸
考察專家學者在麻子川嶺峰遺址現(xiàn)場撿到戰(zhàn)國筒瓦殘件里面紋飾
考察專家學者在駱駝山牌嘴遺址現(xiàn)場撿到戰(zhàn)國筒瓦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