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寧 麥日琨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給中華大地帶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在疫情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一方面,大多數小學生對疫情有恐懼心理,加上困于家中時間較長,部分學生表現出或焦慮,或消極低落的情緒狀態(tài);另一方面,開學延期,居家線上學習,使學生心理上感到極度不適與迷茫,導致生活上作息無規(guī)律、學習上態(tài)度懶散的現象普遍存在。作為班主任,筆者一直在積極思考有效解決特殊時期學生這些心理問題的策略,并在實踐中不斷探尋對學生進行相關心理干預的有效路徑。通過巧用事件,引領學生心理成長,關注需求,調優(yōu)學生學習狀態(tài),家校共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等途徑,有效引導班級學生走出迷茫,積極面對疫情下的生活與學習。
【關鍵詞】公共危機事件;小學生;心理干預;有效路徑
一起公共危機事件打亂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節(jié)奏,學生在不安和迷茫中度過了2020年的寒假。為了抗擊疫情,各地政府相繼采取了“延期開學”的舉措,與此同時,教育部也發(fā)出了“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家長復工,還未走出疫情恐懼的小學生,緊接著面對的是獨自居家學習,不少學生陷入了迷茫,作息生物鐘紊亂,難以進入學習狀態(tài)。如何通過有效途徑,采取有針對性策略對班級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以解決特殊時期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呢?
一、巧用事件,引領學生心理成長
學生目前的心理問題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產生的,我們可以巧妙地運用疫情事件本身,引導學生主動認識、了解病毒,引領學生關注疫情動態(tài),積極思考,理性分析,從中汲取成長的精神能量,進而改善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引導正確認知,疏緩恐懼心理
此次公共危機事件的主角是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人類對它可謂知之甚少,充滿未知的事物,更容易讓人產生恐懼心理。而小學生心理內部的穩(wěn)定性較差,在應激狀態(tài)下產生消極情緒也很正常。如何運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輔導知識,努力引導學生走出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呢?
1.情緒渲泄。心健課堂上,班主任拋出“新冠病毒感染了這么多人,奪去了包括一些醫(yī)務工作者在內的那么多人的生命,對于這種病毒和此次疫情你感到害怕么?請談一談你的感受。”這樣一個話題,引發(fā)了班群里學生的爭相傾訴,在學生傾訴的過程中,教師不進行點評,在聽到個別學生的感受產生共鳴時,適時傾訴自己的害怕與擔憂。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傾訴使得傾訴個體本身的恐懼情緒得到一定的釋放,而傾聽者則感受到:原來不止是其他同學,連老師也跟我一樣對疫情感到害怕,這種被認同感也有利于排解負面情緒。
2.正確認知。只有當我們對某種事物有了正確的認知,才會減輕我們對該事物的恐懼感。在全媒體背景下,有關新冠病毒及疫情的信息充斥著學生的疫期生活,大量信息的沖擊,導致小學生對新冠病毒及疫情的認知處于碎片化、雜亂無章的狀態(tài),這樣的認知反而會強化學生的焦慮情緒。班主任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準備材料,組織學生統(tǒng)一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以直播的方式開展學習,動畫視頻的生動呈現,教師的系統(tǒng)講解,引導學生有序地了解了什么是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怎么傳播的,感染癥狀是什么,如何進行自我防護這幾方面的內容。學生認識了新冠病毒,知道按指引做好科學防護就可以保護自己,焦慮情緒得到舒緩。
(二)探討價值事件,汲取成長能量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國人的無疑是一場災難,但經歷災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場戰(zhàn)役。國家和各級政府在應對疫情中體現的是責任與擔當;科學家們爭分奪秒地研究這人類未知的病毒,尋求攻克它的辦法,這是知識的力量;奔赴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用汗水甚至是生命詮釋了什么是英雄;無數的授鄂物資,身體力行的志愿者告訴我們什么是愛和奉獻;十幾億民眾聽指揮宅在家里,筑起的不僅是防疫長城,更是萬眾一心的精神長城。當然,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鏡,傷害野生動物問題,造謠傳謠問題,售賣不合格防疫物品問題等等。在這起公共危機事件背景下出現的先進人物、優(yōu)秀事跡,甚至是一些負面事件,班主任都可以進行梳理、加以利用,引導學生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從事件中汲取成長所需的精神能量。
基于以上認識與思考,班主任設計了線上交流系列活動,主題包括“吐槽我的疫期生活!”“你所了解的疫情重災區(qū)人們的生活現狀?”“新冠病毒疫情爆發(fā),罪魁禍首是野生動物嗎?”“疫情之下,哪一個畫面深深感動了你?”“我為心中的英雄寫一首小詩?!泵恳淮位顒又埃處熃o學生預留收集材料、進行個人思考的時間,到了開展交流活動的時候,學生才能做到自信地、有理有據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交流的主題設計的角度不同,主題之間在設計上還考慮到關聯(lián)作用。比如,在第一個交流活動中同學們暢所欲言,把疫期生活各種困擾與不適描述得真實可感:透過防盜網看藍天白云,感覺自己像籠中小鳥;疫期飲食單調,沒胃口;生日沒有禮物,沒有慶祝,連蛋糕都吃不上;不能出門找朋友玩,感到特別無聊……這樣的吐槽,從心理干預的角度來說就是“情緒渲泄”。第二個交流活動,活動前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了許多關于武漢人民生活現狀的資料,在交流分享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武漢人民除了有跟自己一樣的困擾之外,由于處于疫情重災區(qū),不論是否已被感染,他們還要時時刻刻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擔憂。教師適時點撥,學生很快明白:與生命安全相比,自己眼前的困擾與不適又算得了什么呢?這兩次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負面情緒自我覺察、主動調適的過程。
二、關注需求,調優(yōu)學生學習狀態(tài)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小學生剛剛熬過了一個特別的寒假,緊接就要面對“延期開學”,并迅速進入“停課不停學”的居家線上學習。小學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較為薄弱,且家長復工,多數學生的居家學習處于無人監(jiān)管狀態(tài),學生表現為:從心理上覺得生活無聊,又不愿意從行動上走出假期的懶散狀態(tài),投入學習去充實自我。正如有學生說的那樣:“想要學習呀,可是窩在沙發(fā)上打游戲、看劇做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動,好不容易拿起書本,打開學習視頻,卻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學習。”這也是居家學習背景下學生較為普遍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情形下,作為班級主心骨的班主任應積極應對,找準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心理引導和行為指導。
(一)營造氛圍,帶入狀態(tài)
在小學生的認知中,學習就是在班級教室里上課,有同學陪伴,有老師督促,有快樂的課間……而“家”給人的環(huán)境暗示是“這是一個休閑、放松的地方。”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會模糊學習和生活的界限。不論從軟環(huán)境還是硬環(huán)境來講,居家學習的環(huán)境都遠不及學校學習的環(huán)境,這也是學生難以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為學生營造一個類似學校學習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
1.注重儀式感
儀式感能帶給人信念以及歸屬感。我們考慮盡可能讓居家學習的儀式趨同于在校學習,例如:引導學生制定個人計劃,計劃中的起床時間、早讀時間、睡覺時間、線上學習、課外閱讀時長這幾項約定統(tǒng)一。對學生儀容儀表做出了明確要求,逢周一升國旗儀式和周五中隊會,學生也按規(guī)定穿校服,佩戴紅領巾線上參加活動。在家里劃出學習專用區(qū)域,每日學習前先清理書桌上的無關物品,接著整理著裝,不穿睡衣上課。保留師生課前的相互問候,課后相互致謝的儀式等等。每天和老師、同學一起做兩次眼操。這些儀式行為操作起來并不困難,卻實實在在地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從而產生心理暗示:我是個小學生,應該以小學生應有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學習中去。
2.增加互動體驗
有他人在場能促進個體的行為能力或水平,這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社會促進效應,也是一種集體效應。我們因應小學生喜歡互動式、合作式學習,希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老師和同伴關注的心理特點,營造好同伴促進、師長促進的學習軟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比如,線上主科學習我們盡量用教師直播代替視頻播放,熟悉的語調和模樣更容易把學生帶入學習的狀態(tài),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的展示與教師的表揚產生的“鯰魚效應”,更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又比如,即使是居家學習背景下,也鼓勵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借助通訊工具,一起探討解決學習問題,共同完成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營造同伴促進的良好環(huán)境。再比如,班會、隊會、道法課等課創(chuàng)設條件、設計有意義的話題,用好班群語音功能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交流,經常性的討論和分享有利于讓學生產生“我們在一起,我們大家都在學習?!钡男睦須w屬感與認同感。
(二)任務驅動,調優(yōu)狀態(tài)
任務驅動學習是教師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導向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長時間居家學習的背景下,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學習,對于自我管控能力不足的小學生來說非常適合。任務布置不應是隨意的、盲目的,能否將外驅力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關鍵還在于任務的設計。
1.目標具體化
給學生設定的任務目標如果過于籠統(tǒng),會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所以目標的設計必須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我們布置學生閱讀《俗世奇人》這本書,設定的時間目標是一星期,閱讀任務分項完成。首先,教師進行了整本書導讀;然后學生自主閱讀,任務是每天制作2-3個書中人物的人物名片;接著是一次課堂學習——學做思維導圖;成果目標是根據前期制作的人物名片,獨立制作一份以書中人物為線索的整本書閱讀思維導圖,并在班內交流閱讀收獲。閱讀的目標分層設計,每一個細化的任務目標的達成都是成果目標達成的基礎,學生學習的過程自始至終都有明確的方向感。成果目標的達成讓學生更有成就感,成就感增強求知欲,這樣就逐步形成一個學生主動求知的良性循環(huán)過程。
2.形式多樣化
在疫情和居家學習雙重背景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結合學生實際開發(fā)新的資源,有效進行學科融合,設計出形式多樣的、學生易于接受并樂于完成的學習任務。任務布置的設定應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習效率為目標。任務的設定遵循“輕負擔重質量”的理念,走出枯燥乏味的題海,走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誤區(qū),這些新穎的、形式多樣的學習任務吸引著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協(xié)作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高,還增強了創(chuàng)新意識。
三、家校共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學生的成長從來都離不開家校共育,在這個“特殊時期”,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學習督促光靠學校和教師的力量遠遠不夠,更需要借助家長的力量。在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缺少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做支撐的前提下,在疫情的應激之中家長的心態(tài)未必擺正的現狀下,班主任只有利用所學專業(yè)知識,進行必要的溝通,對家庭教育進行相應的指引和輔助,才能達成家校攜手促進疫期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目標。
處于疫期,學生與家長長時間的相處,自我空間被壓縮、距離感消失,再加上生活方式相對單調,很容易導致親子矛盾的產生。但是,換個角度,如果班主任能引導學生和家長用好這些相處機會,化不利為有利,疫期居家期間同樣可以增親子感情。比如,班主任可以提供一些居家親子活動項目,如,跟媽媽學做一道拿手菜,套圈猜謎有獎活動,教爸媽做我們的學校自編操,親子同讀一本書、同看一部電影……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與家長一起進行有趣的活動。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開發(fā)一些適合居家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新游戲、新活動,班主任再通過班級微信群進行推廣。親子活動中家長展現的是積極向上的一面,無形中給學生樹立了榜樣,同時也給學生營造出和諧溫暖的成長環(huán)境,帶來安全感與幸福感,這些情感能量可以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面對公共危機事件對學生心理造成的不良影響,班主任有責任也有義務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有計劃、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和行為引導。以上幾條路徑,是一線班主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機事件中,對本班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實踐路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然,任何心理問題的解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反復實踐,不斷反思、改進,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洛克倫.不同理論視角下的危機心理干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2]龐向前.兒童情緒心理學[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