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健康知識多滲透
意圖:體育課堂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教師應充分利用每一節(jié)課,多滲透、巧呈現(xiàn),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方法: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或由于惡劣天氣無法在室外進行的室內(nèi)課,都可進行健康知識的傳授。如第一堂課必須把運動著裝、生病期間的鍛煉要求、運動的好處和注意事項等健康知識講清。其他室內(nèi)課可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結(jié)合項目特點,將健康知識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給學生。而室外課要針對突發(fā)情況進行一些健康知識的復學鞏固,達到融會貫通。
第二段:熱身放松保身體
意圖:熱身和放松活動是運動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不但能保護學生的身體,還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方法:教師示范帶領,針對細節(jié)增加講解,讓學生明白熱身、放松活動的目的和好處。熱身不但能預熱身體,提高運動成績,還能避免一些運動損傷。針對特殊內(nèi)容,還要進行專項熱身拉伸,如滾翻類項目需活動好頸、背部,投擲類項目需活動好頸、肩部。放松不但要全身心地放松,還要有針對性地放松,如跳躍類項目需注意下肢的放松,投擲類項目需注意上肢、肩帶的放松。
第三段:技術技能促成長
意圖:技術的學習是提升身體素質(zhì)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進行這些特定項目的練習,而不是簡單地跑步或做游戲等。這不但能提升自身健康水平,還能減輕損傷,使學生從心理上重視,用行動去體驗運動,最終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方法:教師利用項目特點巧妙引導,如立定跳遠能簡單有效地評估和提高學生的下肢力量;滾翻項目能鍛煉身體的柔韌和協(xié)調(diào)性,還能在無意摔倒時,進行自我保護,降低受傷程度。學習技術時也應注意安全隱患,避免錯誤方式損害身體健康。如跑完400m,知道逐漸慢跑降低強度,緩解運動疲勞;跳躍落地時,知道屈膝緩沖,避免關節(jié)損傷,這些都需要學生正確處理,以提高健康意識,促進健康成長。
第四段:突發(fā)事件巧利用
意圖:課堂中的突發(fā)事件是難以避免的,在出現(xiàn)運動損傷、不良行為時,要及時處理、總結(jié)、教育,讓學生明白正確做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利用好每一次突發(fā)事件,能有效促進健康教育的實施。
方法:教師傳授正確的應急處理方法,如運動中扭傷,首先要學會檢查與處理,然后了解原因避免再次發(fā)生。針對不良行為,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在比賽中,為了獲勝,出現(xiàn)推搡、辱罵、打架等現(xiàn)象,教師要觀察到位,發(fā)現(xiàn)問題時應及時制止,引導學生控制好情緒,使比賽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
第五段:情感體驗要豐富
意圖:當前社會的用戶體驗越來越重要,學生的課堂體驗同樣不能忽視。情感體驗訓練有助于學生調(diào)節(jié)情緒,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方法:教師要以飽滿的激情活躍課堂氣氛,設計有針對性的體驗活動。如借助分組接力,不斷調(diào)整隊員組合,讓學生體驗成功與失敗的感覺,有助于其正確看待比賽輸贏。有了這些形式的體驗,學生會懂得更多,有助于其身心健康成長。
第六段:品質(zhì)提升促健康
意圖:體育鍛煉能賦予學生諸多良好品質(zhì)。在練習中采取多種形式的體育鍛煉,能使學生有效提升各項品質(zhì),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進而健康地生活。
方法:利用耐久跑培養(yǎng)不畏艱苦的品質(zhì)。在鍛煉中鼓勵學生在最累時不輕言放棄,來詮釋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學生體驗遇到艱難困苦再堅持一下的美好。利用比賽提升團結(jié)合作的品質(zhì)。如球類運動的2打1、3打2練習,這樣的以多打少,可以讓學生知道隊友的作用以及團結(jié)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多種形式的刺激培養(yǎng),幫助學生提升良好品質(zhì),從而在生活中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可以正確面對挫折、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第七段:生活素材為我用
意圖:素材來源于生活,如小樹成長的感悟、鐘南山爺爺?shù)氖论E等,都可以作為課堂的教材。通過這些素材能更好地讓學生學會接受、改變,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強化健康意識。
方法:如學生站姿不正確時,就可利用小樹成長的歷程進行教育。小樹苗彎曲,如果有人幫它扶正并搭好架子,它就會筆直茁壯成長。相反如果不管不問,那它可能就不會長成棟梁之材。而教師就是幫助學生茁壯成長的人,以此教育學生要認真聽講和完成動作,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新冠肺炎疫情中抵抗力弱的人容易受到侵害,呼吁向鐘南山爺爺學習,進行適宜的鍛煉,合理膳食,規(guī)律作息,讓自己擁有強大的免疫力來對抗疾病。
第八段:家校聯(lián)手成習慣
意圖:學生的自控力往往是脆弱的,家校聯(lián)手可以讓他們的自律持續(xù)升溫。在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多方刺激下,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促使其養(yǎng)成健康的習慣,塑造健康的體魄。
方法:教師開展好課堂教學,及時和家長溝通學生的在校情況,教師和家長一起充分利用學校組織的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如籃球小明星、跳繩小達人、跑步小健將等,讓家長體驗到陪伴孩子鍛煉的好處和重要性,使其樂于進行親子運動,即使不能陪練也要行使自己的監(jiān)護權(quán)利。
——姜洪良(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文峰小學,264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