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_張俊
張俊: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副教授、南京市鶴琴幼兒園園長
“全兒童 大課程 活教育”和鶴琴幼兒園的理念完全吻合。我覺得活教育不僅是某個幼兒園的特色,它代表的是幼兒教育中一些本質(zhì)的或核心的價值追求。我們理想中幼兒園的模樣,其實是一所沒有特色的、真實的、“活”的幼兒園。它是有生命力的,它靠的是老師和教育,而不是某一個園長。
參訪過我們幼兒園的老師會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遠沒有想象中精致,甚至很普通。老師也大多是新手教師,在這些老師身上,可能會看到一些問題,我們不回避,這些都是真實的問題。但我們也有真實的思考和成長。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真實地面對孩子和自己的內(nèi)心。
邱老師曾給我們這樣的評語:“一個最不像園長的園長,帶了一群最不像老師的老師,教著一群最像孩子的孩子?!?/p>
我覺得孩子能夠在幼兒園里像孩子一樣生長,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理想教育的模樣。什么叫全兒童?就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身心健康的人。
兒童是活的,他天生具有主動發(fā)展的活力;課程是活的,它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而南京鶴琴幼兒園的活教育之路,就是從培養(yǎng)“活教師”開始。
剛從學校走出來的新老師到了實踐中,發(fā)現(xiàn)所學的東西都沒有用,要用的都沒學過。最糟糕的是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究竟能不能當好幼兒園老師。后來,我想明白了。其實理論是一回事,實踐是另一個模式。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而學校里給他們的理論素養(yǎng),就像緩釋膠囊,會慢慢釋放它的影響力。
一日生活皆課程,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興趣、問題?;诤⒆拥呐d趣支持他們進一步思考、探索、行動。這不就是課程嗎?教育就在老師和孩子的共同生活中。當時虞永平老師對我們說:“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直到今天,我們?nèi)园堰@兩句話作為努力方向。
我從沒做過園長,也沒學過管理學,我對管理就一點樸素理論:你希望老師怎樣對待孩子,你就應該怎樣對待老師。我們希望老師能讓孩子自主探索,對孩子要靜待花開。那我們對老師怎么可以著急,為什么不讓老師去探索、去嘗試、去經(jīng)歷失???老師在反思、在發(fā)現(xiàn),這不就是成長。
新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從哪里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今,職業(yè)倦怠感呈現(xiàn)低齡化的發(fā)展趨勢,消磨新老師對人、對職業(yè)、對專業(yè)的熱情,其實是最可怕的事。三年了,我隱隱約約看到答案,也從我們老師的狀態(tài)中,感受到了這個答案是什么。其實就兩件事情,減負和賦能。
作為園長,我給自己一條底線,我并不是不折騰老師,但我要讓老師知道,折騰他們的每件事,最終都要能看到孩子的成長,或是自己的專業(yè)成長。比如環(huán)創(chuàng),我們幼兒園墻上更多是孩子的東西,而不是老師加工、裝飾的痕跡。這就是減。減負的另一面是賦能,激勵教師自主成長。比如,幼兒園公眾號,我要求他們要有自己的思考。最近,我們推送了一篇大班親子運動會的文章,隔了一星期才推出,但沒關(guān)系。在那個星期,整個大班教研組都在反復討論。從前面的討論、籌備到展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滲透著老師對課程的思考。我經(jīng)常和老師說,哪怕你像蝸牛一樣向前爬,只要你方向是對的,都沒關(guān)系,我們有一輩子去發(fā)展專業(yè)。在我們幼兒園有兩句話,“你做,你說了算”“不問對錯,只問思考”,這就是老師的專業(yè)自主權(quán)。
孩子給予我們成長向前的力量,啟迪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幼兒園老師得到的最大回報。我們對孩子好奇,為孩子成長中種種現(xiàn)象感動、驚訝。好的教育不僅滋養(yǎng)孩子,也在滋養(yǎng)老師。讓每個人看見自己的未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力量、實現(xiàn)自己的成長。
講完了活教師,現(xiàn)在來講如何培養(yǎng)活兒童。陳鶴琴先生有一句話:“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痹谖覀冇變簣@有這樣一句話:老師思想要在孩子的前面,行動要在孩子的后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學習者。
兒童,才是課程的緣起。所有的教育活動從兒童的興趣、問題、經(jīng)驗出發(fā),這就是培養(yǎng)活的兒童?;畹膬和约簳?、會做,愿意去嘗試,不怕失敗。在我們幼兒園里,我們非常強調(diào)尊重兒童的自發(fā)活動、自主選擇、個別差異。
有老師說,我們幼兒園小朋友很自由,包括我們家長也會有一些誤解。其實自由和限制永遠是相輔相成的。在我們幼兒園有兩句話,一是自主通向民主,二是自律通向自由。比如,大班孩子進行“中國娃”的主題,中國有很多特色,可是我們只能研究三樣。中國戲劇、中國建筑、中國美食……大家一起投票選出三樣。這就是所謂的自主通向民主,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展示、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自主的基礎上,通過民主達成共識。
怎樣才能夠讓孩子意識到,我們的自由是靠每個人遵守最基本的規(guī)則才達到的。其實兒童的成長,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里,就是不斷被社會規(guī)范所塑造,但又不斷得到社會歸屬感的過程。
一開始,我們把課程的權(quán)利放給老師。教什么內(nèi)容,開展什么主題,主題怎么開展,都是班上老師說了算。我們主要抓課程的觀念,一是大課程觀,一是彈性課程觀。
彈性課程讓我們看到濃濃的煙火氣,和孩子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對孩子來說,他在幼兒園里,三年的春天是一樣的嗎?小班孩子找春天,是籠統(tǒng)的感知和體驗。中班孩子找春天,知道春天是一段日子,就是開花了、小草發(fā)芽。有一個小朋友,他畫的小草都是從下往上的,很有筆鋒,下面粗,上面細。老師問他為什么,小朋友說小草就是從下面往上面長出來的,上面是尖尖的。他們看到了變化和生長。到大班,老師會放半面墻的氣溫觀測表,孩子去觀測每天溫度的變化。這些經(jīng)驗是孩子一年又一年的積累,伴隨著認知水平和概括水平的提高。
幼兒園經(jīng)常做“我愛我家”“我是中國娃”等主題,你能說這些不重要?孩子不就是從家庭這樣最小的社會組織,逐漸認識我們的鄰居、社區(qū)、城市、家鄉(xiāng),最后形成國家認同。關(guān)注兒童生活環(huán)境、生命成長相關(guān)的“大主題”,也要關(guān)注兒童日常生活引發(fā)的“小主題”。
我們能賦予幼兒生長的力量,也能從幼兒身上得到滿滿的“元氣”?;罱逃拿孛芫驮谟谖覀冋嬲P(guān)注孩子的生活、關(guān)注老師的生活,并且讓老師和孩子共同生活、成長,共同解讀生命的意義。最后,真心希望每位幼兒園老師好好工作,因為這能夠讓你擁有幸福的生活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