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向盈盈 冒才英
摘要 目的:調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線醫(yī)護人員睡眠狀況。方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采用失眠嚴重指數量表(ISI)電子問卷調查了昆明市屬9家醫(yī)院臨床一線醫(yī)護人員514例。結果:無臨床意義失眠者313例(60.9%),亞臨床失眠139例(27%),臨床失眠中度53例(10.3%),臨床失眠重度9例(1.8%)。結論:39.1%的一線醫(yī)護人員在此次疫情中睡眠受到影響。有必要對一線醫(yī)護人員的失眠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措施,促進、改善新冠肺炎期間一線醫(y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以保證其臨床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新冠肺炎;醫(yī)護人員;睡眠狀況;失眠嚴重指數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leep status of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during the epidemic of COVID-19.Methods:During the outbreak of COVID-19,514 clinical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from 9 hospitals in Kunming were investigated with Insomnia Severity Index scale(ISI).Results:There were 313 cases(60.9%)of insomnia with no clinical significance(<7 points),139 cases(27%)of subclinical insomnia(8-14 points),53 cases(10.3%)of moderate clinical insomnia(15-21 points),and 9 cases(1.8%)of severe clinical insomnia(≥22 points).Conclusion:Nearly 39.1% of the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were suffered from insomnia during this period.It is necessary to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during the period of COVID-19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ir clinical work.
Keywords COVID-19;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Sleep status; ISI
中圖分類號:R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5.002
繼非典(SARS)之后,人類再次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侵襲。在疫情救治與預防中,特別是暴露在疫情中的一線醫(yī)護人員,屬高風險、高強度及高度責任心的一類人群[1]。一線醫(yī)護人員在抗疫的嚴峻形勢下面臨沉重的一線救治工作,夜以繼日的奮戰(zhàn),導致許多一線工作人員出現睡眠相關問題,對救治工作產生不利影響。為了解昆明市臨床一線醫(yī)務工作者疫情期間睡眠狀況,本次調查對昆明市直屬9所醫(yī)院臨床一線工作的550名醫(yī)護人員進行了睡眠狀況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20年2月6日至2020年3月6日在昆明市延安醫(yī)院、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昆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昆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昆明市婦幼保健院、昆明市傳染病醫(yī)院、昆明市精神病醫(yī)院、昆明市兒童醫(yī)院、昆明市中醫(yī)院9家醫(yī)院中隨機抽取550名臨床一線工作的醫(yī)護人員,排除問卷填寫不合格者,收回有效問卷514份,其中男64名,女4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工具 為避免交叉感染,本次所有調查均采用電子問卷形式進行,由調查小組在問卷星平臺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其中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態(tài)、學歷、工作單位、工作年限、科室、職稱等。對睡眠狀況的調查工具選用失眠嚴重指數量表(ISI),該量表包括7個自評項目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早醒、對睡眠的滿意度、對日間功能的影響、對生命質量的影響及對睡眠的焦慮和煩憂,按照0~4分的5級評分。總分在0~28分之間,其中0~7分為無臨床意義的失眠;8~14分為亞臨床失眠;15~21分為中度臨床失眠;總分≥22分為重度臨床失眠[2-3]。
1.2.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將設計好的調查條目錄入問卷星平臺,設置統一的指導語及問卷填寫要求,通過微信平臺發(fā)送問卷,醫(yī)護人員在手機上填寫問卷提交后自動錄入系統。最大程度減少了人與人接觸,減少了紙質問卷可能帶來的新冠肺炎傳染及交叉感染,以保證此調查問卷健康有序的完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2 結果
2.1 ISI評分的基本情況 本調查ISI評分在0~28分之間,平均(6.91±5.48)分。514例一線醫(yī)務人員的睡眠狀態(tài),按嚴重程度依次為無臨床意義失眠占60.9%,亞臨床失眠占27%,臨床失眠(中度)占10.3%,臨床失眠(重度)占1.8%。見表1。
2.2 不同性別、各年齡段ISI評分比較 一線醫(yī)務人員不同性別在面對疫情工作中,女性醫(yī)務人員的ISI總評分(6.92±5.80)與男性醫(yī)務人員的ISI總評分(5.00±5.56)比較,t=-2.49,P=0.01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女性醫(yī)務工作人員的睡眠情況較男性差。參與調查人員按年齡與職稱相關性,18~30歲、31~40歲及41歲以上3組組間評分比較,31~40歲睡眠影響較其他2個年齡組高,F=4.272,P=0.01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職稱ISI評分比較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一線醫(yī)務人員,在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3組人員中比較,F=4.272,P=0.01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學歷越低睡眠狀態(tài)影響程度越高,學歷越高則睡眠狀態(tài)受影響程度越輕。無職稱組、初級職稱組、中級職稱組、副高及以上職稱組組間評分比較,F=4.190,P=0.00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級職稱睡眠狀態(tài)評分影響最高。見表3。
3 討論
睡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理現象。人在緊張的工作之后,無論體力還是腦力,都處于高度疲勞狀態(tài)。此時,就需要通過睡眠使身體的疲勞狀態(tài)得以恢復。如果睡眠不足,則出現記憶力減退,反應變慢,次日疲勞感加重,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不佳。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對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會增加生命危險的發(fā)生率[5-6]。本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疫情高峰期間514例一線醫(yī)務人員中39.1%出現了失眠情況。也就是說大約每3個醫(yī)護人員中就有一人存在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早醒的臨床癥狀以及對睡眠的滿意度、日間功能和生命質量的影響、對睡眠的焦慮和煩憂7個條目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這可能與下面幾種因素有關:a.被調查的一線醫(yī)護人員,在疫情高峰期由于工作繁多、人員急性短缺、必須長時間工作、持續(xù)睡眠剝奪、緊張疲勞狀態(tài)又不得進入睡眠而產生睡眠不足,長時間如此,造成睡眠節(jié)律改變;b.個體睡眠受影響的程度因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的不同而表現的不一樣。本調查中女性睡眠受影響的程度高于男性;c.睡眠環(huán)境改變,因抗疫期間醫(yī)護短缺,經常加班并群居性值班室環(huán)境,對睡眠也有影響;d.在疫情高峰期,擔心被感染的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也影響睡眠,研究報道失眠是焦慮障礙患者最常見的睡眠問題,焦慮障礙患者睡眠質量顯著下降[7-8]。本研究還發(fā)現一線醫(yī)護人員的睡眠嚴重程度存在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同時也存在男女性別的差異,其中女性(大多為護士,有少部分的醫(yī)師)較男性(基本為醫(yī)師)的ISI評分高,這與護士平均每天直接接觸患者的總次數和總時間較醫(yī)生多,受感染幾率相對增加是相符的。此外護士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有創(chuàng)操作不斷增多及執(zhí)行操作流程時不夠規(guī)范,工作人員不足造成工作量大,護士自我防護意識淡薄[8],上述原因使護士擔心自己受感染程度加重,產生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也較醫(yī)生嚴重,失眠的嚴重程度也較醫(yī)生高。從職稱來看,低級別職稱組得分較高級別職稱組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疫情期間,認知水平的不同,面對的壓力也不同,因此帶來的心理生理健康及睡眠損害程度也不同。
疫情期間一線醫(yī)護人員因疫情影響導致的睡眠問題,會影響抗疫戰(zhàn)斗力,需要及時對睡眠及心理問題采取干預措施,保證良好的睡眠及對自我心理、外界環(huán)境等的認知,以便于醫(yī)護工作者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同時醫(yī)護人員應注意自身睡眠狀態(tài)監(jiān)察,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iton.Statement on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2005)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EB/OL].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30-01-2020-statement-on-the-second-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outbreak-of-novel-coronavirus-(2019-ncov).2020-03-16/2020-05-22.
[2]李恩澤.失眠嚴重指數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C].中國睡眠研究會.中國睡眠研究會第十屆全國學術年會匯編.中國睡眠研究會:中國睡眠研究會,2018:630.
[3]趙忠新.睡眠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10:79.
[4]胡明俠,戴煌,朱愛華,等.軍隊陸軍人員睡眠疾病調查分析[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9,6(9):1188-1191.
[5]趙忠新.臨床睡眠障礙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3:1-472.
[6]慈書平,張希龍,楊宇,等.睡眠與睡眠疾病[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5:1-314.
[7]Khurshid KA.Comorbid insomnia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An up-date[J].Innovations in Clinical Neuroence,2018,15(3-4):28-32.
[8]Riemann D.Sleeping mental disorders,ageing and memory,insomnia,external factors on sleep and basicresearch[J].J sleep Res,2017,26(3):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