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迷惑會錯亂方向,大的迷惑會錯亂本性。
自三代以后,天下沒有不用外物來錯亂本性的。
小人犧牲自己來求利;
士人犧牲自己來求名;
大夫犧牲自己來為國家;
圣人則犧牲自己來為天下。
這幾種人,事業(yè)不同,名號各異,但是傷害本性、犧牲自己是一樣的,都是迷惑。
(張秋偉摘自現(xiàn)代出版社《自然簫聲的微笑:<莊子>解密》一書)
齊白石小品極簡,其美甚矣。
黃賓虹山水極繁,其美甚矣。
劉禹錫《陋室銘》、王安石《讀孟嘗君傳》,皆寥寥數(shù)語,千古不衰?!都t樓夢》百萬余言,風靡宇內(nèi)。
惲南田曰:“如于越之六千君子,田橫之五百人,東漢之顧廚俊及,豈厭其多?如披裘公,人不知其姓名,夷叔獨行西山,維摩詰臥毗耶,惟設一榻,豈厭其少?雙鳧、乘雁之集河濱,不可以筆墨繁簡論也。”
方薰云:“李(成)、范(寬)筆墨稠密,王(洽)、米(芾)筆墨疏落,各極其趣,不以多寡論也。畫法之妙,人各意會而造其境,故無定法也。”
(林冬冬摘自中國青年出版社《悔晚齋臆語》一書)
納蘭性德說:人必有好奇追險、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謝詩;人必有北窗高臥、不肯折腰鄉(xiāng)里小兒之意,而后有陶詩;人必有流離道路、每飯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詩;人必有放浪江湖、騎鯨捉月之氣,而后有李詩。此意為,獨特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獨特的個性,再產(chǎn)生獨特的藝術(shù)。
(小 林摘自豆瓣網(wǎng))
“多聞數(shù)窮”,語出《老子》:“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逼湟馐?,聞之太多,反而不通,不如保持適中。
帛本作“多聞數(shù)窮”,通行本則作“多言數(shù)窮”。不管多聞,還是多言,反正老子是不贊同這個“多”的,哪怕聽的都是好話,聽得太多反而令人無所適從;哪怕說的都是好言,也不免言多必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年輕時是心向往之的,覺得書讀得越多就越有學問,文章也一定寫得越好。翻了幾十年的書,如今我卻不大相信讀萬卷書了,世上那么多的爛書,讀得越多,見識和趣味也會跟著越來越爛。便是好書,也是泛讀十本,不如細讀一本,比如花個一兩年時間,就單抱著這一部《老子》讀,讀熟讀透,咬嚼尋味,得它多少好處,一生受用不盡。
(池塘柳摘自《今晚報》2020年5月25日)
沈陽故宮最有意思的遺跡,是宮內(nèi)一塊巨大的石頭,叫“十面石”。坊間有句話:“未見十面石,等于未見過世面?!边@其中有兩重意義。其一,“十面石”是價值連城、很少見的歷史文物,石頭四周有八個同等面積的面,都有碑文,另朝天俯地上下各一面,是為十面。沒有機會看過這塊石,等于“大鄉(xiāng)里”。另一重意義卻很有哲理,意思是,做人未能對世情事理作面面觀,便是看不全、看不透,就不可妄言自己見過世面。精彩之處更在于永遠沒有人可以看足十面,因為最底下的一面貼在地上。可見做人處事必有思慮不周之處,別以為八面玲瓏就已足夠。
(郭旺啟摘自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明天會更好》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