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峰
《木棉花開》是《廣州文藝》雜志2008年第4期發(fā)表的一篇報告文學。這篇描寫任仲夷在廣東改革開放歷程的文章一經(jīng)面世,便迅速紅遍大江南北。全國各大媒體出人意料地出現(xiàn)了一股自發(fā)的宣傳熱潮。除了上千家報刊轉載外,還先后獲得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2009年8月)、“新中國六十年優(yōu)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2009年12月)。那一年,《木棉花開》作者李春雷一炮而紅,任仲夷的名字再次紅遍大江南北。
一
作為當時的《廣州文藝》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我至今仍為這篇作品能夠在我們《廣州文藝》首發(fā)而感到自豪。其實,當時發(fā)表這篇作品之時,我們除了興奮,還有一些忐忑不安。
作者李春雷在《木棉花開》的開頭透露了一點采寫這篇作品的緣起。當時的情景我還回憶得起來。那是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在廣州舉辦的一次“中國作家聚焦廣豐汽車”的采風活動,我和春雷是作為被邀作者參加了這次采風。2007年9月16日下午,各地作家紛紛來到廣州天河嘉逸國際酒店報到。
那天晚上,我們《廣州文藝》作為“地陪”在附近的炳勝私廚宴請先期到會的作家們,其中有陳歆耕、黃傳會、陳道闊、張俊南、田永昌、李春雷、楊守松、何錦新等,時任《廣州文藝》雜志社副主編鮑十、編輯室主任朱繼紅陪同。我們《廣州文藝》之所以作“地陪”,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乘機向名作家們約約稿。在吃飯中大家自然聊到了廣東的改革開放形勢,我提出這是一片報告文學的富礦時,談到了廣東改革開放先行者任仲夷,并提出任仲夷的歷史地位。可惜廣東卻沒有人寫?大家議論紛紛,便商議出了寫任仲夷報告文學的策劃。
在這次聚餐中,我和李春雷是第一次見面。他給我的印象很好,清秀謙和略顯靦腆,瘦削文弱激情洋溢。在春雷兄和其他作家一致推薦下,我們在餐桌上當場敲定了邀請李春雷為《廣州文藝》雜志社采寫任仲夷報告文學的任務。
后來,甚至包括現(xiàn)在,一直有很多人問我,廣東作家那么多,為什么不叫他們寫?我的回答是:“當時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只想找一位能把任仲夷寫好的作家來寫。”
其實,任仲夷只是我們《廣州文藝》擬定的改革開放人物系列中的首篇。為了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們原來醞釀過一個宏大的出版計劃,想在《廣州文藝》連續(xù)推出十位改革開放中任省委書記的人物。書名也已經(jīng)取好,就叫《省委第一書記》,可惜這一宏偉的計劃由于經(jīng)費問題而未能實現(xiàn)。在這個計劃中,《木棉花開》是一個美麗的開頭,也是一個美麗的結束。
二
李春雷10月份就來廣州采訪,住在廣州市越秀區(qū)的合群賓館。他來后,我們組織他與任仲夷夫人王玄、其次子任克寧一起在廣州大道的冰花酒店吃飯。這次聚會由時任廣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孫戈牽頭。孫戈是哈爾濱人,與任仲夷私交很好,正在創(chuàng)作任仲夷的畫像。李春雷做采訪虛心、認真、細致,給王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任克寧態(tài)度好像不是太積極。也可能是寫任仲夷的書太多了,他已習以為常,但談起他父親來還是滔滔不絕的。
李春雷在廣州采訪了十多天,便回去埋頭寫作了。
這期間,李春雷打過一個電話來,說稿子寫好,但自己還要改,稿子要往后推推。我說可以,原準備春節(jié)發(fā)的稿子最后推到了4月份。
時任《廣州文藝》雜志社編輯室主任朱繼紅是李春雷稿件的責任編輯,她不但負責稿件的編輯,還負責全程陪同李春雷在廣州的采訪活動。李春雷在廣州采訪了2個星期,共采訪了10多位任仲夷的知情人員?!稄V州文藝》當時條件不是很好,只能提供保障采訪的基本條件,與那時作家采訪企業(yè)的條件相差巨大,但李春雷毫不介意。據(jù)朱繼紅回憶,李春雷在廣東期間的全部采訪費用,包括食宿只用了1萬多元。
大約是過完春節(jié)后,我們收到了李春雷發(fā)來的報告文學《木棉花開》??赐旮遄?,我們都認為很好,我讓朱繼紅先編輯。
這篇稿子李春雷基本是放開寫了。對于任仲夷“二進宮”和任仲夷與于光遠交往這兩件最敏感的內(nèi)容,我們經(jīng)過反復審讀,堅持保留了,當然也“磨”了一“磨”。最后定稿時,我、鮑十、朱繼紅三人一起過一遍,主要是把個別“骨刺”再“磨一磨”,增加一些“肉感”(其實骨頭還在)。磨得最多的是,稿子中渉及黨中央、國務院的具體部門,全部改成“有關部門”或“有關單位”,這種改法容易傷害文氣,但也是出于無奈。
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聯(lián)對重要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十分重視,也十分開明。在刊物出來后,我們第一時間送了一本給時任廣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哲夫。我對他說,我們在這期出了一篇任仲夷的報告文學,可能會打響,但也可能會有人反對。那時宣傳部門領導思想解放,見多識廣。李哲夫看后,對李春雷的文筆贊不絕口。最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現(xiàn)在你們辦刊物確實很難,想辦好就得出點格,但一出格又會挨批。這是一個矛盾。我覺得只要事實沒有錯就不用怕。”他的豁達,使我至今想起仍感到很溫暖。
這里有一個小插曲。李春雷的《木棉花開》寫得這么好,其實他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見過木棉花呢。李春雷的稿子發(fā)來后,我對朱繼紅說:“文章沒有問題了,就是題目不理想,跟春雷商量一下能不能換個更好的?!蔽椰F(xiàn)在還是覺得這個題目太普通了,雷同的也多。后來我又擬了幾個,如“火紅的木棉花”“燃燒的木棉花”等等,但始終沒有滿意的。這時,朱繼紅告訴我,和李春雷溝通過了,他不愿意換題目。我就說:“那就尊重作者意見吧!”可惜李春雷沒有見到木棉花開,如果他見到木棉花開,肯定能會激活靈感,想出一個更好的題目來。
三
《木棉花開》于2008年第4期在《廣州文藝》雜志首發(fā)。
盡管李春雷沒有見過木棉花開,但《木棉花開》還是一個勁地火紅起來了。
下面是2008年媒體對《木棉花開》的主要傳播情況:
2008年4月3日、4日,上?!缎旅裢韴蟆贩稚?、下篇全文連載。這是全國媒體首家轉載此文。
2008年4月4日,上?!段膶W報》以一個版加編者按刊登。
2008年5月23日,廣州《南方日報》轉載。幾乎同時,《廣州日報》也全文連載。
2008年6月,《新華文摘》第12期轉載。
2008年7月,吉林省突然在該省各大媒體掀起了刊登《木棉花開》和“學習任仲夷,學習廣東”的熱潮。
這期間,全國各地報刊開始紛紛轉載,不勝枚舉。
2008年9月11日,《南方都市報》以一個版的篇幅刊登記者許黎娜采寫的專題報道《他寫任仲夷紅遍大江南北》。
2008年9月15日,北京《文藝報》發(fā)表了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評論《“木棉花開”紅勝火》。這是最早的一篇有關《木棉花開》的評論文章。
2008年9月26日、27日,《河北日報》推出兩個版刊登《木棉花開》和作者李春雷獨家訪談報道《花開南國 根扎燕趙——與<木棉花開>作者李春雷對話》。
2008年10月16日,中國作家網(wǎng)和《文藝報》發(fā)出新聞,報道了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在廣州召開傳記文學研討會研討《木棉花開》的情況。
2008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上海《文學報》主編陳歆耕的文藝評論《<木棉花開>引發(fā)的思考》。
2008年12月3日,廣東省委機關刊物《南方月刊》發(fā)表該刊記者孔令源寫的評論《廣東報告文學,何時木棉花再開?》,稱非廣東籍的李春雷意外地摘了“廣東的葡萄”。
……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木棉花開》發(fā)表后不到一年,全國就有300多家報刊轉發(fā)該文和發(fā)表該文的評論。至于發(fā)表有關消息,則是海量了。
上述情況表明,從2008年4月始,中國的新聞媒體由南至北,由東至西,你呼我應,前后接力,自發(fā)形成了一股《木棉花開》紅遍大江南北的宣傳熱潮。
四
《木棉花開》究竟是怎樣紅起來的?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真有點像奇跡。我們《廣州文藝》在宣傳方面,沒有策劃,沒有炒作,沒有領導指示,沒有進京開會,沒有花一分錢的宣傳費?!赌久藁ㄩ_》就這么突然紅起來了。
一篇文章的流行,需要諸多條件甚至特殊的機緣才行,一般都要等待相當長的時間孕育。《木棉花開》流行離不開媒體的努力宣傳,這其中有幾個至關重要的關鍵點:
上海《文學報》《新民晚報》最先發(fā)聲。上海媒體向來謹慎小心,但他們這次則大膽果斷。《文學報》以一個整版轉載,《新民晚報》以“任仲夷在廣東”為題轉兩個版,他們的敏感和速度出人意料。接著《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轉載。上述報紙的宣傳為以后的《新華文摘》轉摘,起了預熱和鋪墊的作用。
應該說北京《新華文摘》的轉載,是《木棉花開》紅遍全國的關鍵一環(huán)。那時《新華文摘》是中國最權威的代表中央聲音的時政類綜合性刊物,被稱為高層人士的“案頭必備刊”。我與時任《新華文摘》總編輯張耀銘神交已久,但從未謀面。當時春雷曾打過電話給我,希望向《新華文摘》推薦一下。我沒告訴他《新華文摘》有熟人。我們給張耀銘寄了刊物后,只給他打了一個電話,問他《木棉花開》看過了沒有。他對我說:“看過了,文章寫得好,如果本刊要用,就一定要修改,你們同意不同意修改?”我連忙說:“沒有問題,按你們的要求改,作者也沒有意見?!蔽液蛷堃懙倪@層關系并沒有告訴李春雷,沒有落實的事,我是不會承諾的。
正是由于《新華文摘》的刊用,引發(fā)了后來吉林省掀起學習《木棉花開》熱潮。2008年7月,吉林省委主要領導看了《新華文摘》上刊登的《木棉花開》后作出批示,要求將《木棉花開》一文印發(fā)全省各地,供干部學習,學習任仲夷,學習廣東。由此,吉林省委辦公廳參閱件第3期加按語全文轉發(fā)了報告文學《木棉花開》?!鞍凑Z”中寫道:“當前我省正深入開展‘繼續(xù)解放思想、推動吉林振興大討論活動,重溫任仲夷與廣東改革開放的歷史,仍有著特殊的借鑒意義?!彪S即,學習討論《木棉花開》活動在吉林省各地全面開展,使《木棉花開》迅速在東北大地紅了起來,包括黑龍江、遼寧也做了大量報道。
一篇報告文學作品,得到了省委領導的閱讀和推薦,這種“待遇”,自改革開放以來,只有江蘇作家陸文夫“享受”過——1983年,時任河北省委第一書記高揚讀了陸文夫小說《圍墻》后,很有感觸,建議把這篇小說印發(fā)給河北省直機關各單位所有的工作人員閱讀。2008年9月初,在《廣州文藝》的一次記者發(fā)布會上,我介紹了上述情況。《南方都市報》記者許黎娜以記者的職業(yè)敏感,馬上電話采訪李春雷,很快寫出了專題報道《他寫任仲夷紅遍大江南北》,于9月11日以一個整版篇幅發(fā)表在《南方都市報》上。
這篇報道把《木棉花開》從吉林又引回了廣東。
在2008年10月25日,廣東一年一度的“南國書香節(jié)”上,我們看到了時任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雄為《木棉花開》站臺的情景。據(jù)報道,林雄和時任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局長朱仲南邀請李春雷參加南國書香節(jié),隆重推出《木棉花開》一書。時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顧作義在書香節(jié)上給予外省作者李春雷的創(chuàng)作成果以高度評價。
據(jù)李春雷回憶,在這之前他受廣東省委宣傳部邀請,將原作《木棉花開》擴充為包括“玉蘭飄香”在內(nèi)的一本書,書名仍為《木棉花開》,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注:此《木棉花開》非彼《木棉花開》),這是廣東省宣傳部門首次公開介入《木棉花開》的宣傳。
純粹由于偶然,幾乎與南國書香節(jié)同時,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在從化召開了由海峽兩岸暨香港傳記文學作家參加的研討會。這次活動,廣州市文聯(lián)十分重視,劉長安主席拍板決定由我們廣州市文聯(lián)出資承辦,研討的又是中短篇傳記文學發(fā)展問題,我們建議在會議中間插進一個《木棉花開》研討專題(不到半天時間)。
大家看了李春雷的報告文學《木棉花開》后發(fā)言格外熱烈。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理由、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文學評論家謝望新、時任上?!段膶W報》主編陳歆耕、時任臺灣傳記文學學會會長成露茜等在會上集體發(fā)聲,都給予《木棉花開》以極高的評價。在這里要特別感謝的是,李炳銀和陳歆耕的發(fā)言,以及他們撰寫的文學評論《“木棉花開”紅勝火》《“木棉花開”引起的思考》,為《木棉花開》迅速紅起來,起到了業(yè)內(nèi)慧眼先一步認證的重要作用。
五
《木棉花開》為什么這樣紅?如今回想仍不勝唏噓。這里面固然有許多偶然因素在起作用,但也有其必然性的規(guī)律。這就是我們不能忽視的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大潮的背景,中國改革開放不可阻擋的大趨勢背景。
李春雷也曾經(jīng)如是說,《木棉花開》“火爆”的主要原因還是時代背景。他說:“改革開放30周年,各地都在掀起新一輪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重溫廣東當年艱難的改革歷程,仍有著特殊的借鑒意義。
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jīng)濟體,正好就是2002年到2012年這十年。那時在全國各級領導崗位上的干部,從中央到地方,大多都經(jīng)歷過30年前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的洗禮。期盼著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已成為他們凝聚改革力量的共識。2008年,任職重慶兩年之后的汪洋,奉調(diào)南下,主政廣東。他任廣東省委書記后召開的第一次省委全會上,就給各級官員以“當頭棒喝”,一口氣說了22個“解放思想”,并號召各級領導發(fā)揚當年“殺開一條血路”的精神。
《木棉花開》之所以能夠紅遍大江南北,是當時社會輿情的必然趨勢。記得當時人民網(wǎng)發(fā)了一篇時評,就是從《木棉花開》在廣東發(fā)表談起,詳細報道了廣東進一步解放思想的言論和全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大勢。
作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出版家的責任挑擔,評論家的學術肯定,政治家的開明介入,形成了一股宣傳任仲夷的合力、宣傳解放思想的合力、宣傳改革開放的合力。就是這種合力,把《木棉花開》推上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輿情的高潮中。
最后我還要補充一點,很多人在《木棉花開》中看重的是這篇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我個人認為,其實在這篇文章中最能打動人的是李春雷在全文中貫穿著的人性光芒。人性化地描寫任仲夷在改革開放中的喜怒哀樂。也正是李春雷的這一思想高度,使當年這篇僅17000字的作品,真誠地打動了億萬讀者的心。
責任編輯:楊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