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飛 鄭素芬 鐘海英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與家族遺傳、環(huán)境因素、疾病及心理壓力等均相關的精神類病種[1],癥狀表現(xiàn)復雜且個體化差異顯著,病情進展后發(fā)病者會逐步出現(xiàn)感知覺、思維與認知、情感與意志行為等諸多障礙,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顯著下滑[2]。抗精神類用藥治療、長期住院觀察、優(yōu)質(zhì)適宜的護理照顧等是精神分裂癥患者主體式疾控康復方案[3],階段相宜護理是指以患者病情進展特點、診治方案、個體化護理需求性等為據(jù)所設計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合理化、全程覆蓋與階段重點突出的護理干預模式[4],已在多個病種的護理研究中成功應用。本研究將階段相宜護理模式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階段相宜護理模式應用前(2017年2-9月)和應用后(2017年10月-2018年5月)收住于我院的精神分裂癥病例各4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 11 版(ICD 11)中精神分裂癥之確診標準[5];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評分≥65分[6];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 因軀體病變、嚴重腦外傷致精神障礙;并存他傷、自傷、自殺傾向;有抗精神藥物依賴;先天性神經(jīng)發(fā)育遲緩;妊娠期、哺乳期。根據(jù)階段相宜護理模式實施前后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齡(41.09±5.32) 歲;平均病程(2.11±0.49) 年;平均PANSS評分(78.54±3.82) 分;精神分裂癥單純型19例,偏執(zhí)型12例,殘留型9例,青春型4例,未分化型2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41.54±5.09) 歲;平均病程(2.27±0.40) 年;平均PANSS 評分(77.99±4.11) 分;精神分裂癥單純型18例,偏執(zhí)型13例,殘留型8例,青春型4例,未分化型3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PANSS 評分、病例分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精神分裂癥常規(guī)護理,包括指導患者按時、按量用藥,構建安全病室休養(yǎng)環(huán)境,疾病相關健康教育,組織娛療活動,精神癥狀定期評估,配合醫(yī)師調(diào)整與落實治療措施等。觀察組接受階段相宜護理模式干預,具體如下。
1.2.1 階段相宜護理方案的形成培訓與質(zhì)控改進
患者入院后即由經(jīng)管醫(yī)師、護理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及其他護理人員構建階段相宜護理小組,小組負責患者病情的評估、階段相宜護理管理計劃的制定、護理方案的告知等,全程對患者進行護理計劃執(zhí)行指導及監(jiān)督,每日行護理效果觀察評估記錄,根據(jù)治療效果對護理計劃優(yōu)化改進,護理小組組員每日行照護總結,每周行集體討論,特殊護理情況以文字形式記錄交接,確保階段相宜護理服務連續(xù)性、動態(tài)化、個性化落實。護士長對階段相宜照護任務完成情況行定時(每周1次)與隨機(隨時抽查)質(zhì)控,獎優(yōu)罰劣,推動持續(xù)改進。
1.2.2 階段相宜護理具體方案
1.2.2.1 入院階段
護理組長聯(lián)合責任醫(yī)師對患者進行精神科專項六防評估[7],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責任護士,責任護士于患者入院24 h內(nèi)擬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并提交至階段相宜護理小組,通過后通曉本組護理人員加以執(zhí)行落實。開展疾控治療護理知識宣講,本組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臨床表現(xiàn)、用藥、睡眠、飲食及行為情況,動態(tài)化呈報給階段相宜護理小組,及時調(diào)整方案并落實。
1.2.2.2 疾病急性發(fā)作階段
①將患者安置于一級護理病室,責任護士與責任組長于2 h內(nèi)完成患者的評估檢查,了解患者用藥、睡眠、生活衛(wèi)生及飲食情況。②以患者具體情況及病情進展為據(jù)進行適宜合理的健康教育,確?;颊咧鲃影磿r、按量用藥、進食,維持充足有效睡眠,開展自我生活料理活動。③及時捕捉患者幻覺、妄想等異狀,適時引導患者投入積極有趣的娛療活動,分散其注意力。
1.2.2.3 疾病康復階段
①聯(lián)合專業(yè)心理治療工作者在合理的時機開展護患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癥結及特點,以心理學技巧加以疏導,給出實用性較高的個性化心理康復建議,增進患者安全感和對醫(yī)護人員的信賴感。②引導、教會家屬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行走、刷牙、洗臉、進餐等)提供支持協(xié)助與督導。③鼓勵患者開展人際交往、文娛及日常生活活動,緩解其精神障礙癥狀,逐步促進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復。④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等途徑鼓勵、督導患者堅持疾病控制的康復行為,如人際交往訓練、日常生活、藥物管理等、遵囑用藥、正確應對疾病反應、定期復查復診等。
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社會功能、住院時間、治療費用、護理滿意度。①護理依從性。自行設計精神分裂癥治療依從性調(diào)查問卷,包括入院期、急性發(fā)作期與康復期,各期不依從、部分依從及完全依從分別計1~3分,總治療依從性評分取各期分值之平均數(shù),分值愈高提示患者護理依從性愈高,該問卷信度為0.825、效度為0.817。②社會功能。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 SSPI)[8]進行測評,該量表包含3項評定因子,分別為社會活動能力、主動交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值愈高提示受測評者社會功能愈佳。③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定問卷,包括護理時機、護理內(nèi)容、護理方式與護理效果4個項目,信度為0.811、效度為0.821,賦分范疇0~100分,≥85分計為滿意,由患者及家屬做出客觀評價。 護理依從性、社會功能調(diào)查于患者出院3個月電話回訪時進行調(diào)查。護理滿意度于患者出院前進行調(diào)查。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通過查詢病例記錄收集。
觀察組護理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與治療費用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護理依從性、住院時間與治療費用比較
觀察組SSPI各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SSPI各因子評分比較 分 )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5.65%(44/46),對照組為78.26%(36/46),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33,P=0.013)。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治療中屬于較為棘手的精神類病種,病情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9-10]。藥物治療、健康生活行為、輔助性娛療等是該類病例主要疾病控制策略[11],但受精神分裂癥病例癥狀易反復發(fā)作的影響,患者護理依從性處于較低水準,使臨床護理難度與風險大為上升,探尋更具科學性、舒適性與高效低耗的護理干預模式至關重要。階段相宜護理系一類行之有效的新型護理模式[12],其核心護理理念為隨護理服務對象疾病康復進展期的護理需求特點,提供內(nèi)容與形式高度相宜的照護活動。本研究考慮到精神分裂癥患者入院階段、癥狀急性發(fā)作階段、疾病康復階段存在差異化的護理需求,故而嘗試將階段相宜護理模式引入于精神分裂癥病例護理過程之中,取得良好護理效果。
階段相宜護理小組中,各成員嚴格履職,充分發(fā)揮個人崗位與專業(yè)所長,營造醫(yī)護多層次優(yōu)勢整合疾病共管體系,對患者全方位強化管理,提升其護理依從性;護理方案的設計實踐均以滿足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進展與恢復階段實際護理需求為準繩與指向,患者感知到護理需求時即可及時獲得相應護理供給,護理供需的高度相符促成護理依從性的提升,護患間配合默契度得以增進,護理措施的積極效應得以最大化發(fā)揮,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進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與治療費用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SPI各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在階段相宜護理模式下,小組成員共同進行階段相宜護理管理流程、項目、措施探究,豐富護理內(nèi)涵,提升護理方案個性化、全面性、科學性水準,精簡優(yōu)化護理流程,確保重點護理內(nèi)容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同疾病康復進展階段中的完美嵌入,護理質(zhì)控環(huán)節(jié)推動了階段相宜護理方案的實時動態(tài)化調(diào)整與落實,降低盲目護理、被動護理等問題發(fā)生率,較好地控制了護理風險。故而階段相宜護理模式可向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適時而高效的康復護理支持,使其在入院時即可得到周全、嚴密的護理觀察,于急性發(fā)作期取得良好癥狀控制,于疾病康復期獲得適時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引導,最終實現(xiàn)康復效果的優(yōu)化。
階段相宜護理強調(diào)護理供需間的完美契合,故易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所感知、接納與認同,患者對護理措施的信服度與依從性較高,且可受益于護理供需間在時間內(nèi)容上的高度匹配,使患者獲取個性化護理、積極高效的癥狀控制、日常生活能力與社會回歸的提升促進、縮短住院耗時與節(jié)省住院花費等良好護理效果,故而階段相宜護理模式提高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滿意度,正如表3所示,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