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顯清
和親,也叫做“和戎”“和番”,是中原王朝統(tǒng)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或各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于各種各樣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lián)姻。它作為歷朝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tài),貫穿于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對歷史發(fā)展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寬泛意義上的和親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于漢代。自漢以后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
縱觀中國歷史,和親是一種經常發(fā)生的現象。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時期,就有史書記載:“襄王欲伐鄭,故娶狄女為王后,與戎狄兵共伐鄭?!边@是歷史上較早出現的和親事件,此后漢唐直至明清,和親之舉不絕于書。盡管這些和親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和親作為一種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統(tǒng)治者不斷使用,其間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數和親都會有一定成果,或可推遲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或可表示對對方的友好和籠絡,客觀上又能促進和親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但這并不表明歷史上的一切和親都是積極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問題加以具體分析。
然而,歷史上最著名的兩次和親,便是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和文成公主進藏嫁于土蕃。為此,筆者翻閱了某些可靠的史料后,先將有關概況分別作一簡介:
(一)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王昭君出塞的相關概況。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出生平民之家,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屬“落雁”(西施:沉魚,楊玉環(huán):羞花,貂蟬:閉月)。不過,除貂嬋為《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人物外,其余三個均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王昭君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其父王襄的事跡史書記載得不多,其兄長名不詳,但他的兩子王歙、王颯,前者原為漢朝長水校尉,王莽新朝時期被封為和親侯;后者王莽新朝時期任騎都尉,被莽封為歸德侯。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王昭君14歲時,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漢元帝時期一名宮女。
根據民間傳說和記載,王昭君入宮以后,因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將她畫得并不十分美麗,故未被選入漢元帝的后宮之中。西漢年間,匈奴單于呼韓邪(約公元前73年—公元前31年)三次來長安拜漢,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以示親近。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再次求親于漢元帝,想要迎娶漢朝的一位公主和親。漢元帝不愿讓自己的公主和親,便從后宮中找來一名自愿前往的女子,賜以公主身份嫁入匈奴,此人便是王昭君。
當時,漢元帝就按圖像選王昭君賜給了年長她20歲的呼韓邪單于。昭君臨行前,漢元帝才發(fā)現她是一個優(yōu)雅大方,傾國傾城的大美女(《后漢書》上對王昭君的容貌有精妙的描述:“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歐陽修在《和明妃曲》上也有這樣的描述:“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于是,漢元帝“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于匈奴”,雖后悔不迭,但也不得不忍痛割愛了……昭君出塞后,漢元帝追究下來,將毛延壽、陳敞等許多畫工都處死了。為此,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留詩感嘆:“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當時漢朝比較強盛,匈奴已趨于衰落。漢朝派昭君和親,不是迫于匈奴的威脅,而是為了鞏固與匈奴之間業(yè)已存在的友好關系。再說,未受寵的昭君去匈奴,也是主動情愿的,因為她入宮整整5年,沒見上皇帝一面,始終不得元帝召幸,“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于是,得知呼韓邪單于前來求親時,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
談到這兒,順便簡略提下匈奴的有關情況。古時的匈奴為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于現在的蒙古陰山,秦末漢初時強大起來。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后引起內部爭斗,后來分裂為以郅支單于為首的北匈奴(公元前60年—公元前36年)和以呼韓邪單于為首的南匈奴(公元前48年—公元216年)。北匈奴因屢犯漢朝,被漢朝驅至漠北地區(qū)居住。公元前36年,漢元帝派甘延壽、陳湯等將領征戰(zhàn)北匈奴,最終使其滅亡。東漢時北匈奴就從我國歷史記載中消失了;而南匈奴歸漢,至山西和河北一帶。公元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后被編入曹魏政權,匈奴人也改為了漢姓。
據學者考證檢測,北匈奴慘敗后大部分人逃至歐洲,成為如今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人的祖先。還有一部分匈奴人留在了蒙古草原,后被鮮卑族兼并,隨著互相通婚,他們的血脈融合后便都以鮮卑人自稱。所以,在現代,蒙古人血統(tǒng)中也有匈奴人的傳承。
言歸正傳。公元前54年,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打敗,南遷到光祿塞(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的固陽縣境內)居住。呼韓邪單于到了這里后,請求和西漢王朝永結同好,曾經三次來到長安向漢王朝求親。
單于迎娶了王昭君后極為欣悅,上書表示了由衷的意愿,永保塞上邊境安寧——“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睗h元帝備了豐厚的嫁妝,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十余里。
20歲的王昭君在部分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從漢都長安出發(fā),前往千里迢迢的塞外。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于馬上彈奏了《琵琶怨》。凄婉悅耳的琴聲,美艷動人的女人,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于平沙之上,故而,落雁便成了王昭君的雅稱。
至于當時王昭君出塞所走的路線,據內蒙古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會的各族專家多年考證是秦直道。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修筑的一條快速來往秦都與北方江地區(qū)的交通干道。這條道路南起秦都附近的云陽縣(今陜西淳化縣北),北抵秦朝北方邊防重鎮(zhèn)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穿越14縣、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寬度30米。由于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
據著名北方歷史學家、內蒙古大學林干教授考訂,昭君與呼韓邪單于一行,從漢都長安出發(fā),先過左馮翊(在長安東北),然后經北地(今甘肅慶陽縣)、上郡(今陜西榆林縣)、西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朔方(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而至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最后至匈奴的首府地域——光祿塞,歷時一年多。(以上各地均以當時郡治為準)。昭君出塞的這條路線基本上是秦朝開筑的直道,即“秦直道”。
秦直道,路面平坦寬闊,傳聞當時昭君出塞時并不是坐車而是騎馬,匈奴乃游牧民族,馬背上的民族,此說法有其合理性。還有人說是騎駱駝,匈奴地區(qū)除了馬以外,還盛產駱駝,而且進入沙漠地區(qū),駱駝比馬更實用,都有其合理性。
王昭君抵達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閼氏為匈奴語,王后之意)。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婚后1年左右,就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上?,這位右日逐王后來因王位繼承問題,被其兄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殺害。順便提一句,呼韓邪單于一生共娶3女,生7子,除伊屠智伢師外其他6人均當過單于。按祖宗舊制,伊屠智伢師的小兄長呼都而尸道皋若鞮本應將單于之位傳于他,但這位小兄長私心過重,遂將他殺害后將位傳于了自己的兒子。至于伊屠智伢師的生卒年,歷史上無明確的記載。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他和王昭君一起生活了不到3年。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王昭君必復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名:雕陶莫皋,系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公元前31年——公元前20年在位)。王昭君難以接受,遂向漢廷上書,請求返回故土,但漢成帝拒絕,敕令其“從胡俗”。無奈,王昭君不得不改嫁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11年,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于居次。據有關史料記載,須卜居次,名云,又稱須卜居次云、伊墨居次云。居次,相當于漢之“公主”,嫁于匈奴右骨都侯須卜當,育有二子,須卜為匈奴姓氏,她于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王莽專政時,受單于所遣返回中原侍候王太后;次女:當于居次,名不詳,嫁于匈奴當于氏,故名當于居次。
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謝世,此后,王昭君一直寡居,沒有再婚,不到兩年,憂郁患病而死,終年33歲,被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后人稱之為“青?!薄<铱甲C,這只是王昭君的衣冠冢,而她到底埋葬在了什么地方,只能是一個永遠的謎了。屈指算來,王昭君出塞時20歲,匈奴區(qū)生活了13年左右,離世時子女均未成年。王安石曾賦詩曰:“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蓱z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匈奴人在王昭君和親期間,也信守了承諾。不僅將其子派入漢庭為質,且從竟寧元年開始的40年里,再未侵擾過西漢邊境。昭君出塞后60多年內,的確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繁榮太平景象。王昭君遠嫁和親后,漢族與匈奴和睦相處,竟60多年來未發(fā)生過戰(zhàn)爭,這是歷史上極為罕見的。
王昭君的和親,不但帶去了漢族的物資,更重要的是帶去了漢族的文化,她教匈奴人織布、繡花、耕種等日常生活技能外,還教他們學漢語、習漢禮,從而播撒漢族文明。同時,她也學胡話,穿胡服,并結合漢餐,改進胡人飲食。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對昭君出塞作了很高的評價:“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故而,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二)
接下來,我們聊聊有關文成公主進藏的部分情況。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漢族,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祖籍山東濟寧(今任城),漢名無記載,其父史書也未記載,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zhàn)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史書中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只記載她為宗(室)女,《新唐書》沒把她放入公主們的列傳里,相傳名叫李雪雁。
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617年—650年)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進行了數次的請婚。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太宗李世民擇同宗才貌雙全的一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并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jié)護送文成公主入蕃,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
文成公主出嫁前,請求大唐皇帝將開元寺里供奉的鎮(zhèn)國之寶——佛祖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一起請入吐蕃。唐太宗雖然心中萬分不舍,可一想到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使命是加強民族團結與和諧,便答應了公主的請求。就這樣,文成公主請走了那尊佛像,但將蓮花座留了下來,作為留給內地人民以及子孫后代的福氣和福報,永久地留在了開元寺里。
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禮儀極為隆重、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極盡奢華。據說,在陪嫁禮單中出現了:“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庇纸o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y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y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谷物和蕪菁種子等,文成公主帶來的上述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至今都是藏族人民崇拜的圣物。
按說,上述物品均有嚴格的知識產權,比如,西漢公主出嫁匈奴,嚴禁攜帶桑蠶種子和絲綢、瓷器等器物,即便到了唐朝,瓷器、絲綢的制作技術,也是官方壟斷。偏偏文成公主可以大量攜帶到青藏高原,這本身就是朝廷的恩寵與信任。
毋庸置疑,文成公主所有的嫁妝中,最為珍貴的應當數那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當今世上,由釋迦牟尼佛親自塑建、開光、加持的佛像僅存三尊,即8歲、12歲、25歲像,尤以12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相傳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晚年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并親自為塑像繪圖。弟子們?yōu)槭顾恼嫒輦髦笫溃卣埞そ程嫠炝?歲、12歲、25歲像。因當時釋迦牟尼佛及其奶母等人從旁指導,故造像與其本人十分相像,又稱為等身像。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赤尊公主將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帶到拉薩,供奉在大昭寺。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之后,把原本供奉在小昭寺的文成公主帶進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迎請到大昭寺,而把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金像移到了小昭寺,從此兩尊佛像便易寺而居,而釋迦牟尼25歲等身像如今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樹下金剛座處的正覺大塔內。
貞觀15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踏上前往吐蕃的漫漫征程。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fā),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踏上了前往邏些(今拉薩)的漫漫之路。
文成公主進藏走的是唐蕃古道。這是唐代以來連接中原及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傳統(tǒng)觀點認為,唐蕃古道就是唐蕃驛道,即公元7世紀至9世紀唐王朝與青藏高原吐蕃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道路。它起自陜西西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全長3000余公里。
據有關資料,文成公主進藏的路線為:從唐王朝的國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至終點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跨越今陜西、甘肅、青海和西藏4個省區(qū),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內。它的大致路線是:從長安沿渭水北岸越過陜甘兩省界山——隴山到達秦州(今甘肅天水),溯渭水繼續(xù)西上越鳥鼠山到臨州(甘肅臨洮);從臨洮西北行,經河州(甘肅臨夏)渡黃河進入青海境內;再經龍支城(青海民和柴溝北古城)西北行到鄯州(青海樂都)。以上可以稱古道東段,全在唐王朝境內。
古道西段經鄯城(西寧)、臨蕃城(湟中多巴)至綏戎城(湟源縣南);沿羌水(湟水南源藥水河)經石堡城(湟源石城山)、赤嶺(日月山)、尉遲川(倒淌河)至莫離驛(共和東巴);經大非川(共和切吉草原)、那錄驛(興海大河壩)、暖泉(溫泉)、烈謨海(喀拉海)、過海(瑪多黃河沿),越紫山(巴顏喀拉山),渡牦牛河(通天河),經玉樹地區(qū),過當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閣川驛);繼續(xù)沿今青藏公路經羊八井(農歌驛)到邏些(拉薩)。
松贊干布曾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敹嗫h境內)迎接文成公主,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畔建起“柏海行宮”,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謁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松贊干布當時24歲,長文成公主8歲。之后,李道宗和部分陪送的大唐人員返回長安,而松贊干布與公主率眾繼續(xù)西行。當他們來到玉樹(今青海玉樹縣)時,看到這里景色優(yōu)美,氣候宜人,遂在一條山谷里住了一個多月后才啟程。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玉樹時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曾住過的地方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其實,文成公主并非是松贊干布唯一的妻子,早在文成公主進藏前,松贊干布就迎娶了尼婆羅(今尼泊爾)的赤尊公主。松贊干布一生娶了5個妃子,除文成公主、尼泊爾赤尊公主外,其余3個是當時西藏各個部落的貴族子女,分別是芒妃墀嘉、象雄妃勒特曼、木雅茹妃嘉姆增。其中只有文成公主被稱為贊蒙,相當于正室的意思。
文成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她在吐蕃地位很高。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薄抖鼗屯罗瑲v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這兩項都具備,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松贊干布的王妃里,僅文成公主才擁有這樣的待遇。
文成公主到達邏些后,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她。遂于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遷都拉薩,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紅山之上修建了三座九層樓宇,取名叫布達拉宮。當時修建的宮殿有999間,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間。
這里有必要簡要介紹下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該宮殿坐落于西藏自治區(qū)的首府拉薩市區(qū)西北瑪布日山(紅山)上,占地面積36余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3萬余平方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3700米),集宮殿、城堡和寺院于一體的宏偉建筑,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筑群,巍峨壯觀,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筑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辦事機構所在地,高七層;紅宮位于布達拉宮的中央位置,外墻為紅色。宮殿采用了曼陀羅布局,圍繞著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建造了許多經堂、佛殿,從而與白宮連為一體。
據史料記載,紅山內外圍城三重,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制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有松贊干布的跑馬場。可惜,這座宮殿后來毀于雷電、戰(zhàn)火,經過17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今的規(guī)模。如今的宮殿高110余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遺憾的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一起生活了9年左右,公主未生育一男半女。不僅如此,在松贊干布的其他幾位妻子中,也只有一位當地的吐蕃妻子(即:藏妃芒妃墀嘉)曾為其生下一個兒子,名叫“貢日貢贊”,但這個孩子死于松贊干布前,故松贊干布去世后由其孫(貢日貢贊之子)芒松芒贊繼位。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贊干布逝世,爾后,文成公主繼續(xù)在吐蕃生活30年,致力于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系。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終年55歲,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文成公主去世后實行土葬,葬于松贊干布墓旁,墓地在如今的山南市瓊結縣瓊結鎮(zhèn)。
文成公主16歲時入藏,嫁給松贊干布為妻,爾后再未回過曾生她養(yǎng)她的故土娘家。她在西藏一共生活了將近40年,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獻給了西藏這片土地。
(三)
以上便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兩樁和親的概況。畢竟,本人不是歷史學家,所收集的史料不全,某些年代的確切數字未免有差誤,敬請有關專家指正賜教。本文非學術性研究結果,權當茶余飯后的一些談資。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朝各代都或多或少面臨外族的威脅,有的朝代甚至被外祖所滅。為了安撫外族,穩(wěn)定國家,和親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過與外族和親,維護邊境穩(wěn)定。據史料記載,西漢時和親數量14位,唐朝19位,宋朝15位,元朝38位,清朝時竟達70位,而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對外和親的朝代。按理說,越強大的朝代,面臨外敵的威脅越小,越不需要和親,而事實并非如此,就連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元朝,居然也有38位,真有點匪夷所思。
總之,從漢朝開始,和親成為一種處理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或政權關系的政治聯(lián)姻策略,之后歷代多有沿用,外嫁異族的公主們背井離鄉(xiāng),或多或少都帶有悲劇色彩,對于她們本人而言,遠離故土,嫁到一個生活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與自己家園有很大差異,甚至是野蠻落后的地域時,有時將會忍受難以想象的痛苦……和親制度體現了古代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觀念,致使女性作為男性附屬以及成為權利交易中的“商品”角色。不過,和親作為歷史上的一種特有現象,在減少戰(zhàn)爭,發(fā)展生產,平定叛亂,恢復社會秩序,加強民族融合,發(fā)展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qū)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及友好關系方面都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