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蕊 編輯:珊瑚
李蘭娟院士如今成了“網紅”,但很多人還不知道,73歲的她是國內唯一一個傳染病學科院士,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創(chuàng)新和技術突破。而她“背后的男人”鄭樹森,同樣是一位院士,這對被稱作“醫(yī)學狂人”的恩愛夫妻,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與出身醫(yī)學世家的鐘南山不同,李蘭娟出身貧寒,她1947年出生于浙江紹興縣夏履橋村,和魯迅先生是同鄉(xiāng)。高中畢業(yè)后,由于高考被取消,李蘭娟回老家當了赤腳醫(yī)生。她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醫(yī)療教育,卻憑借刻苦自學練了一手好醫(yī)術,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都對她交口稱贊。因為“赤腳醫(yī)生”干得好,1970年,23歲的李蘭娟被推薦到浙江醫(yī)科大學深造,畢業(yè)后進入浙江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成為了一名醫(yī)生。
期間,李蘭娟與同醫(yī)院工作的鄭樹森相識,并漸漸擦出愛情的火花。有趣的是,與絕大多數年輕人的花前月下不同,因都忙于業(yè)務,平時兩人的約會地點都是在醫(yī)院。1975年5月1日,李蘭娟和鄭樹森正式結為夫妻?;楹?,夫妻倆雖然在同一家醫(yī)院工作,但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時間,就是起床后,到抵達醫(yī)院前的這點短暫時光?!霸绮褪俏覀儌z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頓飯?!崩钐m娟說。即便這樣,他們也很少討論家庭瑣事,談得最多的也是患者的病情等工作上的事。比如,先生對她說:“有個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給他做器官移植?!崩钐m娟說:“下午有個學術報告要發(fā)言,我中午乘飛機去北京!”這些在別人眼里看起來枯燥無聊的溝通,對他們卻是一種樂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三觀相同吧。
鄭樹森李蘭娟夫妻倆都曾被學生稱作“醫(yī)學狂人”。到底有多“狂”呢?用李蘭娟自己的話說:“吃完早餐,我倆一起去醫(yī)院。經常是他在臺上做手術,我在實驗室討論問題,然后忙完回到家,已是深夜一兩點鐘。”溫馨的是,無論多晚,鄭樹森都會等妻子一起回家。
當時,肝炎困擾著很多國人,而重型肝炎的致死率竟然達到了80%!李蘭娟痛心不已。工作之余,她廢寢忘食地對肝炎進行研究。工夫不負有心人。她的人工肝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個項目救活了無數肝炎病人。李蘭娟卻十分慷慨,她把自己苦心鉆研的技術無條件傳授給其他單位,好讓更多的病人能夠受益。醫(yī)者仁心,李蘭娟在業(yè)內的聲譽越來越高。
李蘭娟與鄭樹森不僅有溫暖的愛,還有相互鼓勵的默契與柔情。夫妻倆原是同一個專業(yè),后來,李蘭娟專注研究人工肝和傳染病,而鄭樹森則一心攻克肝移植難題,兩人在研究專業(yè)上有一定關聯,除了互相討論,還會一起幫助病人。比如遇到人工肝技術仍然無法治療的肝衰竭患者,她會把病人轉給丈夫,請他考慮肝移植,因為鄭樹森是這方面的專家;而鄭樹森在收治一些重癥肝病患者時,也會根據病情推薦他們先去嘗試人工肝治療。他說:“肝移植畢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夫妻間的轉診,因為有更加合理對癥的治療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奇跡般的康復。而對醫(yī)學臨床和科研的全身心投入,造就了他們不同于其他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家里的瑣事全部由李蘭娟高齡的母親一手操持。
他們的兩個兒子從小就很獨立,大兒子更是扮演起家長的角色。“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騎著自行車,后座上坐著弟弟,每天接送上學,風雨無阻。這在當時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線?!崩钐m娟既為孩子驕傲,又為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而慚愧。
李蘭娟堪稱鄭樹森先生的“賢內助”,鄭樹森對妻子一直心存感激。鮮為人知的是,鄭樹森40歲時,去華西醫(yī)科大學讀博畢業(yè)后,李蘭娟又支持他去香港進行博士后工作。
那段時間,她一個人的工資養(yǎng)活一家四口人。有一次,公公得了重病,李蘭娟怕丈夫分心沒敢告訴,她帶著大兒子抱著小兒子,悄悄跑回老家守候在公公身邊,為老人家診治病情掛水打針,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精心熬制的稀飯,整整一周陪侍在其身邊,直到老人身體康復,她才放心離開。無獨有偶,李蘭娟90多歲高齡的老母親兩次骨折,也是鄭樹森忙前忙后,并親自為岳母做的手術。
對于丈夫鄭樹森,李蘭娟不吝贊美之詞,說他的手很巧,技術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思路清晰,管理上也很有魄力,自己有時遇到拿不準的問題還要請教他;他還很有愛心,因為自己出身清寒,遇到家境貧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還想盡辦法為患者減免醫(yī)藥費……
當然,在李蘭娟看來,先生也有缺點:常常找不到家中的東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鍋的時候也不等水開……雖然有時也拿這些開玩笑,但她從不真的介意。作為“反擊”,鄭樹森也對妻子打趣說:“你什么家務都不做,整天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一年也只是在大年三十才做一頓飯。如果在大清朝,估計早就被夫家休了!”李蘭娟聽了,常常是被逗得哈哈大笑。
其實,除了狂熱地工作,這對醫(yī)學伉儷依然有著不為人知的溫情和浪漫。工作之余,李蘭娟的最大愛好是看電影,看越劇??山Y婚40多年,她卻從未去電影院看過一場電影。由于丈夫喜歡婺劇,婺劇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她最大的愛好?!爸灰袝r間,我就盡可能陪他去看,雖然幾乎每次都會遲到?!崩钐m娟笑著說。
2005年,李蘭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赤腳醫(yī)生到名震天下的院士,鄭樹森頗為妻子在醫(yī)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其實鄭樹森也是醫(yī)學界大咖,他的研究方向為肝膽胰外科腫瘤診治和器官移植。早在2001年,他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是傳染病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鄭樹森先生是我國多器官聯合移植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這就注定了兩人肩上的責任,不容他們有半分怠慢。更讓人敬佩的是,夫妻倆還致力于培養(yǎng)杰出醫(yī)學人才,2012年,他們一起捐資成立了“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兩年后,又設立了“樹蘭醫(yī)學獎”,重點培育一流醫(yī)學科學家。
今年73歲的李蘭娟院士,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創(chuàng)新和技術突破。鄭樹森沒想到,今年武漢發(fā)生新冠疫情后,妻子再次臨危受命。
在疫情發(fā)生時,作為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李蘭娟,第一時間趕往北京參加有關會議。今年除夕當晚9點多,才從北京返回杭州的家。鄭樹森得知妻子即將“奔赴戰(zhàn)場”,沒有阻攔,而是當起了大廚,燒好年夜飯等候她歸來,也是為老伴壯行。那天,李蘭娟還發(fā)了條朋友圈:“今天我輕松了,可以不燒年夜飯了,由鄭院士替代,手術刀改廚刀。”可惜夫妻團聚的日子并不久,剛過完除夕,李蘭娟院士就帶領團隊出征武漢,而丈夫鄭樹森則默默地跟在身后拎包送行……
今年1月26日,武漢封城的第四天,人心浮動。在這一天,央視記者董倩對李蘭娟院士進行了專訪。董倩很犀利地問她,為什么要提出武漢封城的建議?李院士耐心地作了“疫情控制”的解釋。董倩卻不依不饒地問:“武漢什么時候是個頭啊?要隔離多久?”李院士溫和而堅定地說:“新發(fā)病人明顯減少,甚至新發(fā)病人沒有了的時候,就可以解除了?!焙芸?,“李蘭娟”這個名字被大家所熟悉。此訪問后,大家不但佩服她提出“封城”的建議,也非常理解“封城”的意義,同時也對李蘭娟院士的魄力得以窺見。
其實妻子離開的這些日子,鄭樹森每時每刻都在為她擔心,可電話問候也不敢多,怕耽誤妻子的研究。他更多的是和廣大網友一樣,從媒體獲知妻子的動向。
今年2月4日,是鄭樹森先生最開心的日子。當時,李蘭娟院士團隊在武漢發(fā)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p>
消息一出,舉國沸騰。這無疑為連日來的抗疫戰(zhàn)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晚上,夫妻倆在百忙中特意視頻了幾分鐘,鄭樹森向妻子表示了祝賀,并叮囑她注意身體。李蘭娟笑著說:“別忘了,我回來時,你要燒一桌菜好好慰勞一下!”知妻莫如夫,這舉重若輕的一句話,讓鄭院士頓感渾身輕松。
李蘭娟和鄭樹森是我國科學界為數不多的院士夫婦。在長達45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之間除了愛,還有不離不棄的默契,肝膽相照的義氣,銘心刻骨的恩情,都是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共同承受命運。
鄭樹森先生曾經說過:“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的是詩篇,而其余則是平淡的散文。”這句話正是這對院士夫妻的最佳寫照。兩人從結婚開始就專注科研,忙著工作,沒有浪漫與華麗,但他們卻把婚姻過出了最好的模樣。也許正因為無數次的同舟共濟,才有今天的伉儷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