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霜歐 凌應生
摘要:精準扶貧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引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是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分析“等、靠、要”消極脫貧觀念產生的原因,從重視農村“新生代”思想教育、阻斷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發(fā)揮高校優(yōu)勢、重視新媒體平臺的輿論宣傳與引導、加強干部隊伍思想建設等方面探索引領“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思想轉變的路徑。
關鍵詞:脫貧攻堅;思想脫貧;引領
中圖分類號:F323.8;D267.2????????????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16
作者簡介:陳霜歐(1999-),女,本科,研究方向:******;凌應生(1981-),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
近年來,黨和政府對扶貧工作十分重視,陸續(xù)出臺多項扶貧政策,全國多數(shù)貧困縣、貧困人口已實現(xiàn)脫貧目標。但部分貧困群眾脫貧主動性不高,對扶貧資金依賴性大,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我要脫貧”的堅定信念。因此,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只有引領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觀念轉變,才能走出一條成功的扶貧和脫貧之路。
1?引導貧困群眾思想脫貧的必要性
1.1?思想脫貧是脫貧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qū)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這一思想切中脫貧關鍵,物質貧困外在可見,而思想貧困是內在根源,是精準扶貧難啃的硬骨頭,也是制約脫貧長效性的根本因素。物質扶貧一時,思想扶貧一世。[1]思想脫貧是永久性物質脫貧的決定因素,貧困群眾如果思想上不能及時發(fā)生轉變,就有今日脫貧、明日返貧的隱患;只有實現(xiàn)“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觀念的轉變,才能實現(xiàn)真正脫貧。
1.2?思想脫貧是物質脫貧的重要保障
思想貧困主要表現(xiàn)在以貧困戶為榮、“我窮我有理”、好逸惡勞等方面。在精準扶貧進程中,物質脫貧是基礎,思想脫貧為物質脫貧提供思想上的保障。引導貧困群眾擺脫思想貧困能有效提升其脫貧動力;若忽視了思想脫貧,僅滿足貧困群眾短期的物質訴求,勢必減緩貧困群眾脫貧步伐,也易導致返貧。只有精神上先脫貧,才能從物質上脫貧,樹立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念與決心,進一步激發(fā)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是引導其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
1.3?思想脫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前提
思想脫貧是扶貧工作的靈魂與關鍵所在,能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胺鲐毾确鲋?,扶貧先扶智”,目前思想扶貧工作受到極大重視,思想扶貧的意義越來越重大,它是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之步也是大成之步。消除貧困人口的思想貧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前提。2020年是決戰(zhàn)脫貧攻堅關鍵年,突發(fā)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帶來了新的嚴峻挑戰(zhàn),為促進剩余脫貧攻堅任務的有效完成、鞏固脫貧成果,必須高度重視思想脫貧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重要地位,發(fā)揮思想脫貧在攻堅戰(zhàn)中的決定作用。
2?“等、靠、要”消極脫貧觀念產生的因由
2.1?農村仍有保守落后、利己主義滋生的土壤
農村地區(qū)受傳統(tǒng)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形成了溫飽即足的保守思想。在貧困戶中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黑箱行為模式[2]:眼前利益>長遠利益。許多貧困戶主要依靠政府扶持,了解各類幫扶途徑與扶貧政策都處于“等著政府工作人員通知我”的被動消極狀態(tài)。此外,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貧困戶思想觀念中的利己主義尤為凸顯,主要體現(xiàn)在扶貧政策落實過程中貧困戶所產生的嫉妒心理與抵觸情緒。
2.2?貧困文化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huán)尚未完全打破
自然環(huán)境惡劣、土地貧瘠等不可控因素使得落后地區(qū)經濟上陷于貧困狀態(tài),父輩們形成了安于現(xiàn)狀、聽天由命的宿命論思想。域內貧困文化的傳播進一步產生消極的文化氛圍,在后代的成長過程中造成極大影響,有礙于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此外,教育水平的落后導致貧困人口視野囿于賴以生存的鄉(xiāng)土范圍內。貧困群眾良好教育的匱乏和長遠視野的缺失使其難以打破現(xiàn)有階層壁壘。
2.3?對貧困戶的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仍有欠缺
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推進,農村生活環(huán)境在物質層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在貧困戶的精神文明建設層面政府卻缺乏相應舉措,對貧困戶展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方面,政府缺乏對新形勢、新問題、新熱點的深入思考以及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思想實際的準確把握和了解[3],大部分地區(qū)對貧困戶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說教與理論灌輸,思想政治工作時代性不強、創(chuàng)造性不足,貧困群眾無法真正理解并接受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2.4?部分基層干部群體責任意識薄弱,未起到應有的引領作用
在貧困地區(qū)仍存在干部“官本位”官僚主義思想、干群關系緊張的現(xiàn)象。學者劉淑利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貧困地區(qū)的干部群眾自身思想貧困、精神懈怠,缺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勇氣,不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盵4]部分基層干部對貧困戶的基本訴求不予認真對待,采取拖延懈怠的態(tài)度處理相關事務,缺乏責任意識;有些干部則對扶貧政策理解不到位,存在“坐等脫貧”的思想誤區(qū),嚴重脫離貧困群眾實際生活,忽視思想貧困問題對于物質脫貧的內在功用,不認真及時組織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未能充分發(fā)揮其在扶貧工作中的思想引領作用。
3?引領“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的路徑
3.1?重視對農村“新生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正確義利觀
首先,加強對農村年輕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推動這部分人深入學習并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同時,引導其抓住機遇、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國家的相關扶貧政策提高自身素質,突破階層限制、擴大就業(yè)選擇范圍;同時為其提供多樣化的技能培訓,促使其積極自主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物質、精神雙脫貧。其次,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積極組織、教育貧困群眾,幫助其樹立合作意識、集體意識,形成團結一致、共享美好生活的積極氛圍,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最后,通過年輕一代對年老貧困群體的“我要脫貧”主動尋求脫貧思想的反向傳遞,引導貧困戶樹立“我要脫貧”價值觀,促進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
3.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阻斷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
教育的缺失是思想貧困的一大成因,促進貧困地區(qū)的思想脫貧離不開教育作用的有效發(fā)揮。首先必須加大對貧困地區(qū)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的扶持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把貧困地區(qū)孩子培養(yǎng)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在內容上,要對他們進行“扶志”與“扶智”教育,只有他們擁有了敢于脫貧、勇于脫貧的志氣,真正從思想上樹立“我要脫貧、我想脫貧”的意識;同時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獲得脫貧智慧,才能為脫貧提供智力保證,思想脫貧才可能實現(xiàn)。在條件上,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貧困地區(qū)教育硬件和軟件基礎設施,保障教育質量。在教師資源上,要引進教師人才,為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留得下、穩(wěn)得住”的一專多能教師,制定符合農村基層實際的教師招聘引進辦法,完善貧困地區(qū)教師統(tǒng)籌補充機制,推動城鄉(xiāng)教師對口支援與合理流動。
3.3?發(fā)揮高校優(yōu)勢,為思想脫貧提供對口支援
精神貧困始終是貧困的首要根源,“治貧先治愚”的特性決定了思想文化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先導性功能。高等院校作為先進思想文化的高地,通過有效發(fā)揮其優(yōu)勢,創(chuàng)設對口幫扶渠道,能夠在思想脫貧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首先,可通過高校專家學者深入貧困地區(qū)一線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業(yè)示范、技術服務、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同時在國家政策引領下,通過實施高校貧困生專項計劃,許多畢業(yè)生扎根農村基層,為貧困地區(qū)教育事業(yè)與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也為思想脫貧工作提供新思路、創(chuàng)造新方式。其次,通過將思想扶貧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等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在貧困地區(qū)設置高校對口幫扶基地,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等幫扶活動,將高校教學實踐基地與基層實驗室建設等同思想扶貧脫貧工作相結合,聚合高校優(yōu)勢以豐富貧困地區(qū)思想幫扶形式,增強思想脫貧幫扶工作的實效性。
3.4?重視新媒體平臺的輿論宣傳與引導,營造“我要脫貧”的積極氛圍
新媒體平臺在脫貧攻堅中具有輿論導向、社會教育以及信息傳播的重要功能。第一,加強宣傳教育與信息傳導。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報道、評論等恰當?shù)剡M行輿論引導和社會教育,對貧困地區(qū)進行教育、信息、思想扶貧,傳達國家相關政策并普及基本知識,促進貧困地區(qū)群眾從被動消極脫貧到自主脫貧意識和思路的轉變,重視貧困地區(qū)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建設,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第二,加強主流媒體的輿情引導,引導群眾樹立正確價值導向。把握好輿論引導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內核逐漸為廣大貧困戶了解、接受、領悟,并用以指導其言行,渲染新農村文化自覺,營造“我要脫貧、我想脫貧”的積極氛圍,培育貧困戶公共意識與大局觀念,破除利己主義思想,做到把精神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
3.5?加強扶貧干部隊伍思想建設,強化扶貧干部責任與擔當
在思想扶貧中,干部隊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貧困戶思想向“我要脫貧”的轉變過程中,要圍繞“干部隊伍建設走在前”的要求,樹立崇尚實干的“風向標”,發(fā)揮基層干部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領作用。首先,加強基層干部隊伍扶貧責任意識培訓,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要把完成重大工作任務、推進扶貧重點項目、實現(xiàn)物質思想共同脫貧等作為檢驗和考察干部的主戰(zhàn)場,強化扶貧干部責任與擔當意識。其次,加大對思想脫貧攻堅過程中不作為、慢作為、不稱職干部的識別和處理力度,疏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通過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與評價制度,引導扶貧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推動貧困地區(qū)思想扶貧事業(yè)的發(fā)展。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更要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提高各級干部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強化其思想引領的模范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玉平.思想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J].社會與生態(tài),2020:199-200
[2]丁傳磊.貧困村村民行為對扶貧工作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2):175-176
[3]楊瑞.淺談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活力,2009.05:32
Abstrac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essence of the party and state'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the new period, and guiding the poor to change their ideological concep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negative wait-and-see concept of “waiting, relying, and asking”, fro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rural “new gener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block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cultur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ublicity and guidance of new media platforms.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adre team and explore ways to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dea of "I want to get rid of poverty" to "I want to get rid of poverty".
Keywords: Get rid of poverty; Think out of poverty; L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