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長春 130021)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為北方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近年來患病率水平呈上升趨勢。 肺功能緩慢進行性減退為COPD 的主要臨床特征,同時伴不斷進行性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降低[1]。 控制氣道炎癥、緩解疾病癥狀和減少疾病復發(fā)是目前重要的治療手段,同時應給予積極的肺康復護理, 方可保證獲得滿意的療效,減少復住院次數,延緩肺功能受損程度,最大限度提高生存質量[2]。 該研究選擇2019年1—12月在該院治療的90例COPD 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研究組同時給予肺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6 min 步行距離試驗和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分的差異性。 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該院治療且符合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的90例COPD 患者為研究對象,病情處于穩(wěn)定時期, 排除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精神障礙性疾病、 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重型身心疾病。 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兩組。
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在50~83歲之間,中位年齡72.0歲;從肺功能分級看,Ⅱ級25例,Ⅲ級12例,Ⅳ級8例。 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 女性22例;年齡在54~85歲之間, 中位年齡74.0歲;從肺功能分級看,Ⅱ級12例,Ⅲ級23例,Ⅳ級10例。 兩組患者的性別組成、中位年齡和肺功能分級構成比、 護理干預前6 min 步行距離試驗和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估值等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同時給予肺功能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呼吸肌功能訓練護理干預:訓練內容包括腹式呼吸、縮唇式呼吸以及機體腹肌抗阻訓練等,護士指導患者將呼吸訓練成果應用于非訓練時間中,促使患者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呼吸習慣。
運動康復訓練護理干預: 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后, 護士督促患者每次按時按量完成康復訓練任務,指導肺部功能低下和機體不耐受患者采取分次訓練方法堅持完成每天的運動康復訓練量。 鼓勵同室病友或其他病友結伴一起進行訓練,鼓勵家屬陪伴、支持患者運動康復訓練整個過程,增加訓練動力。
心理康復護理干預。 利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針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 邀請心理醫(yī)生給予中重度焦慮抑郁者專業(yè)治療,通過傾聽、疏導、共情和正念等干預措施疏導輕度焦慮抑郁患者的情緒,使其建立康復信念與康復信心。
出院后隨訪。 患者出院后每隔1 個月電話隨訪1次,了解患者運動訓練情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糾正、鼓勵、督促等。
護理前與護理3 個月后分別進行6 min 步行距離試驗和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估。 SGRQ 共有50個條目,包括呼吸癥狀、機體活動程度、心理影響3 個維度,評分值在0~10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身心狀況越佳。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6 min 步行距離試驗和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估值用(±s)進行描述,進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前6 min 步行距離為(298.53±20.68)m,護理干預后為(349.82±18.45)m;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前6 min 步行距離為(293.67±21.72)m,護理干預后為(368.51±19.63)m,見表1。
假設檢驗表明,同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6 min 步行距離試驗評估值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護理干預后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6 min 步行距離試驗評估值的比較[(±s),m]
表1 兩組患者6 min 步行距離試驗評估值的比較[(±s),m]
組別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t 值 P 值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298.53±20.68293.67±21.721.090>0.05349.82±18.45368.51±19.634.650<0.0512.41017.150<0.05<0.05
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呼吸癥狀、 機體活動程度、疾病對心理影響的評分值分別為(46.78±9.14)分、(59.44±8.78)分和(58.64±8.95)分,觀察組護理干預后評分值分別為(42.36±9.27)分、(54.24±8.46)分和(53.29±9.02)分,見表2。
假設檢驗表明,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呼吸癥狀、機體活動程度、疾病對心理影響評分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GRQ 評分的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GRQ 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呼吸癥狀活動程度 心理影響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46.78±9.1442.36±9.272.280<0.0559.44±8.7854.24±8.462.860<0.0558.64±8.9553.29±9.023.350<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 全球40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已高達9%~10%。 患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以咳嗽、咳痰、機體疲乏和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癥狀,限制了患者活動能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肺康復治療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項重要方法,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控制機體氣道炎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的主要手段。 2013年美國胸科學會(ATS)和歐洲呼吸學會(ERS)提出肺康復新定義,肺康復已越來越得到呼吸科醫(yī)護人員的關注。 肺康復包括運動訓練、健康教育、行為改變,是一個長期性過程, 旨在改變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促進形成長期的有益健康的行為習慣,其核心是運動鍛煉。 而許多患者往往無法堅持,導致康復效果不理想[3]。 要獲得滿意治療效果,必須注重肺康復護理干預。 病情逐漸穩(wěn)定后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肺康復護理,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肺康復護理包括較多的護理方案,可多角度、多層面的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改善臨床癥狀,提升運動能力,具有個體化特征[4]。
辛曉紅[5]選取并將70例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及其予肺康復護理,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給予慢阻肺患者肺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效果較好,值得借鑒。黃苗苗等[6]選取并隨機將收治的3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為2 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同時給予肺康復護理管理,結果表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肺康復護理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用價值明顯,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肺部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趙雪[7]用隨機分配法將94例慢阻肺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健康教育,觀察組同時實施肺康復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FEV1、FEV1/FVC 及自我管理能力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慢阻肺患者實施肺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社區(qū)開展肺康復護理活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自我控制疾病和自我保健的能力,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降低復發(fā)率、住院率,同時減少社會和家庭的人力及經濟壓力[8]。邱朋曉等[9]根據入院時間將86例COPD 穩(wěn)定期患者分為2 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肺康復護理,結果顯示兩組用力肺活量和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均高于護理前,觀察組用力肺活量和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均高于對照組, 護理后觀察組SGRQ 評分較對照組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可見對COPD 穩(wěn)定期患者采用肺康復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改善肺功能。何慧明等[10]按照隨機數表將90例COPD 穩(wěn)定期患者分為2 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思維導圖引導康復護理干預,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VC、FEV1 和FEV1/FVC 明顯高于對照組,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GRQ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SF-36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總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思維導圖引導康復護理可明顯改善COPD 穩(wěn)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該研究選擇2019年1—12月在該院治療且符合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的90例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研究組同時給予呼吸肌功能訓練、運動康復訓練、心理康復和出院后隨訪等肺康復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同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6 min 步行距離試驗評估值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護理干預后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呼吸癥狀、機體活動程度、疾病對心理影響評分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護理干預,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